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何龙盛 创业

林启领采访了柳传志。

这应该是我目前记者生涯中最紧张的一系列采访。没有任何伏笔,以为是微风细雨,但冲进去发现是疾风骤雨。

大概是5月6日的一个下午,被告知去509开会。社长、总编辑都来了,副总编辑贺龙生、副社长张学东、执行编委王海涛也来了,一屋子的领导只知道这是寻找中国创客的动员会。周末,我很快参加了一个由经纬、真格、K2VC组织的创客派对。本想向别人学习,扩大人脉,却意外感染了“鸡血病”。当我看到“创业”和“投资”这两个字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兴奋,现在还没恢复。

5月11日,第二次会议确定了10位Maker导师的总体汇报方向。会议结束时,王宗(王跃春)淡淡地说:“第一份报告将在下周发表!”

下周,下周.嗯,霸道的女CEO就是这样。

会后,我做了一个计算。我的导师很有影响力,也很好说话。最好的候选人是熊晓鸽和李开复。我很快给他们俩发了信息,介绍了事件的背景。李开复说他在美国,下周就来不及了。我的心凉了一半。

与此同时,投资机构应该相互联系。然后进行资源整合,项目分类选择,整理数据库。总之,事情很多。另外,导师的预约也不顺利,那几天我每天都焦虑又抓狂。

直到15号熊晓鸽才最终确认,18号他让我去他的办公室采访。第一期的采访人物终于定下来了。一块石头终于落在我心里。

但是,这份报告将做些什么,需要做些什么来与之合作?整个团队都在摸索,直到采访熊晓鸽的前一天晚上,我才决定谁来拍摄这段视频。面试前十分钟,我还在跟王先生确认导师是否会说一句话。20日下午,我做了这个版本,直到20日晚上,我还在向许小平的秘书确认“导师的话”。因为这个,我被一个来自正格公关部的女生微信黑了。

所以第一次导师面试基本就是在这样狼狈不堪的节奏中完成的。幸运的是,熊晓鸽非常合作。在那天的采访中,他基本上回答了问题和答案。采访结束后,熊晓鸽的秘书说,我很久没有看到熊晓鸽这么好的状态了。

但是因为第一次报道,事情比较复杂,直到20日上午才有时间把采访内容写成文字。写了6000多字,但第一次导师报告只有一版,里面放了一张大照片。最后报纸上的文字被删到了2000字,基本上就是把整个标题都删了。于是,何总(何龙生)评论了这篇文章:“视频比稿子更出彩!”

21号,何先生和我谈过一次。有一句话最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你应该把受访者当成你的约会对象。”

约会.约会,嗯,霸道男总裁的思维也很犀利。那我试试约会。

当时我被安排前两周做导师报告,所以觉得第二节课很轻松。虽然和李开复的约会有各种错误,但他从美国回来后,26日下午6点半在创新工场的休息区接受了采访。

我认识李开复很多年了。第一次采访他是在2009年,当时他宣布离开谷歌。后来,他创办了创新作品,接受新京报的周年采访。后来,他生病了,康复了,回到北京,保持联系。

因为熟悉,他谈了很多话题,比如他的病,他对生活的理解,他的创业,投资等等。面试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最后8点左右,在助手的催促下,他匆匆赶去参加另一个晚宴。

他向助手抱怨:“她一上来就关心我的健康,问了很多健康问题,最后我8点都吃不下。”我不得不做鬼脸,表现得像个无辜的女孩。“谁叫你迟到的?”

那天晚上我心情特别好。这意味着我有两周的时间

27日下午3点,501有个会。过了4点,王先生突然问,这期的导师是谁?

我赶紧说导师每两周做一期,但是这一期没有人。李开复昨晚才接受采访,速记会议还没有整理出来。这期肯定来不及了,下周做吧。

p style="font-size:15px;">王总听后默默不语。少顷,转过头来说:“你还是别开会了,回去写李开复吧。”


我:……


录音笔还没带在身上,传说中的“末路狂花”,也就大抵如此了。


好在第二期采访的时候,我做了更多的笔记,整理起来相对容易,最后也给了两个版的空间。而且因为谈到了他生病前后,对生命的态度变化,人物也变得立体起来。用编辑何晨曦的话说,看完之后,基本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性格脾性的人。


第二次“约会”算合格。


但摆在面前的问题又来了,我下周的约会对象在哪里?!这也成为后续所有导师采访的第一个难题。这些优秀的老男人们,每个都很忙,恨不得隔两天就去一次美利坚,要保证每周约会一个,何其难!


第二难则是,不是每个约会对象我都熟,都能一下子找到他的“痛点”和“爽点”(这是熊晓鸽的名言)。


第三个导师徐小平,6月1号晚上敲定采访,6月2号下午就做完了。徐小平人称“老顽童”,但他一开始回答还是不够“坦诚”,习惯性用一些采访标准答案来套,我就只好不停逼问他。


比如谈到他的“识人术”,他不停地举案例,但背后的逻辑只字不讲。几轮交锋之后,他掏出手机,告诉我,秘密武器是一款神奇的软件,但更多时候他也不很明白背后的科学道理,但是懂这方面科学的人告诉他,能让他他兴奋的人,至少是在某个方面给了他强刺激,所以他识人的逻辑还是说的通的。


最后他悄悄说,上一个让他兴奋的记者是彭博社的,还嘱托我要参加他的一个什么峰会,希望有机会合作给他写传记。好吧,他后来就再也没提写书这件事了。


后面采访的两个导师:郭为和周鸿祎,之前都曾专访过,相对熟悉,所以整个采访双方都比较轻松。只是周鸿祎的采访当天,他正在启动手机价格战,整个360公司员工“杀”的眼睛都红了,老周本人嗓子也基本坏掉了,几度发不出声音来,神情很疲累。在他这种状态下,我还要挑战他的神经,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采访中,他有两次停下来说:怎么连你也这样说,你都采访我这么多次了!!


汗,亲,没办法,有时候,采访是这样的哦。


回顾前五个导师采访,基本都是我比较熟悉的人,采访相对比较顺利。只是在采访内容上,一次又一次地调整,希望展现的不是一个光辉导师,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点成功,也有烦恼,同时说点真心话。


导师俞敏洪的采访充满坎坷,甚至有点“火药味”。一开始我从常规话题开始,谈新东方,谈在线教育,俞敏洪看上去很不耐烦。但话题一转,谈到《中国合伙人》,他快速兴奋起来,之后非常开放地分享他的感受、心情、愿望甚至不满。


当你找到一条通往这些“导师”内心的路,就会发现,不管有多大的商业成就和影响力,他们其实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也有挣扎,有彷徨。


沈南鹏还保持着“华尔街节奏”,他的时间表是以分钟作为刻度区分的。所以这个采访是在红杉上海的办公室完成的,刚进入红杉的豪华办公区,真有点不适应。整面墙都是落地玻璃,内部的隔断也是透明玻璃,整个办公区就这样透明地展现在你面前。高层俯瞰,一边是成片的老上海低层西式建筑群,一边则是新派摩天大楼,一瞬间,会有种时空交错的迷幻感。


沈南鹏一开始给定的采访时间是半个小时,他的语速跟走路一样,飞快。结果畅聊了一个小时。之后我就看到,红杉的其他同事弹射进入会议室,扫荡之前所有的采访迹象,几分钟后,视频会议已经开始。


柳传志的采访是几个导师采访里最困难的。因为老柳一直很坦诚,也很愿意分享,他创业31年来,接受了无数次各种采访,联想控股也在做“柳问”、“柳答”这样的平台。所以采访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精心设计了几十个问题,最后对问题进行排序,挑选核心问题。事实证明,所有的准备都是必要的。整个采访,你能感受到柳传志的心怀坦荡,正如他所说,和他聊过的人,就不会怀疑他说过的话。


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很有趣,“约会”真的是一种很好的采访心理。


新京报经济新闻部资深记者 林其玲


本文首发于公号新京报传媒研究(xjbcmyj)


传媒研究公号二维码


编辑: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