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东京奥运会如火如荼,中国代表团在赛场上赢得了不少好消息。在中国,奥运会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也点燃了体育消费市场。安踏、红星鸿星尔克、特步等国内体育品牌引发消费热潮,体育教育行业逐渐崛起。
“现在家长给孩子报体育特长班或体育健身班的消费观念已经上来了,体育教育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正在改善。”专注于教育的早期投资者李亦非分析了《21世纪经济报道》。
一方面,随着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和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关系到国民体质,近年来的发展不断受到政策的鼓励。大众健身和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都有巨大的增量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双减”政策的实施,非学科素质教育赛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范畴中,体育尤其受到家长的青睐,因为它不仅能教会孩子一项运动技能,还能使他们保持健康,锻炼意志。
“体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初、中考体育成绩的目标,更在于塑造他的人格,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邢凯资本合伙人辛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从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不少投资机构早已在体育的赛道上提前布局。比如Motive Sports、WEsport、斑马少年体育等公司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涉及的投资方包括魏尧资本、蓝翔资本、贝达资本、复星睿正资本。
但总体来看,这些体育院校还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整体资金关注度和产业链发展成熟度都没有之前的K12教育赛道高。这不是一个可以决定最终结果并通过闪电战快速赚钱的行业。市场的增长和行业的成熟需要耐心资本的长期投资。
细分赛道类目繁多:投资人看好基础体适能培训、篮球足球等大单项运动
过去,在K12教育赛道,教育培训机构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和语文的核心科目。然而,体育教育有很多子类别,涉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体育教育和训练。其中,来自资本方关注度较高的公司主要是基础体能训练机构,以及篮球、足球等大类单项体育锻炼。
李亦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体能训练主要是训练孩子的整体运动能力,进行基础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机构的特点是批量、大规模培养教练员,然后集中输出到儿童青少年。
“因为体能训练是各项运动的前端基础,受众非常广泛。因此,在青少年体能训练领域,大型连锁企业有机会。”他说。
同时,一些面向个人体育锻炼的体育教育公司也受到资本方的关注。辛颖表示,一些大类体育赛事普遍具有基础用户群体足够大、用户生命周期相对较长、场地限制较小等特点。
比如篮球运动的人足够多,孩子很小就可以开始训练,篮球场很多,所以篮球训练市场上有Motive Sports、东方晨星、华梦星等公司。相对来说,羽毛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容易学,孩子可能会因为不会挥杆接球而放弃。足球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受场地限制,参加足球训练的人没那么多。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即使是小的子项目也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辛英说。比如在高尔夫领域,中国的核心用户可能只有几十万,学校可能不到5万
除了上述两类体育教育公司,体育留学服务机构也受到资本的关注。2018年,贝达资本对威斯波特进行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估值1000万元人民币。现在,在过去的三年里,公司的估值已经增长了好几倍。
r />李逸飞表示,当时的投资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WEsport团队本身有很好的体育背景,创始人李韬之本科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于美国体育强校密歇根大学,并且有在NBA等成熟的体育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
第二,公司核心业务是做体育国际教育,其中包含体育留学和细分体育单项培训,这是非常大的增量市场。体育行业很像十年前的教育行业,当时教育行业也是人才相对匮乏,有大量的海归回国创业或就业,把一些海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论等带回国。
“同样,体育行业在国外非常成熟,WEsport这样的公司把大量的中国体育人送出去再带回来,把好的体育教育带回国,适配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消费环境,这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意。”李逸飞说。
“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行业热度相对提升,长期发展仍需耐心资本
近年来,随着家长对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行业创业投资热度居高不下,主要集中在足够刚需和标准化的K12教育领域。近期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K12领域迅速降温,音体美等素质教育类目迎来新发展机遇。
“外部因素带来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资本对体育教育的投资占比,只能说是相对上升的。”李逸飞说。在他看来,资本对体育教育的投资热度有所提升,但仍相对理性,没有出现像投资K12教育时那样的热潮。毕竟体育教育与K12教育相比,仍有巨大的差异性。
首先,体育教育有非常强的线下场景,不像K12教育那样可以在线交付。学生学习体育项目时需要在线下,由老师进行个性化、体系化的指导,所以这天然就是一个重线下场景的生意,几乎不可能有纯粹的在线体育教育公司。对线下场景的依托,决定了体育教育不可能是非常快的行业。在体育教育机构扩张的过程中,需要在人员、场地方面进行高投入。
第二,从细分品类划分来看,K12教育的科目还是相对较少,而体育教育有几十甚至上百项的运动。所以短时间内,体育教育领域无法像K12教育行业那样出现超大的巨头公司,不过可能在一些细分品类出现中小型的连锁公司。
第三,K12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用户生命周期也不太一样。以往的学科培训可能在学生6-18岁都需要,体育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能够进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量孩子由于课业压力而减少在体育上的投入,少部分孩子成为体育特长生、专业运动员,有更加长周期的体育学习。
辛颖也表示,相对来说,体育教育培训并没有那么刚需。可能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就学一下,后期随着课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就会减少在体育、音乐、舞蹈这些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是特别明显的分水岭。过了四年级以后,来学习的孩子数量立马就变少了,这是做素质类教育培训机构共同面临的难题。”辛颖说。
体校融合的政策改革,“双减”政策的推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育行业的发展。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这些大型国际赛事,带动人们对运动有更大的兴趣。但体育教育的流行并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遵循其自身客观增长规律。
对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如何更好地参与体育教育行业的发展?辛颖认为,对创业者来说,体育教育的创业门槛并不高,开一两家培训场馆是容易的,但连锁化扩张是主要难题。很多创业者对商业和管理没有足够的理解和认知,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把体育教育做成可持续、规模化的事情。同时体育教育也属于教育行业,也一定要关注这个行业的公益属性。对VC/PE机构来说,如果是注重短期退出收益,追求高成长性,体育教育行业并不那么适合投资。如果追求长期主义,现在正是布局体育教育领域的最佳时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