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区别 关于农村解决创业就业的汇报

经过几个“就业最难的年份”,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749万。他们面临着7%的经济增长率和不断被技术颠覆的市场和组织环境。可喜的是,2014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教育部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并提出“鼓励和支持开设网店等形式的创业”。

创业有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真的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吗?创业与就业关系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更复杂的答案。

创业对就业的三种影响

一般的理解是,新企业越多,雇佣的员工就越多,这就会导致就业。但研究表明,新企业对就业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企业成立初期,而是分布在企业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新企业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创业初期会带来直接就业,包括创业者本身和就业员工。这是新企业的创造就业效应,也是大家普遍理解的创业带动就业。但实际上,新企业的失败概率很高,即使带动就业,其作用也很小。如果新企业的业务内容与市场上现有企业的业务内容相似,就会导致竞争更加激烈。由于竞争,新企业或现有企业被挤出市场,这将减少就业。学术上,这种情况被定义为创业的挤出效应。

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创业带来的竞争刺激现有企业提高自身业绩,加速技术和组织模式的变革,扩大创新范围,将会刺激市场上所有企业的成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英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企业成立率较高的地区在90年代呈现出较高的就业增长,证明了创业对就业的滞后影响。此后,一系列研究证明,新企业成立后1-2年内会产生创造就业的效果。之后会出现挤出效应,此时创业对就业的影响是负面的。8~10年后,创业的供给侧效应终于显现,将再次带动就业增长。

那么,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市场?

现有对中国市场的研究逐渐揭示,中国市场新企业的就业冲击模式与发达国家相似。在中国市场,创业对就业的影响也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创业对就业的影响也是阶段性的。中国市场的挤出效应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都大于主要发达国家,挤出效应的持续时间约为8年,远长于发达国家平均5年的时间。这凸显出中国市场新企业创新能力较低,知识产权缺乏保护,导致新企业创新不足、同质化程度较高,与现有业务领域重叠。

因此,要想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制定者不仅要考虑短期的就业创造效应,还要考虑其挤出效应。创造就业的效果远不如供给侧的效果。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更加注重激发新企业的供给侧效应。

考虑到上述影响,回顾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政策初衷能否顺利实现?

鼓励大学生创业应谨慎

优惠政策迅速点燃了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15年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达到6.3%,几乎是2014年3.2%的两倍。但截至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低水平的起步阶段。中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没有创新,创业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会很大。没有创业经验和资金的支持,辍学创业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实现突破性创新和供给侧效应。创业本身就需要较高的综合知识、社会资源、社会经验和技能水平。创业成功的概率很低。

为实现“驱动”就业,支持创业的公共政策应鼓励和引导具有创新能力、新技术、组织形式和流程模式的企业,提供新的服务、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进入市场,并从创业环境和制度设计等方面为这类新创企业的成长提供支持,从而提升市场上所有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共政策应该保障市场选择的过程。新市场进入者的失败和退出市场是市场选择的基本要素。政策不应过度保护被市场机制淘汰的企业,也不应通过扶持新企业损害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作者为中国就业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