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发展始于航运,繁荣于工业。工业不仅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独特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的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随着机器轰鸣声的远去,许多曾经风起云涌的工厂企业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有蝶变者,也有信徒。在一些老工业区华丽转身,打造出M50、上海西岸、上生新院、八号桥等一大批上海新时尚地标,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的同时,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工业城市的改革初衷从未动摇。随着工业园区不断转型升级,在工业用地减少的同时,平均产值增加,经济密度增加,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为新一轮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创造了可能。
有温度的城市也是有竞争力的城市,上海建设优秀全球城市的步伐正在加快。
描述:刘伟摄,上海西海岸
从工业带到产业园
上海是我们民族工业的摇篮。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的工业分散在整个城市。虽然也有自发形成的产业带,但没有将产业布局优化与产业集聚效应相结合的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园区模式。
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打响了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的第一枪。1982年9月,上海市政府决定设立闵行开发区(当时称“出口产品工业区”),主要吸引外资工业项目。这个已经迭代至今的工业园区最初的建立,充满了艰辛。
曾担任闵行开发区负责人的陆友明回忆,闵行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地方,原本是马桥乡紫藤大队的一片农田。在一片农田里建设开发区,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闵行开发区初期,市政府从全市市政建设成本中拨款6500万元,一期规划开发面积2.13平方公里。按照当时的标准,每平方公里基本建设需要投入1亿元,资金缺口非常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市领导提出了引进外资发展的想法。但是,“谁要啃骨头不啃肉”?据陆友明回忆,他第一次接触日本等投资者时,一致认为投资周期长,回报低,亏损期至少5年。大家都不乐观。“我们要采取‘滚动开发’的方式,集中力量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而不是综合开发。”
陆友明介绍,1986年闵行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后,进入开发区的项目日益增多,如何打造投资软环境成为又一挑战。“1987年,我们率先成立了‘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中心’,海关、商检、工商、银行、保险等26家单位实行‘一站式’服务,省去了外商往返本市的麻烦,提高了审批速度和效率,赢得了一致好评。”1987年以来,一批跨国公司大型项目相继落户,闵行开发区成为最早、数量最多的跨国公司开发区。
“1992年2月12日,小平南方谈话的最后一站是闵行开发区,这与我们开发区获批6年时间正好吻合。”在陆友明看来,对开发区建设最好的总结就是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国家级开发区的小平同志只去过两个,一个是天津开发区,一个是闵行开发区。”
描述:上海第五化纤厂
来形容。“当时的指挥部条件艰苦,连一部电话都没有,最后还是从河对岸的贝岭微电子工地门卫室拉来了一根副线,接了6门载波电话,开始了与外界的联络。”最大的困难也是缺资金。陈青洲回忆,先起步的闵行、虹桥开发区招商引资都遇到困难,项目少,压力大,有人质疑漕河泾开发区还要不要继续上。在压力面前,漕河泾主动调整战略,与其他开发区差异化发展、互相支持,最终三个园区不但都没有“下马”,而且在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候,三家同时入列。
经历了创业最初的艰辛和探索的曲折,产业园区这种特色鲜明的工业集聚发展模式,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各种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市经信委产业园区处处长曾文慧介绍,最多的时候,全市上下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加起来有170多个。后来虽经历多次清理和梳理,本市经由国家公告的产业园区仍有59个。在这些产业园区中,成立于1992年7月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规模都稳居首位。这里有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全国最大软件产业基地,也是国内最密集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基地,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配套、低碳环保等新兴产业也发展迅速。
据统计,2017年,上海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0473亿元,集聚了全市60%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了80%多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利润,成为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也是上海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多种模式转型升级
老工业转型并不止一条出路。
今年9月,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西岸启幕,全球AI和互联网大咖云集论剑。一时间,西岸之名声震遐迩。何谓西岸?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规划管理部副部长康晓虹介绍,西岸位于徐汇区东部黄浦江畔,是后世博时代徐汇滨江地区的全新称谓和城区品牌,岸线11.4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开发总量950万平方米。
上海最大的水泥厂、最早的机场、最早的水陆联运煤炭码头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印痕。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是上海重要的“铁、煤、砂、油”大工业厂区,当时住在周边的居民不敢开窗,风大的时候,家里会积上一层煤灰,由于被工厂码头隔离,很多上海人都不知道这里还有沿江岸线。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城市布局调整和传统产业转移,徐汇滨江地区工业用地大多出租或闲置,市政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极不完善,逐渐沦为“铁锈地带”。

图说:第四制药厂旧厂房变身“四季广场”创新型社区 刘歆 摄
据康晓虹介绍,2008年,徐汇区抓住世博机遇,率先谋求城区形态和公共空间更新再造,对标“巴黎左岸”、“伦敦南岸”,打造与世界对话的文化新地标规划,工业遗存向创意时尚华丽转身。如今,这里有号称魔都最美的江边跑道,有攀岩墙、滑板公园,有全国最大的私人美术馆,有魔都最密集的展馆、画廊,已成为潮人打卡的网红之地。曾经尘满面、鬓如霜的工业锈带,凤凰涅槃。
类似上海西岸这样,老工业区通过另一种方式成功转型,成为城市时尚新地标、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的并不在少数。比如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的 “M50创意园”,就曾作为旧工厂成功改造的典范,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列为“推荐参观之地”。
“M50创意园”位于苏州河南岸莫干山路50号,前身为上海春明粗纺厂,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50余幢。1999年,春明粗纺厂由于经济效益下滑停产歇业。在上海市经委和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的引导下,园区运营方对老旧厂房建筑和园区环境进行了修缮,并通过引进文化创意企业,从工业园区转型成充满活力的创意园区。
现在的M50,传统的砖木、砖混、钢混构架,烙印着典型的工业建筑气质,这种刚硬的风格与园区内文化氛围奇异交融,形成独特风格,成为特色鲜明的工业旅游景点,吸引着游客和文艺青年前来参观打卡。

图说:长阳创谷 王凯 摄
除了创意园,还有创业园。杨浦区的“长阳创谷”,前身是中国纺织机械厂,曾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2000年前后工厂停产,厂房闲置多年,直到2014年杨浦区启动更新改造工程。
如今,当年的老厂房变成了摩登的创业街区,园区里保留了纵横的铁管、生锈的钢板、巨大的齿轮等作为装饰,依稀可以看到当年上海棉纺织时代鼎盛的工业文明。而作为创新创业者的乐园,这里被贴上了时下最热门的“标签”:人工智能、大数据、类脑科技、共享经济……不由让人感慨于时空的交错与历史的传承。
从产城分离到融合
老工业区到创意创业园、时尚地标、休闲娱乐等综合体的成功转变,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加上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不断落地,产业与城市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浅,产业园区建立初期的产城分离模式,越来越多地被产城融合模式所替代。
远近闻名的张江科学城就是一个鲜明例子。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之初,沿用了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工业项目入驻一个个厂房。这样的规划其实有其弊端,比如交通配套不足,上下班高峰期严重拥堵等等。
随着张江科学城的重新定位,原有张江高科技园区75.9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基础上,新的科学城规划总面积扩大到了94平方公里。基于空间扩展,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提出了六大愿景: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文化氛围更浓厚、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活服务更完善、生态环境更优美,其中四个目标都着眼于要更加“宜居”,并确定了张江科学城“一心一核、多圈多点、森林绕城”的布局。
今天,类似的园区转型思路,已成为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模式。由金桥股份和宝山工业园区联手打造的“上海北郊未来产业园”也是如此。曾以钢铁闻名的上海宝山,近年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正在努力摆脱钢铁“黑重”的旧形象。建设中的上海北郊未来产业园,不仅是一个高新产业园区,同时也是一个高新产业社区,产业新城。
为了让人才“愿意留下来”,7.4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内,成熟城市配套成为支撑。在教育方面,园区内计划开办占地10万平方米的双语国际学校,范围从幼儿园至高中。生活配套方面,园区还配备了文化体育中心、高端医疗中心、商业中心及酒店等服务设施,为企业配套的北郊文化体育公园和医疗中心也在规划之列,预计到2020年,园区整体环境将得到明显提升。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潘高峰

图说:8号桥 徐程 摄
新时代再出发>>
提升经济密度 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上海要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对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规模和总量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受制于土地资源、人力成本、环境成本等因素,上海要提高经济规模和总量,就必须在提升经济密度,在地均产出和人均产出上下功夫。
据市经信委产业园区处处长曾文慧介绍,上海目前的产业园区地均产值已超过8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达到115亿元/平方公里。未来,除了吸引更多重大项目落沪,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上海还将通过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研发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推动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的产出效率。
据曾文慧介绍,目前,上海各区都在围绕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延链”,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和“资源链”。已经创建的1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三大集群的工业总产值位列前三。

图说:松江新城总部研发功能区 徐程 摄
其中,嘉定区以国际汽车城和嘉定工业区两大主力园区为核心载体,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制造高地;松江区围绕松江经济开发区和漕河泾松江园区等G60走廊重点园区,形成了海尔智谷和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正泰启迪智电港微电网示范区、科大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金山区依托和辉光电龙头企业,加快AMOLED产业链垂直整合,积极引进上游材料装备企业和下游智能终端类企业,着力建设新型半导体显示产业集群的承载区;青浦区依托青浦工业园和市西软件信息园等,发展高端智慧制造和高端软件信息等特色产业……可以说是各有绝活。
“区区合作、品牌联动”也将成为未来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趋势。比如,临港集团与浦东、奉贤、嘉定、金山等区开展园区转型升级战略合作;张江集团与金山区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动“研发在张江”“制造在金山”模式落地;金桥集团与宝山工业区合作建设上海北郊未来产业园等等。在此基础上,上海还在进一步探索“1+0.1园中园”合作模式。推动国内外优质园区开发主体在沪发展,支持专业化市场开发主体开展园中园开发。
上海产业园区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目前上海临港集团已经在美国旧金山建园,在芬兰赫尔辛基、瑞典斯德哥尔摩设立海外创新中心,形成商业、拓展、营销、服务、人才五大服务平台,大力开拓北美和北欧市场,建设临港全球化园区。紫竹高新区与美国圣地亚哥郡在科技创新、教育、居住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紫竹孵化器还作为中国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展科技合作备忘录的首个实践点,提升了合作项目的产业化速度。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上海的产业园区也在积极拓展周边城市“朋友圈”。青浦区积极推动“产业耦合”,引导青浦工业园区、市西软件信息园等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长三角区域积极合作对接,与浙江嘉善开展了跨区域开发区全面托管,与江苏吴江明确了建设“上海卫星城、活力科技城、高铁新城”的三城定位。嘉定区则携手江苏苏州,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要素流动,探索形成有优势的新兴产业链创新联盟,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