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小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经营信心逐步恢复,市场预期稳步提升。政策中,中小企业对减税和社保减免最满意,企业获得感最强,而对减租和培训补贴普遍不太满意。专家认为,中小企业走数字化转型之路是必然的。
今年以来,作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群体,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多项紧急救助政策及时推出。上半年,中小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经营信心逐步恢复,市场预期稳步提升。尽管如此,中小企业仍存在抗风险能力差、资金不足等问题,疫情后复苏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减税政策非常令人满意
为深入了解国家出台的帮扶中小微企业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于6月下旬对2507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了调查报告。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张景强介绍,在受访企业中,大、中、小、微企业占比分别为7.5%、22.58%、41%和29%。
调研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小企业未发生大规模破产和员工失业,初步实现了“稳企保就业”的目标。被调查企业中,97%以上享受过一项或多项扶持政策,80%对政策有一定了解。
“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力度大、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提振了中小企业信心,促进了市场逐步稳定。”张景强说道。
这项政策的积极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调研报告显示,53.09%的中小企业表示市场需求逐步上升,43.27%的中小企业家信心恢复,27%的中小企业转型成功。
在所有政策中,中小企业对减税和社保减免最满意,企业获得感最强。“不少中小企业反映,减税、社保力度相对较强,企业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张景强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加了企业积累,增加了企业应对危机的储备。
此外,调查显示,中小微企业免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缴费政策在企业中非常流行。“由于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有效,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所下降。”据张景强介绍,调查发现,中小企业普遍对租金减免和培训补贴不太满意。
资金短缺的问题需要解决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政治研究部主任宋宣义表示,疫情发生后,90%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由于企业大规模停产,产品销售不畅,营业收入和利润直线下降。再加上固定支出和还钱困难,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研究报告显示,超过60%的中小企业报告资金链紧张,流动性存在缺口;只有10%的企业表示
数据显示,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37万人。农民工1.2亿人,比去年同期减少5400万人。“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恢复较慢,对就业影响较大。在第三产业复苏缓慢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就业压力不容小觑。”宋宣仪说。
企业需要“减负”前行
“面对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建议政府继续降低养老保险费,通过进一步加大普惠性减税力度实施支持
25927801722125" mention-index="0">创投基金发展税收政策等方式,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张竞强表示,现行小规模纳税人优惠政策的受益对象是微型企业,没有覆盖到量大面广的小型企业。“建议对月销售收入30万元以下的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受惠面。”张竞强认为,与一些大型经济体比较,我国企业税费负担较重。“企业税费负担重的部分是社保缴费。在各项社保缴费中,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是最高的。因此,要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实现高质量发展,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是一项重要措施。”
此外,建议加大支持创业投资行业力度。张竞强表示,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是小微企业初创期融资的主要渠道。“当前,税负高、重复纳税以及征管方式等问题已成为阻碍创业资本集聚、掣肘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创投行业对推动‘双创’的重要意义,理解创投行业的发展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创投行业税收征管实行系统性、结构化改革。”
《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的相关优惠政策。财政部于2011年出台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特别提出应当预留本部门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张竞强表示,目前这一政策尚未落实到位。“应该从预留编制环节入手,留出30%份额给中小企业。如果预算没有预留30%份额,就不能通过财政预算审核,不能上报各级人大批准预算。”
张竞强表示,今年以来中小微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接受程度有了大幅提高。“之前很多中小微企业不太了解工业互联网,觉得会增加投入成本,颇有顾虑。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对工业互联网认识不断加深,逐渐意识到了工业互联网为中小微企业在共享平台、节约融资成本等方面带来的好处。”张竞强表示,未来中小微企业与工业互联网的联系将日趋紧密,中小微企业走数字化转型之路将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