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葫芦岛小渔村杨叔 葫芦岛杨氏创业

“天下杨属华阴,现代杨家望龙潭。”这是关中东部的一句俗语。龙潭是一个村名,位于秦岭北麓潭峪口,距滑县东南3公里。有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以杨耀海为首,字曾龙。他努力耕耘和经营,积累了金钱和物资,创立了“蒙古学派”。因为饱受辍学之苦,他给后人定下了“十年学习指导”,即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坚持让孩子学习10年以上,并将其确定为传世家风。我的父亲思想开放,我的儿子和女儿们为成功而奋斗,所有的后代都学习成功。他的长子杨鹤年(1872-1928)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次子杨和寿(1879年-1928年),中规,商人和农民都很成功;三子杨鹤庆(1884-1966),现代医学家。第四子杨(1897-1959),矿产实业家。孙子杨(1897-1979)是世界地质古生物科学家。后世的杨门世家,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高倩等不下20人。最著名的是杨松轩、杨、杨,他们被称为“龙潭三人中的龙”。

近代著名教育家杨松轩

被称为鹤年的杨松轩,用文字活出了世界。1872年8月22日出生于龙潭堡,在父亲的鼓励下,9岁进入乡村学校启蒙,21岁时在政府考试中获得第二名。甲午战争后,他接受了改革强国的思想,追随西北爱国教育家刘家瑜,立志以“引进西学,改革教育,创立新学,教育救国”为己任。经过四年的成功学习,他回到家乡实践教育,编写了《识字》和《学音乐》教材,并在蒙古学校教学生。1907年,他和朋友成立了华州教育研究会,成为会长,多方筹措资金,探索实践现代教育制度,留下了“两两银子半碗油,大王庙办学”的著名故事。

1909年加入同盟会,担任滑县支部部长,宣传三民主义,遭到当地封建残余势力的反对。他们砸新学校闹事,公然叫嚣:“打完就先打死杨鹤年。”但杨松轩置生死于度外,在教学设备设施上挺身而出,孤军奋战,坚决反击破坏活动,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正常开展。他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移风易俗,编辑《妇女发轫》,组织革除抽大烟、妇女缠足等陋习。1911年创办模范女子小学,并鼓励母亲带头禁烟,坚决送女儿、儿媳、侄女上学。1919年4月,在原二等小学堂的基础上,华县私立仙林中学成立,并被任命为学校董事会郑东,负责全面教育。他去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和日本考察现代教育;聘请早期共产党人魏业周、王辅生等有专长的人到学校任教;开设数学、三角、几何、化学、地理、外语、中外历史等新课程,传播进步思想,传授科技知识,使仙林成为创新的大本营。一大批青年学生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如潘、高、刘义仁、关中哲、杜、甘逸飞、钟世通、林翼等。他们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栋梁,并获得了“关东大学”的美誉。

1912年,杨松轩调任陕西省军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次年当选省议会议员、副议长。“不习惯仕途生活”后,他辞职回老家专门办学。他提倡平等教育,为勤工俭学学生、自由学生、残疾学生建立了各种制度和校规

/>

现代著名医学家杨叔吉


杨叔吉,名鹤庆,生于光绪十年(1884)的龙潭村,为松轩之三弟。他自幼聪明好学,跟兄长读书。1906年春考入三原宏道学堂,探索革命救国思想,加入同盟会,与同学张奚若组织学生反清罢课,后被开除。1908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同文学校就读,结交了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革命义士。1911年夏,应陕西同盟会领导井勿幕之召,回国策动了西安起义,为巩固西北国民革命成果,立下了汗马功劳。


1912年9月,杨叔吉再赴日本留学,第二年到千叶医科专门学校学医,6年后毕业回国。1918年出任陕西红十字会理事长、陕西陆军医院副院长、中国急募赈款大会陕西分会会长、妇婴收养院院长等职,组织开展陕西医疗卫生工作。1923年他赴日本,考察名古屋关东大地震灾情,参与救护服务,写出《日本大地震纪实》一书,对人类救灾有指导借鉴意义。1925年2月赴南京、上海游学,被聘任为法相大学、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初任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医处长,“4·12”事变发生,他积极营救被捕的郑自毅等7名陕西籍黄埔生出狱,奔波南下周旋,终获成功。1931年回陕,出任省府参议、第十八陆军医院院长、省防疫处长等职。翌年陕西霍乱流行,他查疫情调药物,上山下乡挽救百姓生命。抗日战争爆发,他就任陕西省卫生处长,领导创建全省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走基层改体制,筹办华西化学制药厂,给陕西90%以上县建起卫生院,有的县还办了妇幼院、产院等,使全省现代医卫系统形成规模,大大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当时的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称赞其为“医病医心医身,救人救世救国”的领头羊与拓荒者。抗战胜利时,他不满国民党专制,愤辞公职,专事卫生防疫。


建国后,杨叔吉受人民政府邀请,出任西安市红十字会会长、省卫生局顾问,曾当选为市、省、全国人大代表。他参与考察东欧和苏联诸国防疫工作,为共和国的医卫事业出谋划策。他早年留学日本,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从事研究以来勤奋好学,临床实践博闻强记善于动手,先后总结出版了《外科看护学》、《看护学总论》多部专著,其理论精湛明晰,医卫技术实用,成了陕西现代医卫科学的奠基之作。1960年作为医卫界先进代表,他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赞扬。


世界扬名的科学家杨钟健


杨钟健,中共党员,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科创始人。他是杨松轩的长子,杨增龙的长孙,1897年6月1日出生在龙潭村杨氏老宅。童年随父读书,在入西安三秦公学后,受辛亥革命影响,投身反帝反封建潮流。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北大地质系续读。“五四”运动中,他热情高涨地捍卫民主科学,上街发表演说,参加游行。后加入邓中夏创办的进步社团“少年中国学会”,任执行部主任。他先后办起《秦钟》、《共进》著名青年刊物,宣扬革命爱国思想,揭露黑暗现实。同时介绍学生中的中共党员魏野畴、王复生等,去父亲创办的咸林中学任教;他推荐毛泽东去咸中的亲笔信原件,至今仍保存在西安市档案馆里。


1923年,杨钟健北大毕业,赴德国深造,入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学习,师从世界知名教授施洛塞和布罗里,专攻古脊椎动物学,苦研四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其论文《中国北部啮齿类化石》以德文发表,举世瞩目,被视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1928年夏,他谢绝外国友人劝留,决然回国报效,入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工作。第二年同法国专家,到晋西、陕北搞地质科考,最早提出“黄土风成说”。后随中瑞考察队采集华北、西北二齿兽类和白垩纪恐龙的研究,其成果为中国哺乳类化石和新生代第四纪地质理论的奠基石。1938年杨钟健去云南禄丰,发掘出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主持开挖出大洼“恐龙原乡化石之仓”,当地为他树起雕像,被国人誉为“恐龙研究之父”。他撰写出《许氏禄丰龙》、《合川马门溪龙》、《新疆吐鲁番——新假鳄类》等20余部专著,公开发表500多篇学术性论文,成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立的理论基础。他两次被选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三次当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48年选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年出任西北大学校长,领导抵制了“迁台”事件,为大西北保留住一所完整的综合大学。


建国初,杨钟健任中科院编译局局长、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从事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共和国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首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曾选为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他一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会,世界上第一个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全球第一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业学报,是我国第一代自然科学家中学贯中西的典范,曾获世界“葛利普金质奖章”。他参与世界古地质、古脊椎动物学研究,成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苏联自然博物协会、英国林奈学会等协会会员。他的画像,同达尔文、欧文并列悬挂在大英博物馆里,其科研成果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为华人赢得了崇高的赞誉。


注:本文参阅:《杨松轩文稿书信选辑》、《杨松轩年谱》、《杨松轩教育文选》、《杨松轩遗文综录》、《杨钟健回忆录》、《陕西精神》丛书中“爱国守信的陕西人”和“勤劳质朴的陕西人”两卷、《华州志》、《华州史话》、《重修华县县志》、《新版华县志》等书。


【来源:渭南日报】


【由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