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鲜姐
Keep可能最终会上市。
据新浪科技报道,Keep公关负责人Keep近日将冲刺IPO,最快2021年第二季度申请赴美上市,表示,“目前还没有上市消息”。据内部人士透露,Keep已经任命了CFO,并从各种渠道招聘了投资者关系总监。
在互联网健身领域,Keep是当之无愧的“顶流”。去年是3亿多Keep用户在平台上共计燃烧了1913亿卡路里,相当于消耗了2500万公斤脂肪,但即使收获了这样的流量,它也掩盖不了直到现在还是没摸索出明晰商业模式的缺陷。如何实现流量仍然是Keep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可能成为Keep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Keep,一家神奇的公司
Keep是一款健身工具和社区移动App。
Keep之所以是一家神奇的公司,是因为它无论是在起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是颇具戏剧性的,未来可以借鉴。
众所周知的Keep创始故事,始于创始人王宁的减肥经历,王宁是一位90后企业家,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曾在一年内从170斤减到130斤。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网上凌乱的健身知识感到迷茫,对科学安排健身计划感到无奈,对没有同伴鼓励感到孤独,从而萌生了制作一款具有社交属性的健身App的想法。
.5px;">在天眼查的介绍里,王宁是“追求极致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双子偏执狂”,创立Keep也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爱上运动,科学运动,改善人们的运动生活方式”。Keep的诞生赶上了好时候,互联网上的免费、流量、补贴等铺天盖地,互联网+运动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赛道,资本都在等待一个颠覆性的项目出现。
正是Keep。

Keep上线后,用户量很快就突破了500万,成为行业领跑者,当时很多投资机构都对其寄予厚望,认为Keep会“成为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领先运动品牌”。
Keep赞许的方式简单粗暴:砸钱。从2014年到2018年,Keep以较高的频率融资6轮,背后股东不乏贝塔斯曼、GGV、腾讯这样的著名机构,且一投就停不下来。

截图自天眼查
虽然在行业里是佼佼者,被市场看好,还成功教育了用户占领了心智,但Keep就是一直找不到把流量变现的方法,也就是说,一直没能赚到钱。
2018年后,资本市场对盈利能力依然不明朗的互联网健身领域的热情逐渐冷却,Keep也陷入了没有进账的烧钱阶段。甚至在2019年底已经难掩颓态。2019年10月24日程序员日当天,Keep被曝出开启了一次比例在10%到15%之间的较大规模裁员,预计波及员工100名左右,多为技术岗,补偿方案是N+1。
对此,Keep当时的官方回应是,“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效率就是生命’,优化人才结构提升组织效率是公司长期发展的管理必要项。Keep 目前在快速成长阶段,没验证通过的业务及时关掉,绩效差的进行优化,是合理的组织调整和优化现象。”
这说明,Keep一直在验证各种业务,试图从中探索出符合自己的盈利方向,但验证未果,钱还快烧没了。
转机在2020年初到来。
疫情使得更多人的人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无论是为了塑形减肥还是单纯为了强健体魄,已经占领了用户心智的Keep无疑成为人们观念转变的受益者,根据2019年和2020年Keep公布的两份大数据,一年时间它获得了1亿用户的增长,用户数量突破3亿大关。
业务转型受阻、经营不善等问题在陡增的日活面前都不是事儿了,去年3月,Keep的日活用户规模大涨60%至613万,Keep“起死回生”,宣布“整体实现盈利”。
灵敏的资本也立马跟上,去年至今,Keep完成了两轮投资,投资方名单依然牛气哄哄,F轮的融资金额甚至达到了3.6亿美元,估值超过20亿美金。

截图自天眼查
这些融资成为Keep的底气,支撑其继续发展扩张,探索商业模式。真就印证了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的,它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Keep的出生节点和“起死回生”都有种时势造英雄的命定感,所以,即使大家都知道Keep还没有商业模式,但大家都觉得它迟早会赚到钱的——话说回来,到底该怎么赚,大家都还没头绪。

Keep能否靠内容盈利
目前,Keep用户已累计突破3亿、月活超过3000万,是互联网最大的健身应用APP。
在营收渠道方面,Keep布局激进且多元,试图覆盖用户的吃穿用练场景,有硬件收入、商城收入、Keepland运动空间收入、线上收入和轻食收入五个维度。
在去年3月宣布整体盈利时,Keep旗下消费品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销售额近10亿元,收入贡献第二是会员,其次是广告,最后是线下运动空间Keepland。

Keepland曾被王宁寄予厚望,“Keepland开在你们身边,它就像邮局、便利店、银行一样每天服务着你。”然而从2019年开始,线下店就陆续关闭,如今只剩北京9家门店。
Keep的健身餐卖得也不是很好,轻食代餐风口吆喝声虽大,但竞争和困难都不小,Keep的轻食产品还曾有过负面新闻,魔芋酸辣粉中吃出黑色肉虫、蛋白奶昔中维生素被测出低于标准值等,目前,App中的轻食业务已经被悄悄精简了不少,旗舰店里也没有了饮食类产品。
运动装备方面,也有多项产品使用说明不符合标准的黑历史,虽然问题不大,但对于探索期的Keep而言,却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当然,Keep也有做得好的,去年Keep推出了一款智能动感单车,在双十一期间成为天猫同类产品成交额榜首。也正是这款产品,让Keep看到了在家庭健身领域的潜力,推出了与智能硬件打通的线上直播业务,打造专属直播内容生态。

图片来源:微博@Keep
要承认的是,作为线上起家的健身产品,这种探索才符合Keep的调性,才能把Keep的流量优势发挥出来,做所谓的流量变现。Keep推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居家运动内容,与其它运动机构联合号召全民参与,还邀请了不少明星参与并带货,吸引近500万用户参与。

聚焦家庭模式的Keep,终于摸索出了一点门道。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多元的业务布局让Keep的“身体”越来越重,每一部分面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硬件装备、轻食代餐、线下店上优势不明显,视频直播课程也要面临各大视频软件的围剿。而为了发展,App界面也越来越繁琐,广告越来越多,让很多用户怨声载道。
Keep走到了无人区,没有前辈经验可以借鉴,但留给它试错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健身是个难做的好生意
在健身这个几乎没有门槛的行业里,Keep从陷入麦田怪圈的健身房和打卡APP中脱颖而出,即使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健身领域的投资愈发冷静,也不舍得放弃Keep这根苗苗。
这块蛋糕真的大,但想要吃到也是真的不容易。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Keep发布《国民运动健康趋势报告》,预计2020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消费市场预计达到1.5万亿。互联网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运动健身的数字化升级,运动健身呈现大众自发化、休闲化,对专业化和精细化指导的需求增多,整体走向智能化和多元化。
说人话就是,市场很大,发展前景广阔,大众观念会持续升级,健身场景要越来越智能。
Keep在互联网健身市场上有无人可比的先天优势,不只是已有的3亿用户,还有优质的内容护城河。
创立至今,Keep的内容一直在迭代,追求更加细分和专业,也更加符合用户的运动习惯,以服务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去年,Keep还和健身达人帕梅拉签约,引入其为Keep第一位海外优质健身达人,半年就积累了324.4万粉丝,月跟练人次高达844.5万,稳坐Keep热搜关键词榜首。
帕梅拉除了每个月会在Keep上同步更新课程,还在Keep上上线了更有针对性的、用户更感兴趣的独家课程,今年初,帕梅拉还在Keep进行了直播首秀。

图片来源:@运营研究社
来源于南美,小S曾盛赞的Zumba课程,Keep也有引入,并在现在的基础上优化了内容,使其更适应用户的运动习惯。

图片来源:@运营研究社
除了官方引进、开发,Keep上3000多位运动达人也在不断产出优质内容,Keep会对他们进行大力扶持,不限于金钱、荣誉奖励和资源倾斜。
这些优质的内容,是Keep的底气。
不过,Keep也面临着达人另起炉灶,用户体验不深度等问题。
比如很多课程并非在Keep独家上线,达人们同时会与多个视频平台合作,也会考虑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平台,像帕梅拉,今年就推出了自己的APP,会员制,每月16元,每年163元。
而2014年上线的Keep,去年最受欢迎的线上课程依然在初级阶段转圈,只有少数人能在Keep一路练上去,更别提在自律给的自由和好吃懒做的自由中,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后者。

而在商业化≈广告的现在,Keep的发展总要牺牲一部分用户体验,这使得不少用户选择转战别处——可能是帕梅拉的APP,周六野的微博,或者B站的美丽芭蕾。

图片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体验和商业化之间的平衡,Keep似乎还把握得不是很好。

Keep的故事还要讲下去,在巨大的流量基础上,Keep找到变现渠道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互联网时代能赚钱的东西不少,能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产品却不多。如果哪天Keep决定为了尽快赚钱选择牺牲这点,那才是真的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