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历程 上海创业空间

“我叫彼得,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妈妈是知名律师,爸爸是国际金融投资人,在很多国家都有公司。还有人认为我是俄罗斯的“富二代”。我现在是一个‘国际奸商’,做家具进出口,艺术品投资,信息咨询业务,利润一点都不低。我喜欢‘红票’,也非常喜欢上海。”

描述:彼得(右)和他的父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彼得,1996年出生于莫斯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二学生。曾去过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从事家具、艺术品投资和信息咨询业务。

中国满大街都是机会

像很多“富二代”一样,他的梦想很普通,那就是“比爸爸更会做生意”。“父母想让我去英国和美国发展,我自己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国上海留学,一边留学一边创业。我发现现在中国的街头到处都是机会,甚至交朋友喝咖啡都可以谈商机。今天的中国与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非常相似。‘中国梦’也相当于那个时代的美国梦。”在彼得看来,中国各地的桌椅都是机会,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黄金国度”。

“中国的桌椅便宜又结实,特别受俄罗斯人的欢迎。它们在中国是100元到200元买的,在俄罗斯可以卖到800元到1000元;一个普通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定价5000元,在中国至少能卖2万元……”

彼得看起来不像一般印象中的“西伯利亚”人,但看起来很精致,身材略瘦,但说话时仍带着自己的“诚实坦率”。他说话直截了当,称自己是“国际奸商”,不怕泄露“商业秘密”。

但是吃这顿饭不容易。来中国之前,他18岁就创办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为了在上海发展,他还去了台湾省学习汉语。现在,这个英俊的年轻人张着嘴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彼得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一的时候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在上海开公司很方便,注册只需要一个月。以前在俄罗斯注册公司两个月,开银行账户很麻烦。这需要一个办公室和一次现场视察。”

现在,在上海“酷豆湾”,彼得与其他外国企业家“共享”了一栋九层楼。如果客户前来洽谈或举办展会,他可以提前选择一个大小和风格合适的办公室进行装修,楼内的工作人员会提供专业热情的服务。

“现在连我们创业提供外账的硬条件都没有了,我们享受了国民待遇!”彼得说。

如今,彼得的生意越来越高。熟悉上海环境后,他还做起了咨询生意,专门和不了解中国商业的俄罗斯人打交道。

上海人不傲慢不排外

外国人在上海生活工作有多舒服?他们通常有什么娱乐活动?玩得开心吗?

20出头的彼得对吃喝玩乐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最喜欢上海的KTV。”在KTV,彼得最喜欢唱《我们不一样》。在他看来,这首歌的旋律很好听,唱起来很感性。

彼得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喜欢去新天地、静安寺、淮海路,经常去舟山吃海鲜。“中国人很友好。他们不傲慢也不排外.住在上海很方便!”在两三个小时的采访中,彼得至少说了五次“友好”,十多次提到“方便”这个词。

谈到食物,彼得脸上有一种奇怪的“肉痛”表情。他

一边夸奖在上海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美食,一边又说,“就是太贵了,我在外滩吃个饭,买单要花1000多元,而在俄罗斯的高档餐厅两个人吃饭才300元人民币。”付账前,习惯用“卢布”为单位在脑中换算一番的他,恨不得能够“双标”:赚钱,用中国消费标准,花钱,则用俄罗斯消费标准。


如今的他,已经养成不带现金的习惯。“在上海,出门不带钱包没关系,但不能不带手机,消费只要‘扫’一下就行。微信和支付宝太方便了。”


上海交通出行方便,也让老外们很受用。Peter租住在杨浦区五角场附近,平常乘坐地铁10号线出门,“地铁哪里都通,上课、谈生意、出去玩都方便。坐高铁到杭州只要45分钟,去苏州更快,真不可思议。”


Peter家里生意做得不小,但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却难得的没有骄纵之气。记者在与他交流前,让他等待了足有一两个小时之久,然而他却没有一丝不耐烦。


身为家中独子,Peter却不愿接手父亲的生意,而希望自己的事业有所成就,“我一定要在做生意上超过他,但我不急,用中本文作者 李成东 黄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