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玻尿酸女王赵燕简历,赵燕海南创业

“必须把他们民族文化传承人带动起来,让本民族的人自己去传承,这比我们去帮助他们传承有用得多。”

赵燕华西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华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青年艺术展示推广中心创始人。

获奖理由

她是福布斯中国2020年度最杰出商界女性榜单上的知名企业家,也是民族文化的铁杆粉丝。在过去的十年里,她创立了“云”品牌,带着团队趟过山河,寻找被遗忘的多民族文化,没有任何投入。她将商业管理与慈善事业深度融合,向世界传递多元文明,为少数民族建立文化自信,是文化慈善事业的宝贵摆渡人。

化着精致的妆容,扎着两个齐肩的马尾辫,一身民族风西装,赵燕一出场就能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无论是公司上市敲钟,还是云端的年度盛宴,她都是这样穿的。

成功的女企业家、科技创新板巨头、“透明质酸女王”……赵燕不乏标签。海南创业,在北京立足,在山东创业。她每走一步都踩着时代的节拍,但她说,她很享受工作之外的时光:她可以设计衣服、包包,也可以离开城市,深入深山,聆听“尘世”中那些不可多得的曲调。

对于赵燕来说,她经常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间来回奔波。一个是优胜劣汰的商业世界,要求她足够理性,及时调整各业务条线的发展战略;另一个是与少数民族歌曲、舞蹈和音乐相关的艺术世界,在那里她可以极大地释放自己的情感。

太多动听的曲调难以走出大山,甚至颜面尽失,这让她深感遗憾。2011年,赵燕在云端发起了一系列文化公益活动,通过展览、舞台表演、身临其境体验等形式,持续探索和弘扬散落在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每年年底,赵燕总是以“云”的名义举办“仙会”。华西集团搭台,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人唱戏。赵燕的各行各业的朋友都是客人,而她是一个摆渡人,玩得很开心。连续十年,即将失传的多元文化被看到。赵岩始终认为,人只有涵养,才能得到尊重,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做自己该做的事,帮助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找回自信,这些独特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闯海”青年

赵燕对民族文化的痴迷源于童年的耳濡目染。她生长在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8.9%的昆明,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多民族城市之一。

e:15px;">小时候,即便是在饭桌上,爱读书的父亲也会给她“授课”,眼前的食物来自哪个民族、为什么会用这种烹制方式……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听得多了,年幼的赵燕也开始对这些多元民族文化产生兴趣。




“云南人常喝的普洱茶就是居住在普洱的少数民族居民无意发现的,他们发现有涩味的新茶在闷热的地方经过发酵,口感会出奇地好。”即使过去40年,聊起当年的记忆,赵燕仍滔滔不绝。




20世纪80年代初,赵燕到上海求学。这里是与昆明截然不同的现代风格,当下的时髦物件都会在这里出现,时尚潮流在这里汇聚。学业之余,赵燕开始学习设计,从衣服到配饰。




1988年,海南建省。这个当时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南下就意味着机遇。那时的赵燕在上海的一所大学担任助教,一年后她辞去稳定工作,和三位同事凑钱前往海南,几经周折创办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厂。




1992年,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登场,为的是“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一众国内外客商和游客在此汇聚。赵燕抓住机遇,拿出设计的绝活,为礼仪小姐设计了既应景又时髦的衣服和饰品,并无偿捐助了这些服装服饰,极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服装厂因而实现了良好发展。赵燕也没想到,自己对设计的爱好竟成了致富的一门手艺。




此后,她逐步售出海南的产业,开始北上。在商业上,她带领团队进军文化体育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出于个人爱好和企业文化的需要,她同时开始筹备北京时代美术馆,为公益性展览做准备。按照她的想法,美术馆成立后,要为那些有才华却办不起展览的艺术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舞台。




2008年,汶川地震震惊全球。彼时,赵燕的北京时代美术馆尚在筹备期。身在北京的赵燕,带领团队组织了29位写实派艺术家,于尚在筹备期的北京时代美术馆内,集合人力、物力,全力支持艺术家进行创作,最终成就大型抗震救灾油画巨作《热血五月·2008》。该作品拍卖所得的善款3350万元,全部捐献给四川灾区。




(赵燕始终相信,度己才能度人,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身体力行去做,帮助民族文化传承人把自信找回来,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图/受访者提供)




转投文化公益




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赵燕多次提起“文化传承”。2008年之前,她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停留在个人兴趣层面,2008年之后她开始思考传承问题。




那一年,她带着女儿到内蒙古度假。在大兴安岭,许多空置的、三根木棍支撑的皮质帐篷吸引了她的注意。当地的朋友向她介绍,帐篷里曾聚居着以驯鹿为生的鄂温克族人,这一民族存在了几千年,从游牧逐渐发展为定居。然而到了现在,多数族人离乡背井,外出学习、务工或是定居城市。朋友告诉她,鄂温克族仍保持民族特性和传统生存方式的不到2000人。赵燕找到了鄂温克族主事的大家长——80多岁的老奶奶,听他们弹唱,了解他们特色的服饰、饮食文化。




赵燕不无忧虑地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正在消失,在自己的家乡云南也存在着类似现象。“我们这一代尚能看到这些美的东西,但是下一代呢?”她想做点什么,让这些民族文化能够留下来,被更多的人知道。




虽有满腔热忱,但赵燕也清晰地认识到,对于这些民族文化的帮助,仅有资金支持是不够的,像保护活化石一样保护少数民族的老年人也很难达到传承效果,只有激发出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自信,文化传承才有希望。




基于这一理念,2011年赵燕发起“云中” 系列公益文化活动,挖掘那些快要消失的民族文化,再通过展览、音乐舞蹈表演以及美食品尝等多种方式立体地向大众展示民族文化中美的部分,也通过外界关注让本民族人口重拾文化自信。




赵燕告诉《中国慈善家》,之所以把活动命名为“云中”,是希望这个平台能够成为与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融的空中桥梁。




创办第一年,“云中”就把鄂温克族带出大兴安岭,主题定为“云中牧歌”。一位中国蒙古族小伙被邀请至台上表演呼麦,观众惊叹“还有这样的唱歌方式”。即使这一独一无二的喉音唱法在2009年就被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外界始终对其陌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能在“云中”舞台上呈现。赵燕说,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超出了大众的接受范畴,往往在舞台呈现前还需要专业的制作,最终呈现的作品要兼顾时代元素与当地风情。




“云中”文化公益活动进行到第七年时,赵燕开始组建专门团队去搜寻逐渐淡化的民族文化。如今,每年的“云中”都会提前确定一个主题,团队会花上半年研究资料,再花半年前往各地采风。内蒙古、广西、西藏、四川、云南……团队的足迹已遍布全国50个城市的少数民族居住地。




每年这些被发掘出来的多元民族文化会以公益演出和展览的形式集中展示。广西乐业的古法造纸术、西藏的唐卡、四川的蜀绣,云南的布扎、瓦猫、紫陶、多民族服饰和歌舞等等,对观众来说每个项目都充满新鲜感。




“云中牧歌”“云中山歌”“云中藏歌”“云中蜀歌”“云中滇歌”“云中儿歌”“云中渔歌”“云中乡歌”“云中家歌”……十年来,“云中”一路走来一路歌,2020年落脚在“云中情歌”。被邀请来的民族有一部分甚至已经淡出史料记载,拥有中国“第57民族”之称的亻革(gě)家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佤族、“云朵上的民族”羌族……谈及这些,赵燕如数家珍。




(2020年,“云中情歌”大型文化公益项目分为“共情·联接”艺术展、主题音乐晚会和互动体验三部分。图/受访者提供)




在赵燕眼里,这不是一盘可以计算成本与收益的生意。十年里,“云中”项目总计投入超过了两亿元。“这对于当地的隐性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她告诉《中国慈善家》,目前“云中”系列主题活动已经帮助来自30个民族的186位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向国内外市场。她始终坚信,“给予不是最伟大的,接受才是最伟大的,仅仅给予一点物质上的支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015年《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查》显示,中国有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近七成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近六成尚未找到继承人。更令人担忧的是,近七成受访者对传统手工的学习意愿不高。赵燕也说,“很多年轻人一旦走出大山,就不愿回去了,许多民族文化,如果再没有人去关注,可能就真的消失了。”




艺术珍贵




即便“云中”系列文化公益活动已经走过十年,但依然面临着出圈困境,这与赵燕“要把民族文化推广至全社会”的愿景尚有距离。




赵燕坦承,“云中”只身走了十年,总是有种孤独感。她也试着复盘:或许是“云中”的出发点窄了,又或者五年前就应该开始在全社会推广,她始终觉得,“云中”至今还没发挥出真正的社会效益。用她的话来说,“云中”尚未能与人们达成联结。




2020年全国疫情暴发,多地文化活动因疫情停摆。恰逢“云中”十年,摆在赵燕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云中”十年该怎么继续?




赵燕记得,策划会上团队里多是反对的声音。有人担心外出采风受限、风险太大,也有人担心挖掘不到好的内容难以支撑活动。她鼓励同事,“越是这个时候,大家越需要情感联结点。”过去十年,大家“趴在地上把最苦的活儿都干了”,她不甘心“云中”就此止步。




最终,在赵燕的坚持之下,“云中”十年活动被保留了下来。2020年7月,北京市卫健委宣布疫情降级的消息后,二十余人的“云中”采风团队出发了。“有的需要和当地部门反复协调,有的需要反复核酸检测。”赵燕形容,这是一次“想尽了办法”的采风。




除了“云中”十年回顾,在时代美术馆同期举办的“云中”十年展览,被命名为“共情·联结”。赵燕说,之所以确定这个主题是希望疫情之下大家能够跨越国家、民族、文化、身份地位,通过情感的共鸣紧密联结在一起。




2020年12月,“云中情歌”如期唱响。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云南独龙族同胞受邀参与演出,目前中国仍健在的7位纹面老人中有的因年迈、有的因疾病难以支撑远行,此次被请上北京舞台的两位老人也是首次走出大山,她们不懂汉语,只能靠着孙子、孙女的翻译来做简单沟通。




活动落幕,赵燕再度感慨:“必须把他们民族文化传承人带动起来,让本民族的人自己去传承,这比我们去帮助他们传承有用得多。”(记者 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