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案例课程报告,小米创业案例介绍

雷军对小米员工有三点要求:一是专业技能;二是团队的协调能力;第三,责任和担当。

雷军非常重视团队建设中的专业技能。注重专业技能是因为小米是一家对技术岗位要求广泛的企业。从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售后服务体系,都需要不同工种的协调配合;其次,重点是跨岗位的协调能力。小米的核心竞争力软件、硬件和互联网服务都需要强大的团队协调能力;第三,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因为小米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每个环节的流程都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要靠全体员工高度的责任心来弥补差距。

小米的组织架构基本上是三个层次:合伙人层、工程师层和基层员工层。小米主要是工程师。这些人很有经验。他们的简历和能力超过了许多创业公司的副总裁和首席技术官。他们都很强壮。所以小米的很多决策都是转给工程师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和合伙人主要是主管。

小米不会把团队搞得太大。如果再大一点,就会分裂成小团队。这种组织架构从小米的办公室布局就能看出来:一层产品,一层营销,一层硬件,一层电商,每层坐一个创始人,一杆就能进行。大家互不干涉,都希望在各自的领域里出点力,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

小米不仅管理扁平化,雷军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文化上都做了很多不一样的事情。

雷军说:“互联网公司就是量化管理和数字管理,量化管理后就出现了问题:我们只关心日活跃度和月活跃度,只关心GDP的增长,不关心人。用户一安装你的应用,就让它每天自动唤醒,每天背后启动,这都是为了干什么?为了日活跃度,因为投资人都看重日活跃度。但假设用户是你的朋友或者活生生的人,你能忍痛那个手机半天就没电了吗?”

第一,小米没有KPI。雷军认为这个KPI(企业关键绩效指标)有问题,必须放弃KPI。有了KPI,小米就变得偷偷的自启动,偷偷的清醒,偷偷的联网。不是小米有多高贵,而是因为雷军想知道小米是否真的把用户当朋友。这是雷军自己经营小米的辛苦和经验。

不过,小米每个月或两个月都会有动态的销售目标,这让员工更容易实现。

第二,他们的管理很少,管理极其扁平化,职能细分。这也对合作伙伴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有很多事情要管理。

第三,不开会,甚至不发邮件做决定,解决群内任何问题,甚至剪个图报销。

雷军是小米扁平化管理的主要推动者。他说:“我希望小米是一个小公司。看到大公司就头疼。以前做金山的时候,我们把一个小公司做成了一个大公司,管理严格,层次多样,有KPI,有总结,有汇报,有规划。当我几年后退休,重新开公司时,我对这种事情感到厌烦。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不洗脑、不开会、没有KPI、不需要打卡的公司。”

小米的管理系统减少了不同层级之间互相汇报所浪费的时间。小米有数千名员工,除了每周一一小时的公司级会议

之外,其他时间很少开会,也没什么季度总结会、半年总结会。



人在雷军看来,每个人一般直接管理五到九人。假如有人不胜任,就需要教他,同时帮他把活干了。管理百人的时候,至少有两个层级,假如每层有20%人不合适,极端情况你有可能同时面对二三十人的直接管理。所以,管理要先过二三十人的管理,不要越级提拔,一步一步来。



雷军说:“管七八个人的关键是带头干。管二三十人的关键是走着干,早上问问今天的任务,下班的时候看看完成情况。管七八十人的关键是找几个能管二三十人的部门经理。”



雷军为了实现自己的团队拼图,可没少费工夫。当初雷军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时间找人,幸运地找到了七个牛人合伙,全是技术背景,平均年龄42岁,经验极其丰富。



合伙人团队算是搭建起来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公司当中,老板一般是靠谱的,而总经理也不会太差,作为最基层的员工,作用也不是太大,而最关键的,是老板、总经理以下到最基层的员工的中间层。也就是公司的第三、第四层,如果这两个层级不给力,那就叫“不三不四”。



除了这几位合伙人,下面再没有设置任何职位——创业初期,所有新进员工都由雷军和林斌亲自面试,确保来的人都有足够的开发经验,足够的创业激情,以及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不过即便肯出双倍薪水,这样的人在中国也不好找。于是,小米后来又出台了一项鼓励措施:凡是成功推荐两人入职的,无论是小米员工还是业内朋友,一律送当下最热门的数码产品一台。



雷军创业初期,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他都亲自见面并沟通。当时,招募优秀的硬件工程师尤其困难。有一次,一个非常资深和出色的硬件工程师被请来小米公司面试,他没有创业的决心,对小米的前途也有些怀疑,几个合伙人轮流和他交流,整整12个小时,打动了他,最后工程师说:“好吧,我已经体力不支了,还是答应你们算了!”


小米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就推行了全员持股、全员投资的计划。小米最初的56个员工,自掏腰包总共投资了1100万美元——均摊下来每人投资约20万美元。



小米给了员工足够的回报。一是工资上,小米不低于行业主流;第二是在期权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且每年小米公司还有一些内部回购;第三是团队做事确实有时候压力很大,但员工会觉得有很强的满足感,因为很多用户会极力追捧他,比如说某个工程师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