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我自闭”在微信聊天上大放异彩,这似乎是年轻人的口头禅。疫情很长,带点玩笑的表情包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心理常态。这里所谓的“自闭症”和医学上的自闭症是不一样的。在“自闭”、“想敞开心扉”之后,虽然是聊天中的一种自嘲,但每一次转身都“自闭”的年轻人又有多少危机意识和自救能力呢?
从自嘲到心理危机
“生活越来越压抑。我,我们,就像夜花:闭嘴。再也不敢面对明天的阳光,而失去明天的尴尬。”在QQ空间、百度贴吧、知乎、Twitter、油管等,类似“我自闭了,该怎么办”这样的帖子经常会引起很多共鸣。“我也是自闭症,帮不了你。”类似的回答可以覆盖评论区的几层楼。
年轻人的“自闭症”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孤立、抑郁和压抑的状态,或者纯粹的负能量。配合一些特别的表情包,比如“待放的莲花芽”、“鸭子落地”、“猫贴墙角”,表现出即使在你苦的时候也能搞笑的乐观精神。
综合各方意见,“我自闭”最常见的场景包括:考试不及格、愿望未能实现、突然受挫、想独处等。“看到试卷上的分数,我就自闭了。”“看到女朋友的购物清单,我就自闭了。”。突如其来的挫败感可能是因为一把“狗粮”打了个措手不及。我希望独处是为了维护“群居动物”最后的尊严。
“看来家里有矿,各种吹牛,多吃吃喝喝,假期去哪里旅游,什么限量版我都买了.我静静地呆在角落里,闭上眼睛,笑着,不说话。”“我不想交流,我觉得这样做没有意义,我觉得自己很自卑,我觉得我不认同任何聊天的人。”两位受访大学生表示。
网友“墨子”分享了她“自我封闭”的单身生活,今天说了三句。当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时,我对服务员说:“请帮我拿票。”取完票后,我对服务员说了声“谢谢”,第三句话是对外卖小哥说的“谢谢”。
6月5日晚,读者在上海思南书店复兴中路店书架区“深夜书桌”上阅读刘颖/图
很多年轻人都在尝试挑战“国际孤独评定量表”:一个人去火锅,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做手术……刚开始挺好玩的,后来他们就习惯了。渐渐不喜欢热闹的场合,不想被打扰,做好自己的事。“我喜欢站在高处,看着人们透过玻璃来来往往。我听不到别人的声音,但我的心是最平静、最舒服的。”
这个时候,“我自闭”几乎找不到一个可爱的姿态,而是一个心理危机的警钟。大部分年轻人都是“自闭”然后“想开放”,即使被生活蹂躏,刀枪不入。然而,也有很多脆弱的灵魂,所以他们“自闭”,走向黑暗,这是无法挽回的。
逃避还是自救?
心理学家认为,年轻人的“自我隔离”可以理解为无能为力后的逃避。
说白了,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快速隔离抑郁、失望、痛苦等情绪。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耳不烦,背着一个“blx”,你就不能躲着它吗?
说到无力感,有两个因素:时代变迁中的环境,年轻人成长中的挫折教育缺失。我们一直在质疑和批评日本青年训练营。毕竟日本还是青少年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训练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风雨中也能站得更久。
“压力管理是心理学的一项能力和技术,它告诉你如何识别、调整和适应各种心理状态。在我国目前的学历教育结构中,这一课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补充。如果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只能逃避,躲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这显然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浙江省精神卫生协会主席
"6597907438970606855" mention-index="0">赵国秋说。当然,如果把这种逃避式的“自我封闭”理解为暂时性的休整,倒也不失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应激状态下的自救。
在有关“我自闭了,该怎么办”的大讨论里,一位知乎网友回复了这样一段话: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自闭”期,这期间务必要保持理智,学会放弃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现在的你很看重,但过几年就会觉得没那么重要了。多寻找自己擅长的东西,培养一两个爱好,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大部分人喊着“自闭了”,其实是一种主动选择与社会隔离的状态。“一段时间内,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反思检讨自己,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思考,再重新投入生活,这是有益的。但如果长时间沉浸其中出不来,就要注意患上抑郁症的风险。”赵国秋说。
所以,尝试“孤独等级表”,不如对照一下“心理危机等级表”:持续情绪低落超过两周、兴趣减退、失眠早醒、陷入自我否定、学习工作效率下降,符合这五条中的两条以上,就别“自闭了”,赶紧找医生才是王道。
探讨“意义”的意义
通过与不少年轻人聊天,我逐渐发现,“我自闭了”的潜台词,是觉得很多事情没有意义。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大概就是所谓的“人间不值得”:家人的苦口婆心、喋喋不休,没有意义;老师上司打的鸡血,公众号朋友圈看的鸡汤,没有意义;所有的社交好像都是无效社交,周围的朋友好像都不是真心朋友;知识改变不了家境,奋斗改变不了规则;一边厌弃自己想要的太多,一边又不甘于知足常乐。
所以,要避免从“我自闭了”的应激状态滑向心理危机边缘,就得想办法让我们找回“意义”。这个意义,是生命的“燃点”,通俗讲,就是所谓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教育。
这种教育的核心,应该要能回答几个问题:
——学习压力是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过去一年中,广东、广西、浙江、河南等省份均有针对在校学生的大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不合理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负担,是导致孩子心理危机乃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主要诱发因素。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教育才算真正以学生为本。
——为什么光是活着就觉得心里苦?苦的根源是什么?到底是玻璃心太脆弱,还是跟不上时代的洪流?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时,如何捍卫生命的“崇高感”?有钱等于人生巅峰的逻辑局限性在哪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纸空谈。
——“我”的存在有什么唯一性和必要性?小到能给家人、朋友带来什么,大到为城市、国家乃至民族复兴贡献什么。降低“畜感”提升“成就感”的契机在哪里?只有找到“意义”,才会有感恩、担当和敬畏,才会有“不认输,自由地活着”。 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