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甘肃快3,甘肃创业园区

环县返乡大学生接受“养羊班”培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任、雷、李杰)8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号发表了一篇题为《返乡大学生“放羊班”有啥不一样——革命老区甘肃庆阳大学生返乡创业群像》的报道。

1934年,刘志丹、Xi中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庆阳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带领陕甘边军民浴血奋战,播撒革命火种。

新时代,一批有志青年依然活跃在这片火热的红色土地上。从高校毕业后,他们毅然反哺故土,在广阔的农村施展拳脚,办企业,搞电商,空巢老龄化的农村悄然发生了变化。

(小标题)大学生养的羊明显更肥哩!

盛夏,季永峰结束了一天的教学。班里40多个学徒都是大学毕业回国的。接受培训后,他们很快就会去各个乡镇和村庄“放羊”。

33岁的季永峰是庆阳市环县大学生养羊业协会会长。

他毕业于西北A&F大学,2013年回到环县从事农业。在当时,大学生在家乡“放羊”还是一件新鲜事。

环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9年,当地政府刚刚脱贫摘帽。走出家乡,到外面旅游,曾经是很多当地年轻人的梦想。

2016年,环县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季永峰毅然来到企业,成为一家专业农场的厂长。在这个农场里,五个大学生跟着季永峰学习如何养殖。喂养、清洁和防疫.季永峰和这些非专业的学生手拉手,熟悉了流程的每一步。

季永峰发现,从校门出来的大学生并不比进羊圈搞农活的大学生差。

季永峰说,与从村里招聘来的工人相比,大学生专业性很强,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吃苦耐劳、敢于钻研的精神也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我就明白,大学生是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季永峰说。

近年来,现代化的养殖场和肉羊屠宰加工车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兴起,很多像季永峰这样的燕子都争相“返乡”。2019年,季永峰发起成立环县大学生养羊业协会,将对农业感兴趣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成立“养羊班”,帮助更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王晓梅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整理农场的季度报告。窗户不远处是一个宏伟的现代化肉羊育肥场。住在环县的王晓梅三年前还是一名失业大学生,但现在他在家门口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当时觉得找专业对口的太难了。”王晓梅说,他在大学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由于专业不受欢迎,他找工作经常碰壁。无奈之下,她只能先回老家。令她惊讶的是,她遇到了第一次“放羊班”的培训。经过报名、考试和培训,王晓梅成功申请成为环县东源农场的一名员工。在这个现代化的肉羊场,返乡的大学毕业生王力可小梅占了员工的一半以上。

据季永峰介绍,环县在学院羊协会的帮助下,已经培训了近千名返乡大学生。目前,这些人已在农场、村级防疫站、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要职,开始“反哺”家乡。

“比起养了一辈子羊的老作风,大学生养的羊明显更胖了。”环县环城镇冉启寨村党委书记知望

涛说,在大学生的参与带动下,当地养殖方式变化很大,从“满山放牧”到“精准饲喂”,从“看体型摸肚皮”到“挨个做B超”,大学生推动科学养殖技术应用于脱贫一线。


“回来就是人才,就是致富带头人。”庆阳市人社局副局长石永宁说,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理念等优势,激活县域经济,为“造血式”扶贫提供更多发展模板。


(小标题)回农村创业,我的起点反而变高了


回到老家环县两年有余,李超的写字台上,至今放着人生第一张工资条,上面显示的月收入,是1010元。李超保留它,是因为这串数字,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7岁那年,李超路过西安一家4S修理店,看见员工个个西装革履,他心生艳羡。次年高考,李超填报了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梦想自己也能走进汽车销售服务行业,找一份“体面”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在西安一家4S店当了售后服务员。


但是,现实却让他碰了一鼻子灰。入职首笔月薪只有1010元,李超还得拿出700元交房租。每天上下班的场景更令他难忘:冬天,李超用一件大棉袄裹着西服,骑上小黄车,穿梭在城市的街道巷陌,踽踽而行。


“没有高学历,独自在大城市闯荡,有一种漂泊感。”李超说,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在大城市难以立足,不如回到熟悉的农村。


李超打听到,环县发展肉羊产业,需要一批大学生当羊倌。他笃定,回到农村,终有用武之地。


去年3月,李超选择了在环县一家龙头企业学养殖,待培训结束,他先后又到8个合作社学习养殖的消毒防疫和草料配比。期间,李超从技术员发展成合作社养殖场场长。现在,他已经是环县天池乡、演武乡12家千只湖羊养殖示范专业合作社的运营主管。


环县是养殖大县,这几年当地为了推动养殖业良种化,纷纷引进湖羊这一新品种。相比本地羊,湖羊产羔成活率高,产羔周期短,效益也更好。但是,不少农民抱守旧观念,不肯换品种,满足于旧的散养方式,对政府倡导的新品种,保持观望状态。


他们万万想不到,在湖羊设施养殖合作社埋头苦干的李超,此时已把12家合作社7000多只湖羊侍弄得膘肥体壮,毛色均匀。乡党们都说,李超这个年轻后生,才上手一年,已经有了养殖“老把式”的样子。


“湖羊是新品种,适合设施养殖,饲养需要良种化、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李超说,湖羊养殖很有门道,喂食混合草料,提供通风散热的大棚,一季度打三至四次防疫针,还需定期给羊棚喷雾消毒……


湖羊养殖效益好,不少农户眼红了。2020年,演武乡和天池乡新增了580户湖羊养殖家庭。“如果按照每户产羔20只来算,每家的毛利润收益在2.6万元。”李超说。


随着现代化养殖场、肉羊屠宰加工车间、电商产业园拔地而起,更多像李超一样的大学生视农村为创业热土,纷纷从都市踏上返乡之路。


据庆阳市人社局数据,近三年回归该市的高校毕业生总计2.7万人,多为二本及以下非重点院校、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2018年至今,当地返乡创业的毕业生达6302人,养殖和电商成为创业热门领域。


环县就业局局长刘占鹏介绍,返乡大学生的到来如同活水注入,助推本地营商环境优化,形成集聚效应和良性竞争。在大学生创业者的参与下,环县小微企业对税收贡献值连续三年超过规模以上企业。


“对我来说,在城市发展没有什么机会,反而农村缺少年轻力量。在这里发展,我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发展的起点反而高。”李超说。


(小标题)创业改变了我,也改变了父母的看法


一般人看待农村老家的东西,总觉得“土气”,可30岁的李贇霖却从中嗅到了商机。


李贇霖老家在环县毛井镇。在当地,许多农妇都会一手漂亮的针线活,做的绣花鞋垫针脚细密,工艺精巧。李贇霖没想到,从小司空见惯的刺绣鞋垫,有朝一日,竟吸引她走上了创业之路。


2015年从西安外事学院毕业,李贇霖收到老家环县人社局邀请,参加了全县组织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培训。这场培训,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让农村手工艺产品,借电商走出大山。


除了参加培训,李贇霖还去电商企业学习网络销售,靠着积攒的经验,她于2017年创办了环县霖贇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专门销售刺绣鞋垫。


李贇霖目标客户是城市家庭主妇。她的网店开业后,宁夏、青海、甘肃、陕西消费者居多。“不管是自己珍藏还是馈赠亲友,刺绣产品都是许多家庭主妇的首选。”李贇霖说,不少家庭主妇是刺绣爱好者,她除了直接销售,还从农村回收半成品鞋垫,提供给刺绣爱好者,待半成品变成品后,李贇霖再回收销售。


“有了互联网,我一个人可以撑起一个店。原料来自浙江,加工在本地农村完成,销路面向全国,足不出户就能搞定一条产业链。”她说。


考虑到消费者不同喜好,李贇霖主打的产品风格迥异。她在网络上广罗创意元素,为迎合年轻人口味,她推出了卡通类鞋垫,图案从花鸟虫草变成了动漫造型,鞋垫的字样从传统的“福寿禄”变成了“520”等流行符号。


一双刺绣鞋垫,根据工艺高低,价格从100元至200元不等。她的网店一年线上销售额在70万元至80万元。


李贇霖说,自己能够顺利创业,离不开家乡出台的一揽子扶持政策。李贇霖目前在环县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办公,政府提供办公设备,免除水电网费。此外,当地不仅成立了电商办,帮她这样的电商创业者传递诉求,还给快递公司提供补助,减少电商创业者的成本,“快递费最低的时候,3公斤以内按3元计费,一年能帮我省掉好几万元。”李贇霖说。


李贇霖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涉足电商行业,自己算是个门外汉。


网店销售业绩欠佳时,她埋头研究内容策划、数据分析等经营之道,甚至自学修图技术,网店的视觉设计由她一手完成。她发现,电子交易是一门新学问,需要具备相关知识、综合素质。“拿沟通技巧来说,作为网店客服,换一种态度和沟通方式的话,可能会激发客户的消费冲动。”她说。


这几年,李贇霖感受最深的是,创业让自己变了一个人。“创业碰到困难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退缩放弃,而是设法摸索解决,从挫折中提升自己。”她说。


创业不仅改变了李贇霖,也改变了父母对女儿的看法。


李贇霖说,在西北农村老家,曾有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女性的正式工作就是考进体制内,端上“铁饭碗”。所以父母起初反对她创业。


但看着女儿在电商平台的生意渐有起色,父母不再口头质疑,而是帮李贇霖从亲戚好友家收购半成品的鞋垫,予以行动上的支持。


(小标题)发掘家乡潜力,用所学带动乡亲


31岁的陶毅,毕业于西安外事学院视觉传达与设计专业,曾在上海飞利浦总部电商部从事设计工作。在其他人眼里,这份工作算得上体面、光鲜。可是,陶毅放弃了这份工作,2015年回到了老家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投身到电商创业浪潮中。


对于他的这一决定,父母不理解,周围乡亲也觉得不划算,几乎没人看好他。


这一年,正是环县电商产业兴起之年。免费的办公场所、定期电商培训、低成本物流快递……当地支持电商创业的政策陆续出台。


陶毅给父母算了一笔账,免费的办公设施能帮助自己节省大部分开支,快递成本平均能比市场低2元钱,后续每公斤能更优惠,自己还有丰富的电商经验,各类因素都很利好。


2015年陶毅先开了淘宝店,销售苹果、小杂粮、羊肉等土特产,一年收入达到10万元。这让陶毅看到了希望,也让家人更支持自己的选择。


2016年,陶毅发现电商行业发展迅猛,环县农特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为了增加产品可信度及客流,陶毅成立了生平第一家小公司——环县傲林电子商务责任有限公司。


目前,这个公司里有6人,清一色大学毕业生。“我返乡创业,也给其他同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陶毅说,现在公司运营良好,每年营业收入200万元到300万元,利润达到30万元。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今年是陶毅返乡创业的第六个年头。从开网店,到带领团队发展电商业务,他的业务“朋友圈”越拓越宽。


前不久,刚刚结束了在天津市的电商培训,陶毅马不停蹄地返回环县,立即将环县羊肉快递发往天津。原来,在这次培训班上,陶毅除了学习直播新业态下如何快速发展电商,还不忘推荐一下家乡的优质羊肉。“天津客户知道了环县羊肉,现场下单8000多元。”陶毅说。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环县农特产品销售不畅。陶毅另辟商机,发现羊粪这种有机肥料很受市场欢迎,于是将农户家羊粪进行收集筛分,每天销售1吨到2吨,日收入3500元。


“短短三个多月,从周围30多个羊场收购销售了250多吨羊粪。”他说,看到了有机肥市场前景,5月份自己又将村民们灶台产生的草木灰收购并筛分处理,20多吨草木灰销售一空。


周围的村民尝到电商的甜头后,有来请教的,也有上门推销的。有农户拿自家的土特产登门推荐,希望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每次乡亲来咨询,我都会耐心讲解,我希望不断发掘家乡潜力,用我的所学去带动乡亲致富。”陶毅说。


(小标题)改变家乡旧面貌,从我们做起


相对环县,庆阳市合水县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当地瓜果蔬菜品种丰富,被誉为黄花菜之乡,又是甘肃苹果的核心产区之一。


2016年合水县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同年,丑虎炳辞去西安的工作,结束在外五年的漂泊生活,返回家乡。


丑虎炳毕业于广东科技专修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他熟悉互联网,了解东部沿海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在得知家乡具备电子商务创业的条件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成为当地第一批搭上电商快车的创业者。


“家乡的黄花菜和苹果品质优良,在外地都买不到、吃不着。”一开始,他就选定了以本地农特产品作为创业的主要产品类型。


2016年,丑虎炳的电商公司成立。黄花菜、苹果、干果……这些农特产品他都卖,但每个月线上销量少得可怜。


“酒香也怕巷子深。”丑虎炳说,电商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物流成本昂贵、产品质量把控不过关,公司起步并不顺利。


创业之初,人手不足,他一人承担起收货、验货、发货的全环节,挨家挨户谈合作,在田间地头看长势。水果交易行情动态变化,经常一天一个价,为了及时调整应变,他每天早上4点摸黑跑到集市,跟着果农验货,了解价格走势。


转机发生在2018年底。合水县果业局在广东东莞的水果批发市场设立了水果直销窗口,直接对接珠三角的大型水果批发商。丑虎炳承担了主要的供货任务,以苹果为主的各类水果日均发货量超过10吨。


这场“及时雨”帮助他的公司稳住了脚跟。循着这一思路,丑炳虎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线下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中,庆阳的小米、羊肚菌、核桃等农副产品也被纳入公司经营范围。他也从当年的单打独斗发展为11人的创业团队。


“现在营商环境好多了。政府对我们的扶持力度很大,我们也在充分利用这次机遇。”丑虎炳说。


最近几年,合水县建起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帮助电商创业者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难题,同时配套建设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成立电子商务办公室,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支撑、品牌培育、营销推广等服务。丑炳虎的公司入驻了合水县电子商务民俗文化创业园,和其他创业者一样享受了三年内免租、免服务费等优惠政策。


未雨绸缪,他给自家销售的农特产品注册的商标“馋半仙”“陇河堂”。疫情期间,他和团队把手机变成“新农具”,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推广等形式,把自媒体运营和农产品营销相结合,网店销量不降反增。


截至目前,丑虎炳的公司在京东、拼多多等线上电商平台上的销售额已达390万元,带动了当地230多户贫困户。今年,丑虎炳计划在创业园附近修建冷库和种植基地,继续建设完善农产品的线上线下供应链。


让他欣喜的是,团队中陆续有大学生加入,一批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依托已有的货源和销路自己去创业,目前已有4名大学生开起了自办网店。


“以前家乡给外界的印象是落后,但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改变农村旧面貌就有了可能。”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