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义 对回乡创业的看法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创新型大学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延伸农产品价值链、提升乡村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要求培养一批充满乡土情怀、高瞻远瞩、富有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的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壮大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升农村创新创业水平,返乡创业大学生是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7月份启动的“农行杯”第四届全国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中,涌现出一批青春在乡村、务实奋斗的创业型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还帮助村民实现了致富梦想,从而为乡村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学农为农 青春融进农业梦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高校农林专业学生是这支队伍的第一后备力量。

吴在华南农业大学读书时就开始创业了。他自称“葛图星”,团队核心成员都是大学生。经过7年的兢兢业业的奋斗,吴打造了葛根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不仅实现了葛根的集约化、机械化种植,还首创了葛根脆片、葛根杯茶等深加工产品,助力广西、湖北、安徽等葛根产区产业升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2019年共带动农民1018人,帮扶30个村,社会总效益3250万元,人均年增收1.2万元。

“作为一名学农业、爱农业的学生,我想改变目前国内加工薄弱的现状。”23岁的凌在半决赛的路演中说道。大学毕业后回到安徽池州创业,精选皖南优质莲子,发掘以莲子为主导的优质农产品,正在申请新莲子加工技术专利。凌还计划成立莲子休闲食品科研开发中心,开发新的莲子产品和技术,提高品牌竞争力。

有着同样志向的熊桂芳,在贵州特色食用菌——竹荪中找到了新的机遇。竹荪多糖能有效诱导癌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治疗作用。熊桂芳通过深层发酵技术,直接利用菌丝体作为竹荪提取物的原料,将种植中丢弃的草菇和菌盖回收利用,解决了传统提取成本高、产量低的问题。她说:“回国创业不仅仅是诗和远方。我愿意用我的专业知识,用技术创新带动人的发展。”

010年到1010年,受益于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返乡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更多非农业专业的“跨界”大学生投身农村创业,换个角度看农业,将开拓新方向,提供新玩法,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我们管理着山海中的学生实验室。我们愿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大四学生赵勇是本次半决赛最年轻的选手。他在重庆、云南、吉林三地农村土地经营权整合的基础上,开展农作物种植、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等实践,探索新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挖掘土地价值。目前,赵友

阚一龙也是一名“跨界”创业大学生。从大二开始,他在搭建O2O平台、打造新零售产品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他的项目《我在青海有只羊》看起来很独特。阚一龙说:“通过搭建游戏社交平台,用户将扮演一个来到青海的游客,在经历了各种有趣的故事后,通过下单饲养的方式,收养一只专属的藏羊。用户不仅可以在平台上看到专属羊的真实数据,还可以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获得消费折扣。”在青海,阚一龙委托农户或合作社养羊,与农科院合作指导科学养殖,提供屠宰、检测、包装、发送一条龙服务,以创新手段提升高原藏羊影响力和销售价格,解决不合理的市场供需关系。

8a98ca15016997" />

心系家乡 传统产业新出发

来自农村、外出求学的青年,既有深厚的乡土情怀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连通城乡资源的关键桥梁。他们熟知家乡产业的发展情况,也能把发达地区先进的市场观念、资金技术带回家乡,对加速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地区脱贫致富具有积极重要作用。


“你读完大学还要回农村,我坚决反对!”2017年,当张世昂向家人宣布回乡创业时,父亲这样对他说。从小跟着家人种菠萝蜜,张世昂想打造海南保亭现代化菠萝蜜产业。从3个年轻人的团队,发展到如今58人,家人从不理解到以他为荣。张世昂引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技术,搭建海南菠萝蜜的供应链,3年间销售额翻倍增长,达到5000万元,帮助每位贫困户增收1万元以上。他说:“我出身贫寒,深知农业的苦,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带着技术回到家乡,改变农业苦的现状。”


“鱼米之乡”上海松江的姑娘朱燕也回到家乡,围绕松江大米、叶榭软糕、乡村旅游三产融合,创立了“八十八亩田”。朱燕介绍说:“八十八,就是‘米’字的拆解,我希望能挖掘松江大米的历史和文化,将家庭农场主对土地的热爱用新的方式去表达和传播。”以乡村民宿、主题餐厅、乡村旅游为载体,朱燕打造松江大米文化体验地,推广叶榭软糕的品牌,不仅拉动大米、果蔬的销售,也盘活农民闲置农房,带动周边农户再就业。


如今,一些大学生创业者也将目光聚焦到利用当地特色作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品,如海南黎锦、山东苇编、西藏石板唐卡等。海南黎锦的创业者张潮瑛说:“通过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黎锦走向了国际化和商业化的道路,非遗正走进现代生活。”这些年轻人站在传统技艺的肩膀上,结合新技术、新营销,带着传统手工艺撘上现代化的快车,不仅使古老文化得到创新和延续,也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找到独一无二的有力支撑。


科技兴农 尖端人才解难题

近年来,高层次人才回乡创业频现,不少博士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行列。他们用科技精准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痛点,用知识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为农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我是穿着西装养鱼的陆博士。”陆超平这样介绍自己。他带领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团队,研发“渔管家”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为传统水产带来新气象,成为绿色养殖的领跑者。以生态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为核心,实现投喂和水质监测等方面的自动化、智能化,保障养殖零事故,节约人工成本70%以上,减少养殖面源污染2000平方公里。他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渔管家’管理系统,让养殖户们穿着西装也能把鱼养好。”


“实蝇虫害危害大,在我国一年可以造成百亿经济损失。而传统防治方法效果差,会造成农药残留等环境问题。”湖南农业大学农药学博士莫博程为此进行了技术攻坚,研发出一款可降解、高效引诱的环保诱蝇球,用物理防治的方法解决实蝇虫害,同时降低66%的成本。目前已在湖南省14个市大面积应用,新增产值近8亿元。袁隆平院士为其题词:“诱球杀虫,助果农增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在读博士郝新意正在为我国植物良种繁育努力,其团队研发的超低温脱毒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属国内首创,将打破国外无病毒种苗垄断局面。该技术将大大提高园艺作物无病毒种苗生产的脱毒效率,降低成本,有望取代传统脱毒技术,增强我国无病毒种苗的竞争优势。项目成果已在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落地推广,预计每年促进人均增收3000至5000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青年人。在大赛中涌现的大学生创业者,是众多返乡入乡创业大学生的一部分。大学生以创业的形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形成乡村产业集聚效益,有助于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条的延伸、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农村需要培养创业的土壤,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大学生搭建发展平台,给予足够的激励与帮扶举措,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引凤来栖、引凤还巢,把更多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记者|林晓岚


编辑|赵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