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开始对创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市场上有很多项目。无论是作为资本还是技术进行投资,都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为刚出社会时从事的是品牌营销,所以在瞬息万变的城市深圳,我只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营销。
第一个阶段其实是在做预算做投放,记得,品牌被百丽收购的时候,年底前做预算需要一两个月,但真正的交付效果其实是玄学,因为互联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布,每一条线索都可以追溯,所以投入产出比其实并不清楚。
第二个阶段其实是在做搜索,是SEO/SEM,主要是通过对主流搜索引擎的优化,将公司信息和产品信息放在用户搜索关键词时可以找到的地方,然后通过官网获取线索,进行进一步的转化和交易。
这两个阶段是互动相对较低的营销推广方式,但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与用户互动强的时代。记得雷军几年前写的书叫《参与感》,2014年出版,用户在研发阶段就参与了产品的设计。产品一经发布,瞬间完成了上亿的销售额。
第三阶段就是在做种草与养草及收草。更倾向于通过一些社交平台或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分享自己的商品选择专业知识,根据自己对商品的评价从主流电商平台购买,或者直接从社交平台购买。比如最近,Tik Tok开了一个购物窗口,为没有产品却做内容的人打开了另一个渠道。
上面垂直意见领袖最流行的比喻是居委会的阿姨。这种类型的人特别适合社区团购,因为她知道每个家庭的主要购买者是谁,什么时候喜欢买菜。对于一个清楚了解用户画像和习惯的人来说是很难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对创业项目的想法,目前的认知是这样的:
比如第一,这个业务是通过什么赚钱的/赚什么人的钱要想清楚,以前做金融产品。其实公司掌握着买房人的客户资源。他们手里有闲钱,希望有渠道获得高额利润。就金融许可证和法律合规性而言,请将它们推高。
于银行存款的理财产品就很容易成功。第二,在创业初期,找到最最重要的关键要务,也就是如果让你每天只做一件事情,你必须要做的是什么,其实就是销售和营销,因为这个一个公司能够存活的根本。销售量化下来的指标,就是你每天获得了多少精准的线索,营销指标是你在网络的信息有没有获得更多的曝光,这两个相辅相成,初期就是一个不断的做客户培育和积累的过程,这也是我一直持续学习的技能。
第三,找钱找人,发现有一些人创业的思路是这样的,他们花了自己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钱,然后开发了一款产品,最后发现卖不出去;又或者是他们拿到了一笔钱,然后自己一个一个去招人,而不是找一个专业的人力来帮忙招人,然后错过了比较好的时机。
第四,持续的学习,深度思考。很多娱乐类的节目,在麻痹人们的观察和思考,成功学的大师又层出不穷,人工智能的算法让你陷入在投喂的信息海洋中难以抽身。
有一个概念叫做奶嘴效应,想象一下那个安慰婴儿哭叫的那个奶嘴,就是你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嘴里塞个这个东东,她立马闭嘴了,不哭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孩子提供什么真实的价值(奶、吮吸的渴望),也并没有解决你的真实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书籍、媒体还是社交网络,你都需要具有批判性思考的精神,思考这个信息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边界是什么,不能随随便便就带节奏了。之所以说这些,就是因为又被带了一波节奏,最近报名的课程含金量很低。
其实很多时候都在做选择题,因为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能做的就是落子无悔,后果自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