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爆款创业番外 爆款创业红甘泉

一名农民的“樱桃创业梦”

廖永强检查樱桃生长情况。

女人们正在给樱桃装袋。

20多年前,当地男孩廖永强在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廖庄村成功种植大樱桃的消息,在邻居中引起轰动。如今,已经步入中年的廖永强,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学习探索,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农民技术员。

从一个初中生到大学教授的“农民弟子”,廖永强与大樱桃种植的不解之缘越来越深。现在是一年中的樱桃季节,当他看到树木和樱桃从绿色到红色,变得越来越丰富时,他有了新的想法.

1“任何产品一旦进入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是衡量它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再无其它。”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天水樱桃上市的黄金期,也是果农日夜准备防雹抗冻的特殊时期。

5月17日上午,一只山雨来了,准备去麦积区甘泉镇五河村“千亩樱桃基地”田间装袋的工人们不得不停下脚步,猫在员工宿舍里等待雨停。

这种天气在关键时刻频繁遇到,让前一天晚上刚从宝鸡回到基地洽谈业务的技术员廖永强焦虑不已。

“此刻,工人们正在装大樱桃。如果雨水过多,日照不足,水果的甜度和色度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在露天果园里,雨水无法抗拒,也无法避免。廖永强对此非常焦虑。

去年,30年没有冰冻灾害,近千亩已经坐果的大樱桃遭遇了这场灾难,导致彻底失败。这一年,看着眼前的收获,他默默祈祷:“不要再下去了,就晒10天吧!”

接电话,拨电话.我在办公室,廖永强的手机总是占线。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要么忙着询问樱桃的生长情况,要么忙着询问市场情况。

“彼此合作多年,大家伙们相处起来更像朋友。最多的一天,我接到200多个电话,说人渴。”他笑着说。

10点左右,天终于放晴了,太阳照在刚刚下过雨的土地上。功夫不大,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浓浓的潮湿气味和泥巴味。

下午2点,感觉田里的水汽都快挥发了。数百名戴着遮阳帽、戴着面纱的女工沿着盘山小道走着,你叫我笑着朝果园腰部的几块大地块走去,在生长后期将200亩大樱桃装袋。

别人午休的时候,廖永强挽起裤腿走进花园。他观察了高、中、低三个不同位置的水果生长情况,粗略估计了它们的采摘时间、产量和带来的效益。只要不出差,这样的工作几乎是他的日常。这些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数千英亩果园的各个角落,他对哪些水果先熟,哪些水果后熟了了如指掌。

在他看来,大樱桃是一种新鲜水果。如果采摘期控制不严格,过早采摘会导致甜度不足,影响口感,而延迟成熟会使储存和运输过于困难,影响品牌推广。

“前两天,四个外地客商异口同声打来电话,要提前订4个订单,每个订单4万箱大樱桃。我不敢一再同意。主要原因是订单量太大,我怕提货量跟不上。担心出错。”廖永强说。

说起大樱桃的栽培管理,他感觉就像在说自己的孩子,有爱又滔滔不绝。

他说事实上,小樱

桃和孩子一样,也有成年未成年之分,如果为了抢占市场而过早地将尚未成熟的樱桃投放市场,无异于杀鸡取卵,自伤筋骨,最终被市场淘汰。


“任何产品一旦进入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是衡量它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再无其它。”廖永强说。


2“一年下来,当看到樱桃价钱是苹果收入的两倍多时,父母当即乐了。”


1975年,廖永强出生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廖庄村。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全村只有1户人家有台黑白电视机,三户人家有缝纫机,2户人家有自行车,而他家连台收音机都没有。


上小学后,有一次因贪玩没完成作业,被爸爸狠狠揍了一顿,并对他说:“如此家境还要供你和你哥哥上学本来不易,你若不好好学,就退学跟我种地去。”面对爸爸非常严厉的目光,小小年纪的他发誓日后一定要让一家人过上幸福的日子。


1992年初中毕业后,因家里3亩微薄的农田和2亩苹果园一年的收益,不足以供给弟兄两人同时上学,为了减轻父母压力,廖永强开始外出打工。1998年,他萌发创业的念头,不顾父母的反对将家里苹果园全部改种了大樱桃。


“承蒙上天垂怜,自己当时一边买书自学的同时,一边通过关系有幸结识了全省著名的樱桃种植研究的专家呼丽萍教授。在她的指导下,我学到了许多种植秘诀和预防病虫害的绝招。一年下来,当看到樱桃价钱是苹果收入的两倍多时,父母当即乐了。”回想起当时创业一幕,廖永强眉开眼笑。


那年以后,他将自家所有的5亩地全部改种成樱桃,全村人也跟着他一起,开始大面积发展樱桃种植,村里人开玩笑地称他是大学教授的“农民弟子”,是全村樱桃种植的“技术指导员”。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廖庄村当时种植樱桃面积达到289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5%,收入相比其他产业翻了一番。廖庄村周边的农户看着眼热,也开始陆续改种樱桃准备发家致富。


3“当好的项目遇上对的人,不擦出点火花都难。”


2000年,当廖永强看到外地种植大户纷纷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种植规模时,自己也萌生了这样的念头。


当年,天水市、区两级政府招商引进的一家台湾独资企业选中了廖庄村、吴河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樱桃种植园,第一期投入资金1100万元流转土地400亩,建成了全市第一个台商独资、农民自主经营的樱桃种植基地。廖永强则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该公司聘任为樱桃种植基地的技术员。


在此期间,他将自己多年来学习积累的樱桃种植经验用到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甘泉镇成功引进种植了3个美国大樱桃新品种,并将这个技术在甘泉镇周边村庄进行了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樱桃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量。


2004年,廖永强所在公司又在甘泉镇吴河村租用土地900亩,再次从美国引进优良大樱桃新品种4个,追加投资2200万元。而他,则被聘任为公司樱桃基地固定的种植管护“技术员”,每月有了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地产业发展一步步迈入正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霜冻,让正值花季的樱桃遭遇了灭顶之灾。针对这一情况,2013年,廖永强建议公司从美国引进了防霜机,成功抵御了当年再次危及樱桃生长的“倒春寒”,引起了天水市政府的重视。之后,他本人作为基地技术总负责,也参与了市政府组织的《防霜机技改攻关项目》工作,配合政府组织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原机械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研制出我国首台“果树防霜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和“发明”技术专利。在之后的推广应用中,全市各大园均称收效明显。


“当好的项目遇上对的人,不擦出点火花都难。”同行对廖永强如此评价。


4“土地是我梦想的舞台,无论多少荣誉加身,我就是个农民,以前是,现在是,永远都是。”


站在基地路埂边朝上下两端望去,绿莹莹的樱桃挂满枝头,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果园里,三五成群的农业工人手法娴熟地正在给樱桃套袋。


“除基地25名固定员工外,其余600余名都是周边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不错。”廖永强说。


他说,每年5月至7月是山上务工人员最多的时候,三岔镇名叫陈碧霞(音)的女工已在这个时段在基地连续干了7年,最多的一年两个月挣了18000余元。就其他员工而言,从套袋开始,到采摘、分拣、包装结束,这两个月总收入均过万元。


最近两年,廖永强先后受种植企业聘请和科技部门的委派,共举办大樱桃种植技术培训活动17次,独立举办培训班36期,共培训企业员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100人次。因此,他也被甘肃省人社厅评定为“果树农民技师”技术职称,被麦积区政府评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奖”,系麦积区聘请的第六批“科技特派员”。


2016年4月,廖永强被评为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因成绩突出,又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除此之外,这些年,他获得的市区荣誉还有若干。


说起这些,廖永强嘿嘿一笑,憨厚地说:“土地是我梦想的舞台,无论多少荣誉加身,我就是个农民,以前是,现在是,永远都是。”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 首席记者 王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