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宋洋编辑/陈晓萍
1991年出生的刘昆仑,在成都做蔬菜生意八年,靠卖菜买了房,买了车。在生鲜超市、社区生鲜店、社区团购的接连冲击下,这个小生意越来越难做。
今年6月,他尝试了社区团购模式。由于组长比例高,订单量少,他不得不回到菜市场,继续摆摊谋生。
刘昆仑向《21CBR》记者恢复了社区团购业务。贯穿其中的难度是什么?这些也是巨头们必须要克服的模式问题。
刘昆仑发现,疫情过后,很多年轻人走进了菜市场,80年代后菜贩数量明显增加。他们去产地收货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并不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卖蔬菜的小企业真的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家庭。
面对巨头们的高额补贴,他表示,如果继续烧五年,肯定无法摆摊卖菜。
以下是其自我报告,并对其内容进行了编辑:
失败的团购创业
从2013年开始,我就一直在成都做蔬菜交易。在此之前,我从事辣椒批发业务,从产地采购,然后分发给别人。去年亏损,今年没做批发。我主要在成都温江区摆摊,做零售,主要卖生菜和西红柿。
目前蔬菜摊一天能卖1000多公斤蔬菜,收入3000左右。它由三个父母管理,不雇佣外人帮忙。菜市场规模小,有十几个蔬菜摊位,月租金2000元。
2018年,蔬菜摊一天能卖2000公斤蔬菜,现在降到了1000多公斤,日销售额也下降了几百元。它还将货物从原产地拉到学校、工厂和生鲜超市进行配送。
今年6月,我加入了社区团购大军。如果我做得好,我想关闭线下零售摊位,只做线上配送,持续了4个月,以亏损告终。
在网友的鼓励下,我开始了社区团购项目。老客户多,我们直接成立了微信群,在周边社区加了一些业主,和其他社区的负责人合作。
我一共合作了5个团长。我6月份进入的时候,成都市场的头部占比非常高,一般在25%以上。我没太在意,给了他们35%的佣金。后来复牌后,股比太高,最后没钱了。
社区团购主要卖蔬菜水果,包括葱、姜、蒜,有二三十个品类。在考虑购买蔬菜时,尽量搭配。
起初,预计每天会有七八百阿津的销售量。当我们做的时候,发现做生意的最佳时机只有两三百斤,一个团长的团队可以带来40多个订单。不是团队负责人不努力卖,而是蔬菜难卖,用户不想储存太多,只想每天吃新鲜的。
一个组长即使带来40多个订单,也赚不到钱。
我算过,一个组长最多能带来63个订单,大概是700块的收入。除去成本、图纸、包装、配送,毛利几百块。在小吃摊卖700多块,毛利肯定是100多。
如果你想在原产地获得有竞争力的价格,你必须支付一大笔押金。只有当你得到一定数量的货物时,运输费用才能支付。用户无法销售商品,导致商品积压,不得不以低价与其他客户交易。
我算过,用低价商品引流,选出来的玉米价格是每公斤土地1.7元,集团2.5元,不算集团头头的份额和油钱,是亏损的。用户也很聪明。他们买了玉米后离开了。他们不是来我家买西红柿、茄子、豆子之类的。
年轻人自己做饭很少,80%以上都接触过顾客。成都人爱逛街,父母无事可做。他们帮助查尔德
/>第一,抽成;
团长要高额分成,就必须提高产品利润,同样一斤菜,卖价得比菜市场稍微高5毛、1块,才能平衡过来,这样没了价格优势,又难留住用户。
第二,配送;
我的零售摊位就两三个人,要另外分出一个做配送,菜摊周转不过来。另招人专门做配送,成本又太高,赚的还不够他的工资。我还没有租仓库,自己摊位作为小仓库,不然,成本会更高了。
第三,退换货;
社区团购的用户看不到货,这很关键,非常影响体验。比如,用户要三青莴笋,你配送了个二青的,下次不找你了,两种莴笋的价格也不一样。
我的项目规模虽不大,也遇到棘手的退换货问题。茄子放在摊位,被太阳晒到,变花皮了,用户就要退款。原本这单茄子可以挣一块,最后亏5毛或一块处理掉。
第四,损耗;
菜品要做初加工,莴笋地里成本价1块到1块2一斤,拉回来卖2块钱,得去叶子,毛利只有四五毛。生菜之类的绿叶菜,损耗基本达到百分之四五十,还有卖不完的菜,这些都是亏钱的地方。
我发现,个人去做社区团购,生鲜和水果,这两样利润亏的几率比较大,盈利太少,还是要靠农副产品,比如土鸡、土鸭、鱼、腊肉之类,这些产品利润高。
我认识一个卖腊肉的,通过社区团购一天能卖到一两万,这边腊肉批发价1斤30左右,他能卖45-50元,也能给到团长更高的提成。
这要找好货源,我对农副产品了解不多,也就没做,推销高价产品农,对团长的口碑要求也高,用户很挑剔,感觉你卖的口感差,通常就不会再消费了。
滴滴的社区团购“橙心优选”也进成都了,我判断也不好做,当然它有资本支持。至少在成都,“钱大妈”做的事也是这样,不停砸钱,单店亏损也很厉害。我徒弟在郫都区开店,旁边就是钱大妈,去看过很多次,一个月亏几万。
就目前来看,生鲜这东西,你砸多少钱进来就亏多少钱,基本上没有回本的。菜市场毕竟存在这么多年,中国做饭的,基本属于中老年人,有根深蒂固的习惯。人家接送完孩子,顺道就去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了自己就走了。
即便小区人口密度高,配送成本降下来,就我的经验,不太容易跑得通。我住的小区,数百户,上千人,业主群里面就有社区团购的,每一天订菜的,就五六户人家,目标客群还是中老年人多,主要在成都,大把闲人,大把时间去逛菜市场,北上广用户可能没那么多时间。
卖菜生意难做
互联网巨头大举进入生鲜之前,卖菜生意就不好做。
社区团购只是火,现在影响很有限,主要是生鲜超市与社区门店开得多,用户们也图方便,家门口完成采购。传统菜市场越来越少了,成都也在做新型的农贸市场,如果改造好,或许能恢复竞争力。
我也想过开社区门店,房租、水电、人工成本太高,一个徒弟在郫都区开了两家,销售蔬菜、粮油、肉类等,两家店一天营业额不到5000块,利润不如我的菜摊高。
我也入驻过“京东到家”,单量通常不多,一天最高20多单,土豆三四个,莴笋两根,你得一样样给他装,要专门分一个人,对接京东到家的订单。十几样菜,赚几块钱,远不如在菜摊多卖一两个人,就给停掉了。
菜市场摆摊卖菜,我入行比较早,积累了老客户也多,能维持走下去。隔壁摊主是去年开始做,没有客户积累,今年生意大幅下滑,打算过完年就不做了。巨头社区团购跑步进场,生意就更不好做了,大部分年轻人不会再去逛菜市场。
从创业经历来看,巨头们如果持续投资下去,赚钱机会可能也有:大城市年轻人多,不缺用户;经常打折促销,价格优势大,卖得出去,耗损少;解决好配送以及产品质量,就能提高复购率。
以产品价格来说,有老顾客向我推荐一款App,限购的土豆9毛8一斤,在小区里自提,真便宜,我自己也去买,不很新鲜,也不好吃,架不住价格便宜。我们菜摊上的成都本地土豆,卖到三块一斤,地里采购的成本就要一块多。
相较社区团购,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只有“新鲜”了,其他没法竞争,只能接受。
橙心优选前段时间,从我这里也拿过4次货,白萝卜等大概数百斤,就一小伙子来谈的,量也不是很大,后续没再合作。现阶段,它并没有上游价格的优势,估计难做到一级批发商。
无论怎么说,互联网公司手里握着用户,量一大,从产地采购直供货源,可以影响上游产业链。以鱼为例,从产地拉一两个品种,低价直销给用户,巨头们更有优势做。
我们从农户那里收货,价格随行就市,蔬菜行业就剩几家寡头的话,就会有很大的定价权,连蔬菜基地农民的收入也有影响。所以,真心反对垄断,垄断只会使得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大。
做社区团购的巨头,我理解他们主业增长慢,得去挖掘下一个风口,做社区团购也不是做生鲜,就是引流,方便未来卖利润空间大的品类。如果持续往里面一直砸钱,继续烧5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菜贩肯定就没得做了。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