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玩双筒望远镜的人,经常会对一群高手拍出的华丽照片感到惊叹,希望自己至少可以先用自己的设备看到一些东西。于是我开始积极准备购买各种设备。似乎望远镜可以打开一扇通向星空的门。事实上呢?
折射,反射,一般消除,ED,马卡,施卡…APO还有什么!
天啊,节奏是什么?我根本不懂鸟。
有人说大口径好;有人说焦距好;有人说牛为王;有人说折射镜最适合初学者.这个怎么选?
天文望远镜最基本的功能是从遥远的天体收集更多的光线,然后用户可以通过目镜观察天体。因此,望远镜的孔径越大,望远镜的分辨率越高。
决议是什么?简单来说,分辨率就是望远镜分辨物体的能力。例如,当两个人相距1米时,观察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受试者的鼻子、眉毛和眼睛。因为人眼的分辨率可以分辨出这个距离的鼻子、眉毛和眼睛。但是当两个人相距100米的时候呢?两个人很难看清自己的鼻子、眉毛和眼睛。如果不考虑衣服、身高、发型等明显特征,恐怕很难分辨对方是谁。两个人的距离远到一公里怎么办?恐怕很多人不告诉你物体的确切位置就找不到任何人。因为目标的视角太小,超过了人眼的分辨率极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依靠外部工具来提高人眼的分辨率,而这个工具就是天文望远镜。但是望远镜的分辨率也有限。理论上,望远镜的分辨率与其孔径有关。也就是说,望远镜物镜的光圈越大,望远镜的分辨率越高,越能分辨出视角小的物体,看得越清晰。所以第一个原则就是看大口径天体的优势。
但这种优势并不是绝对的。
望远镜的加工精度和分辨率也密切相关。望远镜光学透镜的精度越高,望远镜的分辨率越接近理论设计值。当然,价格会越高。这个影响有多大?80 mm高精度的望远镜会秒杀150 mm低精度的望远镜,这在圈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所以所有的孔径优势都是在保证光学精度的前提下获得的。
接下来,让我们关注另一个重要参数,焦距。
焦距是望远镜的另一个重要物理参数。焦距虽然不直接影响望远镜的分辨率,但确实影响到我们非常关心的另一个参数“焦比”。焦比是望远镜焦距与孔径的比值。这个定义类似于摄影中的光圈。我们知道,光圈值越大,相对通过光圈值越小,也就是说入射光越小。但是望远镜没有控制和调节光圈的部分,所以望远镜可以理解为一个固定焦距和光圈的相机镜头。在这种情况下,焦距越长意味着焦(光)比(圆)越大,同样的目标看起来会很暗淡。因此,当你想观察暗淡的目标,如星云和星系时,你肯定希望望远镜的焦比越小越好。例如,F5和F6等望远镜的焦距可达望远镜孔径的5或6倍。但并不是所有天体,焦距越短越好?别忘了我们前面说的前提,这是针对亮度低的目标。事实上,我们在观测月球、行星等天体时,这些天体的亮度足以满足观测需要。然而,它比望远镜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和更高的放大率。因此,我们经常使用焦比高达F10或F12的望远镜,焦距高达孔径的10倍甚至12倍。因此,第二个原理是观察星云和行星需要不同的望远镜焦距。
ze:15px;">倍率肯定是初学者最关心的参数。而实际上,望远镜倍率是可以“变”的。天文望远镜的放大倍率是望远镜物镜与目镜焦距的比值。也就是说,当一台望远镜物镜的焦距是1米,目镜的焦距是1厘米,那望远镜的放大倍率就是100倍。一套天文望远镜往往配置了两个以上的目镜,这样就使得天文望远镜可以获得多种倍率。那么是不是我们使用焦距最短倍率最大的目镜就好了呢?其实不尽然。由于目镜的视场是有限的,目镜的焦距越短,获得的倍率虽然更大,但视场也越小。所谓视场就是你通过望远镜看到的范围。所以当人们使用高倍率观察月球的时候,很难看到月球的全貌就是这个道理。要看到比较大范围的内容就必须选择焦距较长视场较大的目镜。同时,低倍率情况下视场中目标的反差会比较大,因此长焦距低倍率的目镜相对比较适合观察星云星系这样的暗淡天体。所以,第三个原则就是望远镜的目镜一定要根据目标来选择配置,不能贪图高倍率。当我们辛辛苦苦把望远镜,好不容易对准目标,一阵妖风袭来,目标不见了。这可能是很多初学者遇到过的问题。望远镜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地平经纬仪还是赤道仪,晃晃悠悠的架子永远不可能给你带来良好的观察体验。所以,第四个原则就是千万别在望远镜的下半身省钱。

前面我们介绍了天文望远镜的一些物理参数对于观测的影响。那么,折射、反射、折反射那种光学结构更好呢?
其实能够把上面三个原则搞清楚,你心里应该对望远镜有了初步的了解。三种光学结构说到底只是结构的不同,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劣势。并不能简单的说那种更好。
折射望远镜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普通消色差望远镜、ED望远镜以及APO望远镜等。普通消色差望远镜是利用两块不同材料的玻璃磨制的镜片实现降低折射望远镜色差从而提升分辨率的目的。这种方式消除色差的效果有限,后来人们开始采用超低色散玻璃来制作镜片。这就是ED望远镜。ED望远镜相比普通消色差望远镜色差控制的更好,因此很多天文爱好者将其作为入门级的摄影装备。当然,人们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更高端的复消色差望远镜也被人们所采用,这便是APO望远镜。APO望远镜对于色差控制的更好,成像也更加锐利,分辨率达到甚至超过口径大出其一倍的普通消色差望远镜。当然色差控制的好也是有代价的。要获得更好的色差控制效果,不仅仅需要更好的光学材料还需要更高的制造精度。因此,同样口径的折射望远镜,ED望远镜的价格可能要比普通消色差望远镜贵四倍甚至更多,而APO望远镜则比ED还要贵上不少。而且,折射望远镜口径的增加价格也会增加非常多。加上各种因素也使得我们通常使用的的折射望远镜通常不会超过15厘米口径。
相比之下,反射望远镜要经济实惠的多。

反射望远镜物镜的加工面只有一个,而且不需要使用昂贵的光学玻璃,所以综合制造成本要比折射望远镜低不少。但反射望远镜的劣势也很明显。由于成像原理的关系,反射望远镜中心视场以外的部分成像效果欠佳。因此用反射望远镜观察可视面积较大的目标的时候,视场中心以外的部分成像会比较差。但由于综合成本相比要低很多,而且反射镜片比较容易制造比较大,所以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更多是采用反射镜的方式来做。目前市场上从114毫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到150毫米、200毫米、300毫米甚至更大的都有。价格相对也比较经济。有朋友觉得反射望远镜使用起来比较麻烦,汤版觉得这是一个学习和了解的过程问题。使用麻烦主要是因为反射望远镜有一个调整光轴的问题。这个其实经过几次操作都可以方便上手的。并不是非常困难。至于说反射望远镜需要镀膜的问题,因为现在反射镜片上都有保护层,因此有限时间内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真到镀膜都影响观测的时候,恐怕整套镜子都会考虑更新了。
折反射望远镜是取折射望远镜和反射望远镜优势于一身。它可以做的比较大,市面上常见的口径有152毫米、203毫米甚至350毫米乃至400毫米。常见折射望远镜的光学结构有马卡和施卡,区别在于前面改正镜的不同。而马卡结构由于改正板很厚所以不会做的很大。科普领域折反射望远镜的焦比通常会做的比较大,一般是F10起,甚至有做到F18的。在改正镜的帮助下,折反射望远镜优良视场相比反射望远镜要大很多。因此,科普级折反射望远镜更适合进行行星和月球的观察。当然,市面上也有销售折射望远镜专用的减焦镜的。使得他们也有机会进行一些深空天体的观测,但效果相比折射镜还有差距。由于折反射望远镜比反射望远镜多了一块大口径的改正镜,制造成比要比反射望远镜高出不少。因此折反射望远镜的价格相比反射望远镜也会贵不少。但相比同口径比较好的折射望远镜还是经济实惠的。

看完上面这些,相信大家应该明白了。如果要观察行星,那么大口径的折反射望远镜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如果要观察深空天体,那么可以尽量选择口径较大焦距较短的折射望远镜。如果口袋里银子不够多,那么反射望远镜将是非常适合的选择,当然也要根据目标来选择不同的焦距。此外就是,想看的更清楚最好是拥有口径更大的天文望远镜。对天文台是这样,诸位这样的天文爱好者我也是这样。但我觉得这还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平衡,就是行动能力。
相信多数看这篇文章的朋友都生活在城市中,周围的环境除了看月亮和行星外观察其他天体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除了和我一样喜欢观察太阳的朋友外,大多数时候的朋友们都需要将望远镜搬运到郊区甚至更远的山区进行观测。这时候搬运器材就是一桩非常痛苦的事情。要知道,望远镜的重量与行动的范围是成反比的。一套80ED望远镜配上EQ3赤道仪加上配重锤以及必要的装备,一个成年人刚刚好全部担负起来——健美教练不计。因此,如果你没有足够多的帮手,家里车子的后备箱和我家的一样凌乱那么在选择大口径望远镜的时候还是慎重一些比较好。
最后再提一点,如果要拍摄星系等深空天体,口径至少要150mm,否则的话就看不出太多的色彩。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