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聋人如何创业,关于聋哑人创业做生意的建议

图为凌永胜将蟹苗抛入稻田。于天宇

图为凌永胜将蟹苗抛入稻田。于天宇

众信。com兴安盟,9月9日:内蒙古兴安盟一对聋哑夫妇的致富之路:种植水稻、养牛、刺绣

作者余天宇

“找到正确的道路,学习技术,才能更好地脱贫致富。”9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杜尔基镇杜尔基嘎查的凌永胜用手语向记者表达了自己过上好日子的感受。

秋天,素有“内蒙古优质稻米之乡”之称的兴安盟,成熟金黄。凌永胜的60亩水稻正在等待收割。

图为凌永胜和他的西门塔尔牛。于天宇

凌永胜是杜尔基的一户贫困户,一家三口患病导致贫困。这对夫妇是聋哑人,他们的儿子身体残疾。2013年,乡镇干部和驻村干部帮助他们制定扶贫计划。2016年,凌永胜一家不仅脱贫致富,还成为当地知名的“致富能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令凌永胜无法想象的是,他种了几十年的旱田成功地变成了水田,收入增加了好几倍。

“过去种玉米60亩,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除了日常开支,基本上没有盈余。”凌永生用手语说,去年他通过旱改水种了60亩水稻,年收入8.4万元。“日子越来越强了。”

现在凌永胜家有有线电视和卫生间。凌永生说,今年他又买了400公斤蟹苗,种到稻田里,估计年收入2.4万元。

随着扶贫政策的推进,很多贫困家庭通过贷款政策的手段,在创业的道路上获得了“第一桶金”。凌永胜也不例外。

2018年,凌永生申请了3万元扶贫贷款,买了3头西门塔尔牛。经过产业指导员的精心养殖和指导,“扶贫牛”个个肥壮,如今已长到11头,年纯收入3万多元。

“为了更好地养牛,凌永胜不仅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还认真自学。他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及时获取最新的养殖技术和先进经验。”杜村的第一书记满告诉记者,“因为他养的牛身体强壮,所以总能卖个好价钱。”

看到养牛的经济效益不错,凌永生告诉记者,他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家庭收入。

一根针从三股上掉下来,在丝绸上自由飞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降落”在丝绸上。这是凌永胜妻子菊制作的“宫绣”。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知道身边很多女人都是靠刺绣赚钱的。菊李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杜尔吉加查举办的蒙古族刺绣技艺培训班。后来,凭借她出色的刺绣和精湛的刺绣,居李娟成为嘎查著名的“绣娘”。

“我现在一年能挣3000多元,足够家里的日常开销。我心情很好。”居李娟用手语说,她一定要努力工作,继续参加培训,增加自己的技能,带领身边更多的姐妹一起增加收入,共同致富。

近年来,都尔吉嘎查坚持按户分政策,重点发展水田、肉牛、刺绣等产业,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确保脱贫路上无户无缺。(结束)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