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近年来,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注重“聚、用、留”三大举措,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引擎”,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集聚人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拓宽人才聚集途径
通过多渠道建设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发挥人才聚集效应,建设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西夏区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储备计划,从农村致富能手、非公社会组织负责人、海归、退役军人等中选拔优秀人才。要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2020年两委换届后,村党组织班子成员72人,村委会班子成员95人,大专以上学历71人,占比69.6%,较上届提升52.3%。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土壤专家学者作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2020年共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农民实用技术等培训班24期。共举办研修生854人,培养了一大批地方技术实用人才,不断提升各类农村人才的创新创业、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实行专家教授柔性引进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技术力量服务农业发展,聘请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水产研究所、江苏盱眙小龙虾学院4名专家教授,通过项目研究、技术服务、现场教学等方式,为辖区蔬菜种植、稻渔综合养殖、淡水养殖等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柔性服务。落实鼓励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措施,结合镇街改革试点,配备24名副处级事业干部到基层工作,安排26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和重点艰苦岗位工作,全面落实提高乡镇干部工资薪金政策,532人享受乡镇补贴,累计发放金额超过500万元。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农村人才1469人,不断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不要墨守成规,发挥自己的才能
西峡区完善发挥人才作用机制,建立了乡镇、街道优秀干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导师”的农村后备干部“导师帮带”制度,一对一帮带村干部和年轻苗子进一步壮大基层党组织,增强农村后备干部力量。发挥村第一书记“领头雁”作用,选派22名村第一书记和工作班子成员,培养致富带头人217名,探索创新村企共建、村社联合、社企合作模式,鼓励发挥农民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村干部在资金、技术、技能、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内生动力,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实施“33000”农业科技推广行动,组成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服务团,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等技术服务,服务25家农业企业,建设24个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统筹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争取各级扶贫资金3300多万元,发放小额信贷1505万元,落实
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农村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西夏区通过搭建平台留住人才,与洛可可、阿里巴巴云就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完善产区品牌体系建设和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葡萄酒产业数字化运营体系。鼓励葡萄酒厂联合辖区高校开展“葡萄酒教育”“葡萄酒健康”,研发葡萄酒保健品,转化科研成果。引进路酒社、都醉等酒类营销公司与酒庄合作,开辟酒庄特色旅游路线,打造精品酒类旅游路线2条
条,带动葡萄酒旅游链条就业1万人以上。引进清华大学“互联网+数字治水”团队,开展水联网数字治水研究,培育水联网产业示范试点。与宁夏大学农学院、国内知名菌菇专家合作,在科衡农业科技公司培育生产灵芝、猴头菌、羊肚菌等经济效益高的菌种,每年向村集体分红100万,解决100余名群众就业,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同阳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通过完善保障留人才,落实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对实绩突出、符合条件的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等,在提拔重用、职级晋升、评优选先等方面优先考虑。整合落实各类涉农政策,为人才乡村发展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有效降低创业者创业投资门槛及成本。通过优化环境留人才,推进全国数字乡村试点项目,建设5G基站、电商服务站、便民服务点等站点,打造一批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生态文化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不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补齐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投身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