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共和国(英语:毛里求斯共和国;法语:莫里斯共和国;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Repiblik Moris),又名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距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以东约900公里,距非洲大陆2200公里。除毛里求斯岛外,其领土还包括卡加多斯-卡拉霍斯群岛、罗德里格斯岛和阿加莱加群岛。毛里求斯岛、罗德里格斯岛和法属留尼汪岛,在毛里求斯岛西南200公里处,组成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面积2040平方公里,首都是路易港。
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夺取了毛里求斯的主权,并一直统治到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独立后,毛里求斯成为议会制共和国,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非洲联盟、法语国家国际组织、英联邦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成员。
毛里求斯没有土著,目前的人口由各种族组成:印第安人、非洲人、亚洲人和法国人。毛里求斯的主要语言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法语和英语。英语是官方语言,但主要流通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和法语。报纸和电视节目也主要使用法语。此外,亚洲语言在亚洲人中也很流行。
毛里求斯岛曾经是世界上唯一的渡渡鸟栖息地,但由于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不到80年就遭到了猎杀,导致该岛灭绝。
关于毛里求斯岛最早的书面文献可以在中世纪阿拉伯水手的记录中找到,当时该岛被阿拉伯人称为Dina Arobi。1507年,葡萄牙人航行到毛里求斯并建立了一个基地。1511年左右,葡萄牙航海家迪奥戈费尔南德斯佩雷拉在毛里求斯登陆。他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该岛的欧洲人。早年在葡萄牙地图上,该岛有一个葡萄牙名字,Cirne,可能与渡渡鸟有关。另一名葡萄牙水手佩德罗马斯克林将马斯克林群岛命名为马斯克林群岛,包括毛里求斯岛、罗德里格斯岛和留尼汪岛。葡萄牙人对这些岛屿不感兴趣,很快就撤退了。
随着1955年和1957年在伦敦举行的两次毛里求斯制宪会议,部长会议制度开始在毛里求斯实施,1959年3月9日举行大选,毛里求斯开始自治。这是第一次基于所有成年选民的大选,共有208684名选民。制宪会议于1961年在伦敦重新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宪政运动。1965年,英国以国防为由,分割了具有战略价值、属于毛里求斯领土的查戈斯群岛,并另建英属印度洋领土,便于与美国合作在印度洋建立军事基地。毛里求斯当局当时没有反对,但后来重申了他们对查戈斯群岛的主权,并认为该群岛已经分裂
行为违反国际法,这个说法更获得联合国的认同[7]。1965年最后一次制宪会议为毛里求斯铺设了独立之路。1967年大选后,毛里求斯通过了新的宪法,并在1968年3月12日宣布独立。独立后的毛里求斯仍是英联邦的成员,全称是毛里求斯主权国(Dominion of Mauritius)以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并由其总督代行国家元首权力。毛里求斯独立后的首任总督是约翰·萧·雷尼爵士。
1991年12月,毛里求斯修订宪法,宣布毛里求斯将成为英联邦内的一个共和国。并改国号为毛里求斯共和国。1992年3月12日,毛里求斯共和国成立,最后一任总督林嘉杜成为临时总统。1992年6月30日,卡萨姆·乌提姆成为毛里求斯共和国首任正式总统。
毛里求斯的地质年龄相对年轻,是大约800万年前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毛里求斯岛与留尼汪岛以及罗德里格斯岛一并组成马斯克林群岛。马斯克林群岛的形成是由于非洲板块在留尼汪热点上滑动所引起的一连串海底火山爆发,现在火山早已休眠,平静地躺在留尼汪岛的海底,10万年来未有喷发过。毛里求斯本岛形成于群岛的中央台地,现在在台地四周的山丘仍能看到昔日火山口的遗迹。全岛最高峰是西南部的黑河峰,海拔828米。小溪和河流遍布全岛,绝大部分是基于熔岩形成的裂缝而成的。
毛里求斯距非洲东海岸约2000公里(1242英里),位于南纬19度50分至20度32分、东经57度18分至57度46分之间。毛里求斯岛东西最长距离65公里,南北最长45公里,总面积约1865平方公里。毛里求斯的海岸线上有着绵延150公里的白沙滩,整座岛被世界第三大的珊瑚群环绕。毛里求斯本岛附近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岛、礁石和珊瑚礁(详见毛里求斯的小岛),其中的一些被设立为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频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