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检察院日报
大学刚毕业的小果渴望找到一份工作。他在网上给几家公司发简历,意图是“制作设计师,广告设计”。后来,他经常接到陌生的电话和短信,提供一些莫名其妙的职位。现实中,很多年轻求职者陷入了信息泄露的“陷阱”。
据记者调查,目前,网上简历销售市场非常活跃,已形成“一站式”行业。非法人以各种形式作为正规企业进入网上求职平台,获取求职者简历。卖家销售的产品从简历获得的软件和账号到简历不等,一份简历售价1元6角(9月22日中国青年网)。
通过网络平台,求职者为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免费上传简历,而招聘企业则支付服务费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简历,这是目前网上求职招聘服务的基本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平台通常不会承诺求职者会成功求职,而是通常会向企业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会提供多少简历。
所以简历是招聘平台与企业建立交易关系的对象,所谓黑市就是简历作为商品随意买卖,随意在求职者无意的位置和无意的企业之间流动,从而形成骚扰。
这种行为侵犯了简历所有者的隐私权和和平生活权。而且,非法买卖简历已涉嫌违法犯罪。情节严重的,将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光看这个显然是不够的。为什么会出现倒卖简历的现象?说实话,一方想找工作,另一方想招人,需求匹配度高。平台作为中间人,互相提供准确的信息,从而完成平台的服务内容。有些平台和企业似乎没有这么简单的交易思路。正如报道中提到的简历卖家所说,“当天简历每天稳定更新5000条,质量过硬”。
作为企业,每天需要5000多份简历吗?即使有必要,你能看到和采访吗?考虑到类似李文星通过网上招聘平台意外进入MLM机构的事件也有发生,有必要了解一些通过黑市购买大量简历的企业的业务详情。当然,招聘是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一部分,但以非法手段获取大量无意求职者的简历,显然超出了合法经营的边界,其监管有法可依。
该平台的做法也有可疑之处。根据《网络安全法》第42条,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或者损害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征集人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损坏或者丢失。当个人信息被泄露、损坏或丢失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通知用户,按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但当平台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或者是“主要凶手”时,该怎么办?
《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或者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其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营业执照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现在简历黑市已经成型,平台的责任必须查清。如果真的是“从里面偷”,那就没有理由容忍了。
倒卖网上简历,侵害了网络安全和网络构建的信任体系。如果一家公司倒闭了,就会对倒卖简历的行为产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