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长沙集群注册要开户,在长沙创业开公司怎么样

在长沙经济开发区,一批优秀、战略性、成长型产业蓬勃发展。拉伸照片

何山智能在管理、R&D、制造和产品方面进行了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图片企业

广汽三菱发动机厂。江莲

中南源干细胞科技园。江莲

5月13日,《福布斯》发布2021年全球企业2000强,三一首次跻身全球企业500强。是中国第一家、世界第二家上榜的工程机械企业,是湖南培育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5月18日下午,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茉莉”TBM(岩石隧道掘进机)顺利通过验收,经海路发往菲律宾参与当地卡利瓦大坝项目建设。这是国内TBM首次出口菲律宾;5月19日,何山智能推出首款SWT26/28J直臂高空作业平台。随着剪式、曲柄臂式和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的上市,何山智能已从一个新进入者迅速成长为一个全方位的高空设备供应商。

短短一周时间,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企业以更高的姿态、更强的实力、更新的格局站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长沙经开区的制造实力和创新魅力,向世界展示了“动力之都”的产业新高度。

工程机械成为园区“王牌产业”后,今年长沙经开区更有期待,一批优秀、战略性、成长型产业欣欣向荣。

2021年,长沙经开区密集召开系列企业座谈会,争当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排头兵,突出重点产业链,聚焦“4 2 3”产业链,即4条优秀产业链、2条战略产业链、3条成长型产业链。

毫无疑问,这9条产业链将是园区打造“三个高地”、争创“两个第一”、加快“两区”高质量发展的全新任务。这就是长沙经济开发区的未来。

4条卓越型产业链,铸就园区发展史

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新一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优秀意味着超越优秀,优秀意味着成为中流砥柱。纵观园区发展历史,四条优秀产业链锻造了长沙经开区30年的发展路径,使园区在全国218个国家级经开区中稳居第17位。

工业崛起的历史就是园区发展的历史。

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的崛起,几乎是长沙经开区近30年的发展轨迹。

目前,长沙经济开发区已成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中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园区。2020年,园区工程机械产业产值将创历史新高,达到1615亿元。

知名的代表性主机企业,如三一集团、何山智能、铁建重工、中联启功、吴昕隧道、恒天95等,犹如中国工程机械版图上的璀璨明星,长沙“工程机械之都”的响亮名号已经传开。

4月28日,全球工程机械50强峰会组委会在北京发布“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三一集团、铁建重工、何山智能再次上市,其中三一集团排名第一,铁建重工排名第二,何山智能排名第三。

支撑企业的核心部件也像明星一样。截至目前,已为恒立液压、诺玛液压、凯恩利液压、彭凯流体设备、王莹汽车车身等工程机械及汽车产业关键零部件预留配套项目20余个。

如此天赋异禀,实力超群,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时代使命。如今进入“十四五”,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风险并存。长沙经济开发区向世界一流工程机械产业发起冲刺

style="font-size:15px;">长沙市委常委、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沈裕谋表示,长沙经开区将以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目标,一是扎实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筑一批创新平台,探索独具星沙特色的“揭榜挂帅”制度,积极构建工程机械产业生态;二是深度融入产业变革,加快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产业的全面应用;三是抢抓自贸区建设重大机遇,立足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这一目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不断地改进硬环境、优化软环境。


和工程机械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样,说起湖南汽车产业,长沙经开区依旧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长沙经开区先后引入广汽三菱、广汽菲克、北汽福田、上汽大众、吉利汽车、三一重卡等整车企业,博世长沙、索索恩格汽车、住友橡胶、大陆集团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以德系、日系为主的汽车产品体系。


2017年,长沙经开区汽车产业,率先成为园区首个千亿产业。


在规模日益壮大的同时,汽车产业的“芯”动力——发动机逐渐实现国产化、本地化生产。


2012年,广汽菲克发动机工厂投产;2018年,广汽三菱发动机工厂投产;2020年,湖南道依茨发动机工厂也正式投产。


作为三一与道依茨的合作项目,湖南道依茨发动机工厂填补了“湖南智造”高端发动机的空白。高标准建设,智能化生产,整条生产线自动化率已攀升至65%,核心关键的工序自动化率更是在90%以上,每7分钟就可下线一台发动机。


目前,湖南道依茨发动机以内销为主,为三一泵车、三一重卡、三一专用车以及三一挖机等工程机械产品配套。按照目前的生产节拍,每天实行两班倒作业,日产发动机160台。


新一代半导体和电子信息、轨道交通产业从规模上来看,虽不及上述两个产业庞大,但在产值税收、就业输出、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安全等方面的贡献举足轻重,是长沙乃至湖南甚至全国先进智造的第一方阵,更是创业、守业和兴业的现象级典范。


蓝思科技是国内视窗保护玻璃龙头企业,在长沙经开区经历了“裂变式发展”。5月18日,蓝思科技黄花生产基地正式揭牌,这是蓝思科技在湖南投资建设的第5个、在长沙经开区投资的第3个产业园。


接二连三地在园区投资创业,固然有对市场业务布局的通盘考虑,更与长沙经开区的“四到”服务息息相关。


“长沙经开区、长沙县以务实高效的作风,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不仅感到安心、舒心,更感到暖心。”在谈到黄花基地的建设时,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盛赞。


国科微电子、维胜科技、纽曼科技等电子信息企业也在这块土地上,上演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2020年4月,比亚迪IGBT项目在园区动工建设,该项目计划建设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将致力于解决新能源汽车电子核心功率器件“卡脖子”问题。


铁建重工和中车通号2家企业撑起了长沙经开区轨道交通产业的“脊梁”。铁建重工以生产铁路道岔为主,在长沙经开区内加快建设了全球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磁浮轨道系统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长沙智能制造中心又一标杆项目。


中车通号以研制轨道交通“大脑”——通信信号系统为主。2020年,首次发布其自主FAO(即全自动运行系统)信号系统,以一企之力将我国拉入城轨“全自动”时代,具备为全球提供更加全面的城轨交通信号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


2条战略型产业链,锚定发展新格局


工业互联网、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产业链


如果说互联网是把人作为连接和服务对象,那么物联网就是将信息网络连接和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物,以实现“万物互联”。


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让工业领域实现“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产品、设备、生产线、工厂、园区都成为被连接的对象。


这是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需求,关乎着一个园区是否能够跟上时代潮流。


显然,长沙经开区的决策层深知这个道理。


“决策的层级决定发展的能级。”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张庆红表示。


早在2019年,长沙经开区着手构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园区“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机制,推进园区的整体提质增效,最终实现园区产业升级、政务服务、企业发展的智能化。


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战略性技术的突飞猛进,长沙经开区“万物互联”有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更富科幻感的应用场景、更强意愿的试水企业。


博世长沙成为“5G+工业互联网”技术驱动下的弄潮儿。今年,博世长沙打造出“5G+ AR人机工程学检查”应用场景。工程师戴上AR头显,在不干扰操作员、产线不停机的前提下,头显能对产线设备运行状态、产业工人操作姿态进行自动检查。


这只是目前博世长沙已落地的4个5G应用场景之一,今年,博世长沙将完成15个5G应用场景的落地。据介绍,预计到2023年,博世长沙将实现工厂5G网络全覆盖,建设工厂、车间、产线、工作站四级数字孪生解决方案。


山河智能也是园区“5G+工业互联网”实现产业化应用的代表企业,已在管理、研发、制造、产品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并在产品创新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介绍,目前,山河工业城已实现5G信号覆盖,实现了5G技术在工程装备、航空装备上的工程化应用。同时,山河智能将建设基于5G+MEC架构的机群协同作业系统。


4月,省工信厅发布了首批10个湖南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名单。长沙经开区上榜企业占据4席,分别是:山河智能、铁建重工、博世长沙、蓝思科技(长沙),数量居全市工业园区首位。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是许多园区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仅在长沙经开区各类创业基地内落户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就超过了70家。


近年来,长沙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异军突起,初具规模,聚集了一大批药械销售、医疗器械生产、检验检测、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医药物流、生物工程企业,生物医药这个新产业、新板块、新引擎正在悄然崛起,有望成为长沙经开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与其他园区更多专注生物制药、医械制造领域不同的是,长沙经开区在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值得关注。


湖南源品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干细胞、免疫细胞等人类生物资源储存、细胞生物技术研发、细胞产品生产制备、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组织工程产品开发、生物健康信息管理的企业。


微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智能视网膜项目,旨在推进新一代智能视网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公司将该产品首先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并推广应用,让盲人重见光明。


3条成长型产业链,拓展增长新空间


应急装备(含特种装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工业机床产业链


成长型产业链的含义不言而喻,与卓越型产业链和战略型产业链相比,规模小,但潜力巨大,市场广阔,空间无限。


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安全生产。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应急装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应急装备市场规模为16245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应急市场规模将达27702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46%,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待掘进的万亿级市场,是一片蓝海。长沙经开区应急装备企业大多在这个行业深耕已久,且大多以传统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为主,它们依托研发和制造优势,拓展业务板块,挺进细分市场,开发出多种类的应急装备。


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和星通汽车是其中的先行者。


在十八届中国国际消防设备技术交流展览会上,三一重工一次性发布了12款全新应急装备,涵盖消防灭火及救援系列、无人作战平台系列、水域救援系列、智慧机场及无人机系列、智慧管理云平台等五大系列,成为本次消防展的最大参展商,尽显集群优势。


强大的集群优势,在市场更容易“受宠”。5月11日,甘肃省首批三一重工55米大跨度、高载荷、全智能城市高空救援消防车交付酒泉市消防支队等客户。


这辆55米登高平台消防车,可满足城市和工业园区高层建筑灭火的需要,登高平台最大承载量500公斤,可直接进行19层楼的高空救援,能最大方面弥补高空救援设备不足的缺陷,同时将极大提升消防整体作战实力和灭火救援能力。


而碳中和与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的兴起,则更多依托于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一产业还身兼为国分忧的时代使命——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实现碳达峰;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实现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长沙经开区抢抓机遇,碳中和与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2020年全年,长沙经开区、长沙县该产业生产总值超过30亿元,预计今年可达35亿元。


产值虽小,企业实力一点也不弱。它们来自不同细分领域,覆盖了产业链上下游。航天凯天环保、远大科技、福田普罗科、筱豪新能源都在各自细分领域小有成就。


其中,航天凯天环保推出的“环保管家”模式能为园区提供环境规划、环境监测、企业污水处理及园区集中污水厂建设与运营等服务。依托该模式搭建的环境监管平台,能对企业废气、废水等进行24小时监测,实现从精准溯源到精准治污。


同样勇挑重担的还有机床产业。在装备制造领域,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和装备工业的基础手段,是战略性产业,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机床产业积蓄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产业发展基础。目前,区县有近十家具备规模的机床母机企业,涵盖精密磨削、数控拉削、车削、精密齿轮加工以及直线电机领域,是湖南机床产业的核心集聚区。


中大创远、宇环数控、一派数控、金岭机床、思胜智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少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十余年,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中大创远是国内唯一能够提供全套螺旋锥齿轮精密加工成套技术的企业,是全球三家掌握高档数控螺旋锥齿轮加工机床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是全球三大高端螺旋锥齿轮机床研发生产基地之一。该企业打破了几十年来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禁运,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及世界空白。目前产品及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等行业。


2020年中大创远在国内螺旋锥齿轮行业稳居第一,铣齿机市场占有率达到96%,磨齿机市场占有率达到58.3%,螺旋锥齿轮设备及辅机总市场占有率达到90.4%。


笔者了解到,接下来长沙经开区将充分发挥和调动这些企业的作用,再引进一些控制系统、主轴、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将会形成以长沙经开区为核心,辐射长沙市和湖南省的机床产业板块优势,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无论是从“两主一特”扩展出五大产业格局,还是从四条产业链生发出的“4+2+3”产业链体系,始终传递着长沙经开区“时代在变,产业思维不变”的发展理念。用产业筑牢园区高质量基础,用产业筑高园区经济的高度,是园区的百年大计,更是助力长沙当好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示范区的经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