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老干妈”陶华碧50岁创业,一瓶辣椒酱从8元卖到了68亿,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
通过一瓶辣椒酱,中国饮食文化征服了世界,让无数外国人“顶礼膜拜”.甚至出现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
成立“老干妈爱好者协会”,把“从老干妈里挑花生给女朋友吃”当做爱的表达,亲切地叫“老干妈”为“教母”或者“愤怒女士”,一瓶8元的老干妈在美国卖到了58元,买不到的老外在Facebook哭诉“请问哪里有卖”……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老干妈”陶华碧一开始并非卖辣椒酱的,而是开饭馆。并且饭馆开的十分红火,甚至把同行都挤兑成了“小偷”。也正因如此,才被同行“逼着”卖起了辣椒酱。's的经历是相当曲折的。而这一切都要从她悲惨的前半生说起。
早年丧夫,身负巨债,为生存苦苦挣扎。
1947年,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的一个农场。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第八个女孩,她从小就没有足够的食物。20岁时,她嫁给了地质队的一名会计,生了两个可爱的儿子。似乎从这一刻起,命运开始对她微笑,给她悲惨的人生带来一丝希望。可惜一切都只是转瞬即逝。几年之内,她的丈夫病重。为了支付丈夫昂贵的医疗费用和抚养两个可爱的儿子,陶华碧借了所有能借的钱,负债累累。即便如此,我的爱人最终还是死了。
面对两个儿子和丈夫要吃饭要学习所欠的债务,陶华碧摆摊、卖米豆腐、扛黄泥,吃了不少苦头。她只有90多斤。她曾经背着七八十斤,每天走几十里路,腰都病倒了,却从来没有哭过一句苦话。
然而,尽管付出了所有的努力,血汗钱仍然无法弥补这个漏洞。有人劝她“再婚”,但善良的陶华碧深爱着她的丈夫,没有人能取代她。另一方面,她不想影响她的两个儿子。她拒绝了再婚的建议,毅然尽力挣钱养家。
贵人提点,开起饭馆,善良实在被尊称“老干妈”
1989年,是陶华碧命运开始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她遇到了一位“贵人”,在他的提点和鼓励下,陶华碧开启了自己的第一份事业——开饭馆。这位贵人是一所航天学校的老师,姓杨。因为经常去陶华碧买菜,看到陶华碧真的很辛苦,就劝她说:“你应该开个餐馆,肯定比卖菜赚钱多。”。
陶华碧犹豫了一下:“看,周围都是餐馆。我打开后会有人来吗?”我输不起。"
p>杨老师鼓励她:“做买卖就有赚有赔,同行不同利,你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面对杨老师的建议和鼓励,陶华碧被说动了。她实在是不想再这样熬下去,如果按现在的活法,也许真的永远都不会有翻身了那一天了。

于是,在贵阳至龙洞堡的一条街边,陶华碧的实惠饭店开张了。她用捡的废弃的砖头、旧石、棉瓦,自己盖了一个简陋的棚子。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副碗筷、一口锅,成了她安身立命的全部家当。这一年,她42岁。

陶华碧做生意,就讲究“实惠”二字。她买面的碗比别人家的大。这一带来往的货车比较多,司机们食量就特别大。所以都喜欢来陶华碧这里吃饭。
这时有人跟陶华碧说:“你傻啊?你给的分量那么足,不是赔本赚吆喝吗?做生意就要圆滑,否则挣不来钱的。” 但从小饿到大的陶华碧太了解饥饿的滋味了,她不想让她的顾客吃不饱。她宁肯少赚些,也要对得起“实惠”两个字。

实惠饭店挨着一个学校,一些学生经常来这里吃饭。其中,有一个叫欧阳梓刚的学生,不好好学习,常常打架斗殴、调皮捣蛋。每次,欧阳梓刚来吃饭,陶华碧都要谆谆教诲一番。
陶华碧通过了解知道,小梓刚并非像看上去的这样顽劣,实在是因为他的家里太穷,他的父母讨生活尚且顾不好,根本没有心思管孩子。为了吃饭,梓刚才学会了逞强、充老大,这样一些家境好些的哥们弟兄,就支援他两块钱,得以维持生活。

陶华碧看到梓刚,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一切感同身受。
自那以后,每次梓刚来店里,陶华碧就免费做给他吃。渐渐地,梓刚被感动了,开始刻苦学习。有一天,当他吃完一碗冷面后,忽然叫了陶华碧一声“干妈”。由于梓刚在学校里人缘很好,他的一大帮朋友们,见梓刚叫陶华碧“干妈”,也就跟着叫起来。
至此,“老干妈”的名头传了出去。
善心招来四方客,却逼同行成小偷
从此,大家都知道“老干妈”为人善良,因此很多吃不上饭的穷苦孩子都来实惠饭馆蹭饭吃。这样陶华碧深感压力,但善良的她还是决定继续免费为这些穷苦孩子提供饭食。她认为,吃不穷喝不穷,盘算不到才受穷。于是,她决定进一步提升饭菜品质,吸引更多的顾客。顾客多了,一切压力就解决了。

凉粉和冷面的口味,关键在佐料。其他饭店桌上放的是胡椒、香菜、味精和酱油。为了改善口味,陶华碧却足足准备了七八种辣椒佐料,有风味豆豉的辣椒油、有炸制过的油辣椒、还有辣豆瓣干、风味腐乳、红油腐乳、糟辣椒、火锅底料、香辣菜、辣三丁等。

她把自己做的辣椒佐料一瓶瓶放在桌上,谁想吃哪样就自己调在冷面里。客人们只要吃一口,就再也忘不了这个味,还经常顺手牵羊带走一些佐料。陶华碧干脆就送一些辣酱给客人。辣酱的用量自然也多了。
但是,就在这天,陶华碧一个偶然的心思,成为了她事业的第二个转折点。
这天天气不好,来的客人也少,陶华碧决定去别的饭店转转。转着转着,她不淡定了。
她发觉其他饭店的生意都不错。尤其令她震惊的是,她看到那些饭店里的调味佐料竟然是自己平日里免费赠送的,是这些小老板托人在她那里悄悄拿回来的。

陶华碧心想:“我说饭店的辣酱怎么总不够用呢,原来都被同行偷了去呀。”
这些同行看到陶华碧抓住了他们的“猫腻”,也不好意思了。就笑嘻嘻地建议说:“我们也是没办法啊。你的调料太吸引人了。干脆,你趁早开一家调味店得了,省得我们整天派人去你那拿辣酱,我们也不好意思啊!”
这件事,让陶华碧陷入了沉思。
决心开办辣酱厂,一举成为掌门人。
通过认真的考虑,陶华碧终于做出了决定。
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改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专门做辣椒酱系列产品。结果,生意出奇的好。龙洞堡的饭店都来她这里进货,以后他们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去她的饭店“拿来主义”了。

周边的学生们,买一瓶带回家给爸妈尝尝。过往的司机更是几瓶几瓶的买。就这样口口相传,她制作的辣椒酱供不应求,好多客户打来电话,要成批订购她的辣酱。
食品店经营两年后,陶华碧忽然有了信心,她想开个厂子。

这一年,陶华碧50岁。两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天生不服输的她,还想给两个儿子再创些家业。她觉得,“人活在世上就是要累,要活得有意义,把一切时间都抢过来。”
1996年7月,她雇佣了40个工人,开办了第一家工厂,名字就叫“老干妈辣椒酱”。

工厂刚开始没有机器,需要人工操作,但是40个工人们没人愿意做捣麻椒、切辣椒的活,陶华碧就自己动手,一手一把菜刀,上下翻飞,工人们备受鼓舞。
没有装辣椒酱的玻璃瓶,她去贵阳市第二玻璃厂谈订单,国企大厂不屑于搭理这种小的可怜的客户。陶华碧不死心,软磨硬泡,最后玻璃厂允许陶华碧每次用篮子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回去用。

辣椒酱销量上不去,她就自己担任销售人员,背着辣椒酱,一个商店一个商店地敲门,一家家询问,她还去了各个学校食堂进行推销。她的原则是:“先不用付钱,卖出去了再付。”就这样慢慢把销路打开了。

就这样,陶华碧的辣椒制品,就如同星星之火,短短时间内就密布了全国各地。
从40个人的工厂到如今5000个人的大厂;从斤装瓶子到如今千吨的大油罐;从只有两口锅到全国私营企业纳税排行第五;从经营小卖部到日销售200万瓶;从一穷二白到一年销售收入37.2亿;从一瓶在国内不足10元的辣酱竟然登上了美国奢侈品销售网站的国际品牌,从不名一问到全国最大辣椒酱企业的掌门人。

陶华碧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身正气,坚守信念,造就“一代神话”!
成功后的陶华碧,迎来来了无数的“利益诱惑”。巨大利益的面前,老干妈,却始终是从前的老干妈,质朴、善良、纯粹。
有的代销商嫌弃老干妈包装简陋,希望能让老干妈提高包装质量。但,陶华碧甚至,提高了包装就是提升了成本,就等于让消费者多掏一部分没有意义的钱。因此,坚决不改包装。

除了不改包装,陶华碧做生意还有个三不原则: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
常有投行找她,说:“你现在公司3个亿的利润,是可以值100亿的。”她立马骂回去:“臭不要脸的,我就3个亿利润,去跟人家说公司值100亿?那不是骗人吗?”

陶华碧虽然没文化,但是个明白人。她知道很多公司上市就是圈钱:有钱赚,股东平分没钱赚,原始股东抛售股票套现,被坑的,只有股民。
看上去是保守的小农思想,实质是老老实实做生意。而陶华碧的成功,靠的就是老实,而不是花花肠子。她一步一步走得扎实,走得妥帖,直到走向世界。

2015年,陶华碧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身价68亿元。一瞬间记者蜂拥而至,询问她成功的秘诀。
记者一问,她就止不住哭起来:“我有钱了,可是你知道这是什么代价换来的吗?你知道我是多么羡慕你吗?你们都能正常地吃饭,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吃碗真正的饭。”

原来这么多年,陶华碧为了把好质量和口味的关,每次都亲自试吃辣椒酱。为了保持味蕾的敏感度,她平时不敢吃油腻和口味重的饭菜。而因为长期尝辣椒的口感,陶华碧被辣的生疼,被烫伤,常年口腔溃疡。

陶华碧要求自己“做事不过夜”。她平时吃住都在工厂,不做完绝对不睡觉,她说:“我不能欠别人的钱,别人也不能欠我的钱,这样我睡不着。”所以她每天都绷的很紧,把自己逼得很死。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强硬作风,“老干妈”才能“不压货”,每天早上从工厂运出200万瓶;才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能有上亿元现金流,根本不用上市圈钱。

奋斗就是每一天很难,可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比一年难。陶华碧就是每一天都在奋斗的人。
大家可以看看笔者推荐的《老干妈陶华碧——互联网时代的IP大赢家》这本书。
这本书详细记载了,没文化、没资金的陶华碧如何从逆境中崛起,最终走向成功的故事,揭示了陶华碧过人的智慧以及令人惊奇的经营手段。与此同时,作者还将陶华碧与其他世界顶级大企业的经营案例相结合,对于有志于做一番事业、希望白手起家的读者,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本书39元,不过一顿饭钱,却能让你获得对未来工作、创业的指导,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