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今年年初播出的电视剧《山海情》一口沙,一脸黄土,一口方言,让观众认识了这个移民建镇,扶贫兴镇的小镇——。作为东西部扶贫合作的缩影,闽宁合作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从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到土地珍贵的“金沙滩”,这里的村民是如何创造“宁敏奇迹”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马德福”“华水”的故事?
未来,真的来了?
1997年7月15日,在宁夏银川西南50公里的贺兰山以东的戈壁滩上,宁敏村破土动工。对于西海固人来说,这一天是关乎未来的大日子。
谢兴昌祖祖辈辈生活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敏乡红台村,就像《山海情》剧里的涌泉村一样,十年九旱。
从西集到银川,到玉泉营农场,再到新建的宁敏村,谢兴昌带着五户人家的代表,花了一天时间进行实地考察。谢兴昌在玉泉营农场发现玉米和高粱长势旺盛。它离他们的村庄宁敏只有4公里。谢兴昌回到西吉后,把玉米棒子打坏了,扛着高粱穗,想带回给村民。
“当时有个同志问我,几年后你种粮食过上好日子要多久?他突然抓住了我。我说几年,是指10年或20年。只要黄河能上来,我们肯定能种出这种粮食。确实很难。家乡虽穷,农民总觉得故土难离。”谢兴昌说。
挑战,刚刚开始
1997年8月3日,41岁的谢兴昌走出大山,在宁敏村扎下了根。他第一次看到沙尘暴从地平线滚滚而来,就像在电视剧里一样。这股大风带走了他几乎所有的财产。
“帐篷外有13名男同性恋。风“哇”的一下就把帐篷顶掀掉了,感动了我们所有的男同志。我被移动了40多米远。再回头看,帐篷里乱七八糟,只剩下三样东西:一盆米,一床被子,还有一个妈妈。我们在这里不开心。经过我们的改造,几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享受幸福。”谢兴昌说。
《山海情》的编剧之一王三毛说,他热爱电视剧中的每一个角色,追随“马德福”“张树成”的无数脚步。西海固的农民完成了从接受“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奋斗,命运也随之改变。
“比如张树成书记的原型人物李双成,打动我的不仅仅是他因公殉职,更重要的是他在老百姓中的口碑。遂宁村的每个人都知道,李双永远不可能把钱装在书记的口袋里,因为每当遇到需要钱的村民,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把钱交出来。”王三毛说。
福建的蘑菇与贺兰山的情怀
1999年,一批福建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从200公里外来到宁敏村。谢兴昌回忆,福建专家挨家挨户教村民搭棚、做菌,看到蘑菇有销路才离开。
当时,村里建了300个蘑菇棚。第一年,蘑菇销售
售不错,之后也遇到过村民大量种植,导致销售受阻的情况,不过最终村民放弃蘑菇种植还是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搬到这儿来以后,打工的地方太多了。种蘑菇很辛苦,一个蘑菇棚需要两个劳力,收益只有三四千元。如果这两个人到外面打工,一个月也能挣四五千,老百姓一算账,那还是打工吧。这就像《山海情》电视剧里面呈现的,福建的大海与我们贺兰山的情怀。一下子就把福建人民的心和宁夏人民的心真正连在一起了。”谢兴昌说。
△ 福建对口扶贫干部牵线搭桥,闽宁村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只要看见希望,就能一路走到头
2001年12月,闽宁镇正式成立。镇上有数不清的孩子通过福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2015年,王彩娣跟着家人移民到了闽宁镇原隆村。
《山海情》中,水花搭过的蘑菇棚、乡亲们发家的葡萄酒庄,这些闽宁村的地标都留下了王彩娣的身影。像水花一样,只要看见希望,王彩娣就能拖家带口、赤足走上八百里,一路走到头。如今,在电视剧里没有触及的平台上,王彩娣有了新身份——闽宁禾美扶贫车间的女工。
“我们这有宁夏的特产,也有福建的特产。有些特产,比如说大麦茶、决明子特别小,分拣起来特别费事,但是我们还是要一个一个拨着拣。你打开里边,一个渣子都没有。《山海情》播出后,我们更忙了。”王彩娣说。

△ 闽宁禾美扶贫车间里的脱贫创业超市,这里既有宁夏特产,也有福建特产
去看外面的世界
2015年,已经在银川工作的张军因为一次与家乡娃娃的偶遇,再次回到了闽宁镇,成了闽宁镇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
他用一年时间就把学校的“篮球草台班子”带成了宁夏的冠军队伍,还在全国比赛中拿了亚军。如今,闽宁镇中心小学已是篮球特色学校,通过篮球,这里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看世界。
“我们这里的很多孩子没有去过银川,更别说更远的地方。我就带着他们去了银川、北京,还坐了高铁去南京,带他们玩了好多地方。能带着更多的孩子走出去,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我觉得非常幸福。”张军说。

△ 张军带闽宁镇中心小学的篮球队在南京参加比赛,受访者供图
未来,美滴很
《山海情》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的生活里只有大山和黄土,其实人生和溪水一样,只有汇成大河,奋力地把山劈开,把土划破,才有希望奔向大海。”编剧王三毛说,这里的人就像西北的方言,又直爽又带劲儿,憋着一口气要把日子过得“美滴很”。
从最初来到闽宁村钻地窝子算起,二十多年过去了,谢兴昌的土坯房早已更新换代,变成了敞亮的砖混房。这位闲不住的老支书说,第一代移民虽然辛苦,但他们把昔日荒无人烟的“干沙滩”,改造成了百姓致富的“金沙滩”。闽宁镇已成为我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
“现在的闽宁镇,可以用5句话、20个字来描绘——绿树成荫、葡萄万顷、百姓富裕、市场繁荣、民族团结。”谢兴昌说。
《山海情》的结尾定格在2016年,但闽宁镇的发展还在继续。
2020年11月16日,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摘帽”,标志着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从此告别绝对贫困。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自1996年起,累计投入30多亿元、11批共183名干部、2000多名专业人才,跨越山海,在宁夏支农、支医、支教,走出了一条东西部协作下的“闽宁模式”。
闽宁人有奔头的好日子还在后头,正是更精彩的《山海情》续集。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