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学校的创业创意创新项目,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

“刘先生,我想毕业后来现场!”同济大学大三学生周昊告诉桥梁工程社会实践课程负责人刘超。这几天,我要离开奋斗了近一个月的工地,舍不得离开。谁能想到,这个年轻人刚到的时候,看到世界上最深的基坑,50多米深的直腿都软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2017年开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推出了这门“实践课程”,开设了导师制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暑期公益实践、自主创新专利申报等多个环节。在桥梁建设的火热现场,将桥梁课群组69个社会实践小组、338名青年学子带到全国14个省,融入课堂知识,点燃创新战斗精神。此前四次暑期实践期间,已申请发明专利41项,获授权11项,其余全部进入实质审查或意见陈述阶段。

暑假期间,我们和建设者一起吃饭、生活、工作,工科学生在工地搬出新专利,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让更多的论文在烈日下写出来。

学生、老师和施工方老师合影留念。

去施工现场,与建设者们同吃同住

学生张泰来,现为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大二学生。在他心目中,这门课程是“桥梁工程中最实用的课程”。“与带教老学长的相处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桥梁人的自主创新能力,桥梁人的使命与责任感。”,他说。

据了解,同济大学软科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基于国家对“新基建”的人才需求和“双一流”建设、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本课程是桥梁工程专业所有大三学生的必修课。

在每组学生离开之前,课程负责人刘超先生会教他们练习的要点。

生产实习是工科专业学习的关键教学环节之一,但实习设备、经费、基地、安全等问题往往制约其有效开展。近年来,学院投入大量师资力量,始终坚持让学生走到“一线”,构建“选题、虚实结合、导小班、加强交流、突出创新”的生产实践教学新模式。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重庆油溪长江大桥……都是“大教室”。

今年暑假,周昊来到CCCC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工地,发现工地并没有想象中的尘土飞扬,课本上的先进技术在这里更是得到了应用。“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主要负责监控混凝土运输车的下料情况,记录每辆车的数量,同时观察学习,有问题随时问老师。”他被晒黑了,但他很兴奋。浇注、灌浆、振动.停在书中的专有名词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何解决更现实更复杂的问题,大学生要用眼睛和笔记学太多。当然,和工人师傅住在一起,他们也对食物印象深刻。——炸豆皮鱼香肉丝……辛辛苦苦,每顿饭都特别好吃。

“我们发现,在切割混凝土时,卡车导管的定位应该非常缓慢地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精度。你能提高这个效率吗?”同组的杨善月说。一开始他们想到了智能读图的“高科技”,后来发现可以通过无线信标引导,最后简化,可以做到最不“高科技”的电磁铁技术。

把所学所研用到刀口

,在沃土上创新成长


“施工现场是个大熔炉,汇聚设计、监理、施工、业主等各方面知识,我们欢迎更多青年一代来感受,来学习。”二航局该项目总工程师郭佳嘉说。


青年学子走进大桥建设的火热现场,也亲眼见证大国重器诞生。


学子们亲眼见证大国重器诞生,也完成自身知识与情感的积淀。 “我自己也没想到,大学期间能拿到发明专利,真的很惊喜!”已在同济桥梁专业读研究生的文思香说,这得益于大三暑假的泸州长江大桥维修整治生产实习。施工中她发现,架桥机大角度转向问题影响施工效率。2个月的钻研,这位女生设计出一种适用于架设小半径曲线梁的架桥机中(前)支腿,能瞬间自适应地产生较大角度转向。在生产实习的专利申请辅导环节支持下,短短8个月她就拿到了发明专利,把所学、所钻研用到刀口上。“充满成就感,越了解越喜欢这个专业。”小文说。


“我们从广度、深度、时代性三个维度持续深化课程内涵,构建社会实践大课,打造思政‘金课’。”课程负责人刘超老师道出期待:在广度上,拓展生产实习的“技能体验”,整合专业精神、职业技能、自主创新、公益服务等目标,推进全面育人;在深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动力,培养反哺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更重要的是,让更多青年亲身参与到大桥建设这一时代篇章中。


多家合作企业寄来了感谢信


“我们连续几年主动承接同济学生社会实践,提前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也能从中筛选好苗子,多方共赢。”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蔡珺花说,“这已成了公司非常期待的交流项目。”


施工单位派出“带教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据悉,课程主题紧扣桥梁智能建造前沿技术,加强多元教学形式的交互,以过程记录、小组协同、学习模块贯通等方式推动深入探究学习。通过有机串联学校课堂、工地现场、在线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多个学习场景,实现精细化管理。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伟平教授看来,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促进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也在探索专业实践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新路径。


迄今,共259名学生申报并完成桥梁工程导师制创新项目,其中66个入选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9组学生完成实践论文69篇。每年进行的社会实践课程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所有实践单位都愿意继续提供“教室”,多家单位希望能与学校建立长久的战略合作。还有好几家寄来了感谢信。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彭德倩


题图摄影:周昊题图说明:大学生们出发前往施工现场前,在驻地合影留念。图片均同济大学供图

来源:作者: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