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将决策的一般方法和原则形象化、艺术化的A 《三国》给了人们深刻的教训。
作为三国“三绝”之一,诸葛亮非常善于决策。
其实诸葛亮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客观情况。
每次作战前,他要么派出“细致工作”或“探子”,要么利用将领抓捕士兵,要么实地调查敌军部署情况,询问敌方将领的素质、能力和心理,进而制定作战计划。
例如,27岁的诸葛亮创造了 《隆中对》 的基础是什么?
除了博览群书之外,颍州的、博岭的崔、汝南的徐庶、孟、被称为“凤雏”的庞统、路上的一面镜子、参与东吴政务秘密的、岳父黄都构成了他的情报网。
此外,诸葛亮还喜欢旅行,以便考察山川地理,关闭桥梁,了解风俗、气候和物产等。
这些都反映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认识论真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备之前两次去过草堂,诸葛亮都没有遇到。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正在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所以,当他在草堂等待刘备第三次到来时,他的战略决策已经在脑海中了。
看三国里一些重大决策,大致有4项基本原则——
1、全面比较
比如说。
官渡之战前,郭嘉指出“邵十败,众十胜”:
沈涛、易生、知生、杜生、牟生、德生、任生、旌鸣、文生、武胜几乎涉及决定胜负的方方面面。
正是这种细致的比较分析打消了曹操的疑虑。
比如说。
赤壁之战前夕,东吴的和平派和战争派发生了一场争论。
主要代表张昭说:
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取地利,取四方”;
军事实力方面,“得荆州者,力大”;
同时,在地理优势上,“我可以拒绝江东的曹,长江是耳朵。今天曹水禄齐头并进,怎么可能?”
周瑜则指出,曹操制定了兵家的四大禁忌:
一是后方不安分,马腾、韩遂是后患;
第二,曹骏对北方人的水战大多不熟悉;
三是隆冬没有蒿草;
第四,士卒患多种疾病。
结语:曹兵虽多,必败。
因此,在分析研究信息时,只有全面系统的比较才能提高预测精度。
2、动态分析
比如说。
夷陵之战初,鲁迅见刘备“挥师东进,连胜十余回,精神旺”,遂命冒高守之险,不许出战,以观其变。
任树军在战斗前“侮辱白端”,甚至“脱光衣服,赤身裸体,或睡或坐”。鲁迅只叫“先见听”,视而不见。
这让蜀军引以为傲,
焦躁、疲怠、松懈、轻敌的方面转化,直至刘备 “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战争的形势转向了有利于东吴的方面。这时,一介书生陆逊,一反常态,雷厉风行,调兵谴将,实施火攻,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成功。
所以,决策者要注意研究优劣、利害、得失、进退、动静等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努力创造转化条件。

3、具体分析
三国中描述大小几百场战争,没有任何两次是雷同的。
即使是诸葛亮一人所用的火攻,也各具千秋。
例如。
第85回“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匠心独运,发人深省。
曹丕发50万大军,五路并进,蜀汉朝野震动。
这时,诸葛亮杜门谢客,托病不出。
其实,他是在悉心了解敌人每路将领的才能、特点、心理以及他们内外部的种种关系,还有各路的地形地利,然后派遣不同的将领,采用不同的对策。
最终,因战术得当,化险为夷。
这说明,只有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正确的方案。
相反,马谡失街亭,就是一个教条主义的反面例子。
4、慎重决策
还是看孙权在赤壁大战之前的决策。
当时,刘表新亡,刘备新败,曹操南下。
鲁肃提出以吊丧为名,往江夏游说刘备同心破操,孙权“喜从其言”。
当张昭等人主张降曹时,孙权暗地里对鲁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
当孔明假意劝他降曹时,他“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可见,孙权思想上一直是倾向于抗曹的。
那么,他为什么一直不做决断呢?
因为,对于号称“雄兵百万”的曹军,他还不知虚实。
因此,他希望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弄清各种情况。
于是,不论是对鲁肃的主战,还是对张昭的主降,他只是“沉吟不语”。
后经诸葛亮、周瑜从各个方面分析利弊,他才最终“与曹贼决战”。
有人认为这些情节,说明孙权没有谋略,其实他应用的“对演法”,是一种高超的决策艺术。
决策者即使有了自己的初步考虑,也还要等一等、想一想、听一听各种意见,特别是反面的意见。
即使没有反面意见,也要自己设想出可能的反面意见,自我诘问,反复研究,减少风险。
华为的红蓝军,也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