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魔进小黑屋怎么出去 创造与魔法小黑屋攻略

王小骞说

你听说过“哭泣免疫法”?吗

哭泣免疫法:简单说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在微信上和我聊起了她使用“哭泣免疫法”.的经历

她的孩子已经一岁多了,她认为: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安慰他,家里其他人也不要安慰或拥抱他。就让孩子哭吧,哭一会儿也没什么坏处。她觉得这样做,既不会习惯孩子从小养成的坏习惯,又能锻炼她的肺活量。

持这种育儿方式的家长相当多,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孩子哭了就抱,在鼓励孩子用哭闹作为武器,勒索父母,这会惯坏孩子粘人的坏习惯;

第二,孩子哭也哭不坏,也可以提高肺活量,所以他是不是也没关系。

哭闹免疫对父母有很大的诱惑——获得一个不爱哭、超级省心的乖宝宝。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婴儿的哭泣,与“要挟”没有半点关系

哭闹免疫法是由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沃森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曾经风靡美国乃至全世界。

沃森对他的三个孩子使用了“哭泣免疫法”:

这三个孩子小时候看起来都“不错”,但成年后,有一个自杀了;一个自杀但失败了;还有一种生活流浪,靠华生养活。

这三个不爱哭又超级省心的“乖宝宝”的身体里都有一个绝望的灵魂。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理不睬,对

孩子来说,是很严重的灾难!




尤其是小婴儿,哭泣是他们在表达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比如饿了、渴了、拉了、尿了、冷了、热了、困了等。




父母及时的回应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被接纳、被照顾、被爱的,是受到这个世界欢迎的。




相反,如果父母不及时回应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则是不被看见、不被接纳、不被爱,他们会产生世界不欢迎自己的感觉。




父母如果使用哭泣免疫法来照顾孩子,孩子是不哭了,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内心充满被忽略、不被爱的焦虑,以及生存无以为继的恐惧,对父母、对世界失望,甚至绝望,安全感遭到强力破坏。




一个人,如果小时候没有安全感,一辈子都会苦苦地寻找。




当确认找不到时,可能会用毁灭换得解脱,就像华生的大儿子。




我们必须明白,婴儿的哭泣,与“要挟”没有半点关系。




现代脑科学证实,婴儿的脑部发育远远没有达到“要挟”的思维程度。




在华生的年代,脑科学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不掌握人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他用成人的想法定义了孩子的哭泣,误伤了孩子。




这也在提示我们,在养育上,我们必须时时刷新理念和方法,孩子承受不起我们的“无知”。




父母的“正向回应”对孩子至关重要






尽管哭泣免疫法是针对婴儿的,但对大一点儿的孩子来说,同理可证。




孩子哭了,或者提出需求,我们不搭不理,一脸冷漠,孩子接收到的感受跟小婴儿是相似的,也许强度没有到达幻灭的程度,但同样在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破坏亲子关系。




有一个黑屋实验:




把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和一个照顾他的成年人同时关到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屋子里。




屋里有灯,但没有开。




没待一会儿,孩子开始呼唤那个照顾他的成年人:“阿姨,你在哪儿?”




阿姨没有做声。




孩子焦躁起来:“阿姨,你到底在哪儿?回应我!回应我呀!”




阿姨回答:“回应有什么用?又不让开灯。”




孩子情急下说的一句话,充满哲学意味:“回应,是光!”




有的父母可能会想,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乱发脾气”,不发火,不回应,不理睬,冷处理,臊着他,等他不闹,这够温和,没有问题吧?!




恕我直言,这个“策略”透着一股浓厚的孩子气。




戴上不搭理面具的父母,好像另一个小孩,与自己的孩子冷脸置气。




看着是没爆发,但绝对是不温和的,因为那张冷着的脸在释放暴力的能量。




心理学中有一个“冷脸妈妈”实验:




宝宝和妈妈面对面坐着。




在实验第一阶段,每当宝宝的动作表情有变化时,妈妈都做出积极反应。






宝宝表现得很开心、很放松。




第二阶段,无论宝宝有什么动作和表情,妈妈只给一种反应——冷脸。






最初宝宝有些迷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没过多久,宝宝开始紧张、焦躁,用更多的动作和表情试图引起妈妈的注意和回应。






过了一会儿,宝宝看到妈妈仍然一脸冷漠后,彻底崩溃大哭,并且难以安抚。




这个实验很好地揭示了,父母正向回应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不理孩子臊着他,孩子就不闹了”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想法。




在生活中,我甚至还见过很多“组合拳”场景——父母先冷脸不搭理,效果不好,孩子大闹起来,父母没招了,干脆吼一顿或者打屁股。




孩子前后受了两茬罪,父母生两轮气,最终“收获”了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先说“情话”,再“陪哭”才是王道






面对孩子大哭大闹,父母不能打骂,也不能冷脸,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有一个方法,就是“情话陪哭法”




我女儿早早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偶尔会有“星期一综合症”。




到了周一早上,她就非常抗拒上学。




有一次,正好赶上早早爸爸送她。早早一进幼儿园大门,情绪突然就不对了。她横在检查体温的队伍里一动不动,死活不往前走,也拒绝腾出地方让别的小朋友通行。




爸爸好说歹说没有任何效果,早早还拉开喉咙大哭起来。




陆续到达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家长们装作若无其事,越过坚决不让路的大哭的早早和旁边一筹莫展的爸爸。




这让爸爸相当挫败和尴尬,一时间血往头上涌,赶上他的“晨怒症”并未痊愈,两个“病人”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所有孩子都进教室了,爸爸再也控制不住,摔掉手里的书包,彻底爆发。




他大声责问早早:




“你怎么回事?有什么问题,说!”




早早完全不理睬爸爸,就戳在那里,不说,也不动。爸爸见状更加生气,忍不住用手指头戳了早早的脑袋。




早早也不含糊,抡起小胳膊打爸爸的腿……




那天,直到下午我把早早从幼儿园接出来,她还在“记恨”爸爸。




后来,我专门跟早早爸爸认真谈了谈,并且告诉他了“情话陪哭法”——先说“情话”,再陪哭。




这个方法具体怎么用呢?




情话:就是共情的话,表示对于孩子当下情绪的理解。




陪哭:不是让父母也哭,而是父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陪在他身边。




之前,我遇到早早的“星期一综合症”,是这样做的:




首先,不带情绪地描述出孩子当时不开心、生气的状态——说“情话”。




我对早早说:




“哦,不高兴了,不想检查?”




用温和的口气描述孩子当时的状态,这是共情。




其次,孩子哭,陪在身边——“陪哭”。




“想哭就哭一会儿吧,我陪着你。哭好了告诉我。”




既共了情,也表达了自己可以陪着孩子哭的善意态度。通常用不了多久,可能只有一两分钟,孩子的负情绪就过去了。




在共情时,如果我们猜得到孩子情绪不好的原因和感受,可以加入描述。




比如,有一次早早把冰激凌掉在了地上,哇哇大哭。我说:




“哎呀,冰激凌掉地上了,太可惜了,你心疼吧?想哭就哭会儿吧,我陪着你。”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们是猜不到原因的,或者时间不允许我们慢条斯理地去猜,那也没关系,就像上文那样直接描述状态,忽略原因。




千万别被“共情”这样的专业词汇吓到,并不复杂。




共情就是把对方的心情说出来,猜不到也不用瞎说,就直接说出对方不高兴的状态,简单描述即可。




“情话”要说对,说错易踩雷






说“情话”有一个绝对要避开的雷区,就是阴阳怪气、冷嘲热讽、口吻生硬。




我们必须温和地把话说出来,把语气、态度管理到位,孩子才能感受到理解和接纳。




温和地说出孩子的感受或状态,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被“看到”。




只要负面情绪被看到,就已经开始了疏导。




也就等于告诉孩子,“我接纳了你的情绪,我是理解你的”。这太重要了!




因为孩子被接纳、被理解后,他的内心会释然、舒坦,部分“邪火”会被撤掉,甚至全部消失。




如果父母表达的是不理解、不接纳,比如,“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或者不关注情绪,只关心事情:“哭不解决问题,有事说事!”




父母这样的表达就等于在否定孩子的感受,他会越来越火大,甚至升级到哭闹和不配合。




想想我们自己生气的时候,来了一个试图劝慰的人,说:“快别生气了!这有什么好气的?没必要啊!”我们心里肯定会觉得,这个人不理解我。




然后,也许我们会激动地向他阐述自己生气的理由,说着说着更气了。




需要提示父母的是,使用“情话陪哭法”,说出 “我陪着你哭,哭完你告诉我”非常有必要。




这句话表达了,“我不仅接纳理解你的负情绪,还愿意和你一道与这个负情绪待在一起,帮你度过情绪难关”。




这是真正的高质量陪伴:




开心的时候陪着,没有难度;


情绪糟糕的时候陪着,才难能可贵。




孩子感受到的,是一个无比贴心的爸爸或妈妈,他会真切地收到我们的爱。这样的陪伴会让孩子和我们成为“铁磁”。




说到底,“情话陪哭法”就是通过接纳和理解,用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浇灭他心里的熊熊大火。这个方法适用所有的孩子,因为被理解、被接纳是全人类内心的深度渴望,没有人不需要。




有的父母会觉得,像早上送上学的时间那么紧张,哪有功夫“共情”“陪哭”啊?这也太麻烦了。




如果这样想,那就真的算错账了。




我们试想,对孩子的状态做个描述能花多少时间?也就十秒。之后的陪哭需要多久?两三分钟。




但是,如果对孩子指责、训斥,孩子非但不会停止哭泣,反而会变本加厉,更难沟通。




最后,升级成亲子大战,耗时耗力,两败俱伤。




从时间上说,“花费”更高;


从情绪上看,我们自己也气得够呛。




而且这样的情况多了,孩子觉得我们不理解他,亲子关系疏离,这样的账算起来,不是更亏吗?




父母不愿意共情,多半还有一个心魔,叫做“着急”,总想快刀斩乱麻,用暴烈的手段一招制“敌”。




那种时刻,我们的心底会有个声音在咆哮:“让一切赶快结束吧!”




可是,结果如何呢?就像爸爸和早早,最后一大一小“动起手”来。




没有人喜欢孩子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哭闹再正常不过。




如果孩子每天都是岁月静好的佛系模样,从不哭泣,那才恐怖。




所以,孩子哭不是问题,父母怎么应对才是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情绪的大小关口,是父母真正该想的、该做的。




共情孩子的负情绪,看见它们,允许它们存在,在陪伴中送走它们,比以暴制暴智慧得多。




以暴制暴是魔,情话陪哭才是道。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专家顾问。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持续探索实用、可操作的儿童养育理念及家庭解决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践行和强大的使命感与践行力,深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