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闹钟还是梦?有一群不愿意平凡,敢于挑战现实的人,就是年轻的创业者。为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思路,更好地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让更多的创业者站出来,分享创业经验,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实现青年的创业梦想。从现在开始,大中。com海报新闻、东营团委将推出《创业吧!青年》专栏,讲述创业故事,介绍创业经验。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薛梅 东营报道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会产生成千上万吨的生活垃圾,只有一年扔掉的塑料瓶盖才能绕地球一圈。这是一个小塑料瓶盖。如果随意丢弃,需要50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降解。但如果能分类回收,将成为市场价格4000-6000元/吨的原料,重新进入社会生产循环,创造价值,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利现在利将来,但实施起来任重道远。然而,有这样一种人,明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仍义无反顾地去寻找,与这个“逐利”的时代背道而驰,用自己的初心和公益情怀,投身于“赔钱赚钱”的事业。他就是杨,城市“垃圾分类”的先锋和领导者,一个只想着让家乡更干净、更美丽的追梦儿子。
你好,杨总,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当初决定做“垃圾分类”的原因是什么?
早在2016年12月杨朋岳:,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时,国家就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协调、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体系,努力提高垃圾分类体系覆盖面。”看到这个消息,我觉得是未来城乡治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个行业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等待挖掘。毕竟“垃圾分类”在东营市乃至山东省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当时就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你是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第一家在东营地区“垃圾分类”成功的公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定经历了很多坎坷和不为人知的辛酸。你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2017年2月杨朋岳:开赛时,只有两个人。当我们出去给别人宣讲要做“垃圾分类”的时候,得到的几乎都是不屑和否定,这算不了什么。最难的是资金链断裂,在需要垫付资金的时候,我们真的觉得撑不下去了。当时接到东营区政府的行政命令,要求我在规定时间内找一两个街道做试点。当时我只是想让它成功,想让当时看起来比较先进的“垃圾分类”的想法得到政府的支持。于是,我借鉴“金华模式”,在芦山街道选了一个村作为农村试点,把街道上的大垃圾桶全部搬走。每家每户分发两种颜色的垃圾桶。一个是厨余垃圾,另一个是其他垃圾。我会给表现好的居民奖励。除此之外,宣传墙上还有一张“红黑榜”。因为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为了面子都好好学习,好好表现。这个试点不到半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功。我趁热打铁,针对东营地区城镇居民多、农村人口少的特点,打造了东营独特的垃圾分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s“垃圾分类”城镇试点过程中,你提出了哪些措施解决其困难,现在推广效果如何?
在我决定在杨朋岳:,做“垃圾分类”的初期,全国确定了46个重点城市,规定每个省至少要有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由于东营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的特殊性,城市人口远高于农村人口,这导致我们在阅读这46个城市的模式时,认为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复制到东营,因此必须打造具有东营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是垃圾分类的四个步骤。在推广过程中,关键和最大的难点在于引导居民正确做好第一步,分类投放。按照四分法,垃圾可以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其中可回收物可以卖钱,所以大家基本不会扔掉,而有害垃圾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因此更容易挑选和识别。因此,优先处理后,我们将重点引导居民区分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可以说,只有正确分类厨余垃圾。
能最终改变人们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之后,公司运营的核心就变成了与垃圾制造者,即“人”本身进行对话。2018年10月,我们在新区用“4+1”的方式选取了5个小区,即党政机关家属区的榴香园、槟香园、檀香园、菊香园和商业住宅区华都世纪城。通过在试点小区铺设环保服务亭,配置长期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用言传身教、奖励机制等办法长期引导和培养居民的分类习惯。“积分兑换和少量现金回收”并驾齐驱,采取“1个集中回收点+多个分散其他垃圾投放点,定点回收+上门回收,积分兑换+现金回收”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逐步改变居民垃圾投递的基础上,面对面、手把手教会居民如何正确分类率先分离出可回收物(高中低值)和有害垃圾,实现这两类垃圾的精分细分,逐步提高了居民的知晓度与参与率。此外,我们还借助便利的生活垃圾投放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将环保小屋打造成为社区便民服务站点,提供多元化便民利民的服务,提高了与居民的互动和粘度。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解决了“垃圾分类”中重难点的前端投放和收集,那么中端和末端的处置上还需要社会和政府如何配合呢?
杨朋岳:在中端运输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环卫系统建立完善分类好的垃圾运输系统,垃圾分类服务亭为点,运输车辆为线,点线结合汇集成面,大数据平台分析区域内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合理确定分类收运频次、时间和路线。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交由服务企业分类运输,分类出的其他垃圾由油城环卫系统统一清运。而在末端我们就更加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了,要尽快升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和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配套;推进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综合处理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贸市场果蔬垃圾;加快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建设,集大件垃圾拆解、居民有害垃圾贮存、可回收物集中堆放和分拣、生活垃圾转运站等功能于一体,对大件垃圾拆解后的可再生部分进行利用,对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导入垃圾转运站运往生活垃圾处理厂处理。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杨总,您虽然有公益情怀,但是您办的毕竟不是公益慈善组织而是企业,办企业就一定要有盈利,请问您做这个“垃圾分类”的创效点在哪里呢?
杨朋岳:我一直认为,“垃圾分类”就像是“九年义务教育”,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培养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和行为习惯,然而这两件事共同点是都在未来会产生无限的可能性,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极大的推动力。我们现在东营区的“垃圾分类”是由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创效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分类垃圾带来的直接收益。全面收编闲散回收人员,形成专业市场,在摒弃政策补贴外,可回收物的集中收集,分拣之后,输送到下游再生企业,因量获利,为后期布局循环经济创造基础。第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同时,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在全面整合市场服务资源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包含快递服务、家政服务、社群电商、爱心扶贫、广告宣传等项目,从中获取利润。第三,分类运输产生的利润。待生活垃圾分类付费制度实施后,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相关企业和个人要缴纳运输处理费用,采取“联单制”模式,对于拒不缴纳费用的,执法部门予以处罚。第四,市场推广带来的收益。我们公司作为“垃圾分类”先行者,创造的东营模式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在全省范围内处于领先行列,在推广垃圾分类的模式的同时,可承接其它地市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第五,循环经济带来的收益。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进行后,在保证垃圾量的同时,可以增设再生资源再利用项目,因此获利。第六,专业垃圾产业的收益。大件垃圾分拣后,一些可翻新利用的家具,可以流转到农村、出租房、廉租房等,长久形成专业的本土二手平台,实现独立造血。最后,在生活垃圾分类小屋布局的同时,实现全城覆盖,分类运输车辆的循环可以形成强大的物流体系,衍生的商流体系,可以承接同城物流、商品宅配等大宗交易,培育出本土电商平台,辐射全市,实现转型升级。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垃圾分类”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虽利国利民但是任重而道远,请问您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是什么?您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又是来源于什么?
杨朋岳:在我开始做“垃圾分类”到现在,我一天比一天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越是深入了解这个行业,越是对未来垃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感到担忧。我们的居民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比如不是所有的电池都是有害垃圾,只有纽扣电池和充电电池才算;不是所有能卖钱的都叫可回收物,由于价值低,商贩不爱收的牛奶盒子、塑料泡沫、玻璃瓶子、玩具塑料等这些都是可回收物;居民无意扔到其他垃圾里的水银温度计、过期药、指甲油等有害垃圾,我们的工作人员会拿着镊子将其分拣出来,就怕处理过程中发生意外和造成更大危害。居民不知道的事还有,垃圾的处置过程并不应该是无偿的,而应该像“水电气暖”一样,谁使用谁付费。可是,这些问题并不能成为阻碍我的因素,反而让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更加有信心,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有一只精锐的“先遣部队”,他们就是公司铺设在东营区各小区的小屋工作者,他们大多数都是胜利油田的外闯职工,团结敬业、吃苦耐劳,成为我们普及“垃圾分类”之路上最坚强的中流砥柱。我们计划到2021年底,在完善城市社区“三个全覆盖”(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全覆盖)基础上,扩展至19个村转居、29个行政村(大约2.8万户)。到2022年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延伸覆盖到四镇3个城市社区(包括6个居民小区,大约1.1户)和116个行政村(大约3.7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