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特点鲜明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采取集体出行、集中住宿等方式进行的校外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1.主题明确,学科融合
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4-6年级,初中1-2年级,高中1-2年级。它们不是简单的旅行。学生出行前一定要记住“关键事件”,做好功课,整合多学科知识。
例如,地理不仅可以包括仰望星空的变化、识别地形类型、体验气候差异、欣赏陆地和海洋景观、观察植被分化,还可以包括区域习俗、城市模式、作物分布、企业布局、交通差异、工程建设、环境变化等。不仅运用地理知识,还运用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等知识。
在游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关系的整体认识。
2.亲身体验,实践育人
“论文会比较浅,我知道这件事应该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研究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究的载体。研学旅行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提供了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平台,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有些地理知识很抽象,很难理解。如果设计一个与知识相对应的游学,可以让学生很好地体验自然地理环境,既开阔了视野,又可以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习到对人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3.群体活动,合作共赢
课堂教学中虽然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等,但都是预设的场景,学生无法理解如何面对真实的困难。
游学超越课堂,直面现实,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地理”,极具挑战性。
游学虽然有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精心安排,但很多项目由于以集体出行、集中住宿的形式开展活动,个人很难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有效沟通、相互信任,不计个人得失,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从而顺利克服游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4.养成教育,立德树人
游学促进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致力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服务他人和社会。通过与同学互动,与社会接触,避免了读死书的情况,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人。
比如时间的计算,物体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偏差,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可以在课堂上被学生理解,但不能用于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研学旅行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接触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
5.机制健全,制度保障
研学旅行涉及资金、安全、多部门协调、多学科融合等问题。《意见》在国家层面进行了规范,消解了“宁可不出门也不出事”和害怕承担责任的“懒政”思想。
通力协作,应对变化
游学是我国课程改革实施的重大一步,强调学与思的结合,知行合一。 >这一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转变传统观念,密切合作,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1.政府“保驾”,政策、经费支持
政府不仅要制定法律法规,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对相关部门做出具体要求,而且要在经费保障上坚持公益性原则,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探索专项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筹措机制,如可鼓励社会捐赠,可执行儿童票价、减免门票,可对贫困家庭予以减免相关费用。
只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常态化发展。同时, 政府还要建立研学旅行基地,挖掘地域特色,确定好主题文化,并要求相关部门互联互通,保障研学旅行的正常运行。
2.社会协调,保障机制健全
大批学生走出校园研学旅行,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而且还涉及交通、旅游、食品药品监管、文化、 财政、金融、公安等多部门的保驾护航。
要成立一个由政府部门牵头的研学旅行专门协调小组,一方面,统筹协调、组织有序,在实际运营中做好整体规划,将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单位,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另一方面,要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以规范的管理、清晰的责任确保相关单位开辟绿色通道,让学生家长放心。
3.学校规划,路线合理畅通
学校要根据《意见》和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挖掘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选择好“关键事件”,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积极开发研学旅行的校本课程,并使其由原来的选修课程转变为必修课程,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全员参与。
在旅行前,要充分论证,选择最佳旅行路线,力争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收获,并上报研学旅行协调小组,协调社会各部门,保障研学旅行的畅通。
4.教师解惑,爱护困难学生
研学旅行对于学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一桶水,更需要一桶“活”水。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学校确定好研学旅行的“关键事件后,教师要预设学生在研学旅行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要准备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博览群书,发挥“临场智慧”,帮助学生解答各种问题。
例如,奇异地理现象的解释、同学关系的处理、生活困难的解决、偶发事件的处理等;对一时解答不了的问题,应及时与同行交流或上网査阅,给学生满意的答复。
5.学生协作,学会做事与生存
在研学旅行中,教材上沉寂的知识会变得鲜活。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旅行,看到的地理事物相同,但获得的知识、感受却有很大差别。
因此需要学生相互协作,对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共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做事方式。另外,也需学生张扬个性,对感兴趣的知识向教师和当地专家请教, 为将来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6.家庭参与,陪同学生成长
要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宣传研学旅行的意义,学校与家长之间签订协议书,明确家长的责任。
也可让部分家长参与其中,充当志愿者,把他们的专业技能、生活体验与学生分享,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成长,而且能增强家长与学生、教师、学校 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总之,研学旅行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素养,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善举。
面对国家的这一政策,我们要深入探索和调研,完善、优化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创新,彰显教育教学的价值,培育适应时代的合格人才。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商务合作—《研学旅行联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