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本身,但可能不会太关注标准的背景。
尤其是质量体系从业人员,仍然需要了解质量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质量管理的起源,质量管理的术语,标准的一些概念,以及质量管理的相关工具,这些都需要广泛了解。
标准框架非常庞大,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来支撑系统的运行。
当然,我们常说的质量管理并不仅仅指质量检验,还包括质量体系、目标、策划、质量控制和保证等一系列内容。我们有必要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背景。
上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著名人物泰勒。为了确保产品从生产线上交付,检验岗位被分离。
这是企业管理中计划和执行职能分离的体现。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表明,在此期间,工人们不断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不断被制造出来,但提供给客户的大量产品却不合格。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客户会提出保证交付产品的质量,生产者会逐步增加检验岗位,增加人力挑选不合格产品。这是质量检验阶段.
现阶段交付给客户的产品是合格的,但是厂家头疼,大量不合格的产品堆积在工厂。
厂家如何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不合格产品?
休哈特、戴明、朱兰、道奇和罗明逐渐出现。
他们对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分类,并采用统计计数法对事后产生的不合格品进行分析,了解过程中产生不合格品的原因并加以控制,以便下次在此过程中不再出现不合格品。
这是从事后检查到事前控制的阶段,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简而言之,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分析后,可以避免下一个不合格产品。
在这个时代,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数学分析,他们会觉得这是少数人的事。如果其他员工认为与他无关,他们会继续生产不合格的产品。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0世纪60年代,费根鲍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就是在一个企业里,全员工、全过程、全企业,现在更叫全方位管理,每个人都关注影响质量的过程,确保自己的过程质量避免出现问题。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流程负责,保证工作质量。
这一时期出现了田口玄一、石川薰、克罗斯比、韦尔奇等一系列代表人物,他们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管理工具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实施管理。质量管理已经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随着质量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它已经走向系统管理,标准已经出现。事实上,标准的出现也处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但它使管理更加系统化,并将众所周知的管理方法应用于组织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