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什么平台可以接手工订单,有没有接手工活的软件

近年来,我国在线教育规模持续增长。在线课程繁荣的背后,是付费刷课程的灰色产业链。据警方通报,仅2019年至2020年,全国购买刷课服务的学生就超过790万人,刷课次数超过7900万次,参与刷课平台的线下代理超过10万,其中大部分是在校学生。

“尤其是临近各种网课快下课的期末,学校相关QQ群刷刷找刷的消息简直是刷屏。”广西大学“兼职”纯手工刷牙班的大四学生何桥说,刷牙班甚至有惯用的“市场价格”。“机器刷机很容易在后台找到,一般每节课才一二十元。纯手工刷的价格略高,课时长度为‘有价而私(交易俚语,意思是打算接刷业务的刷手需要知道自己接受的价格,去私谈发布需求的一方’”。

参与付费刷单课程的人数众多、平台隐秘、情节恶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既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学术诚信和自律的缺失,也暴露了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些漏洞。

从更深层次来说,为什么这些网络课程会让一些大学生“最好不要温习”?很多专家和大学老师都分析过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时间长、内容枯燥、考核僵化……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经不起学生考验、生搬硬套的网络课程自然成为“被刷”的对象。

普通选修课成为“重灾区”

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晚上,刘晶拿出了两部手机,一部放在宿舍桌子的手机架上,另一部拿在手里。她用桌上的手机打开了一节网络课的页面,手机开始无声自动播放。然后,她开始用另一部手机刷朋友圈。每隔几分钟,她就会点一下桌上的手机,防止屏幕熄灭。

刘晶是中国西北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她说,她的“刷牙”一般是公共选修课。她说:“这些选修课跟专业课关系不大,我也不感兴趣,但是学校要求这些学分必须修完。我和很多同学都是这样。”"

为什么有些大学生选择刷课?2018年发布的一项名为《大学生MOOC学习自主能动性调查研究》的研究显示,只有16.96%的受访学生表示刷课现象“不严重”,50.89%的学生表示“尚可”,16.96%的学生表示“严重”。大学生刷课原因中,22.77%的学生表示“时间紧迫”,38.83%的学生认为“缺乏兴趣”,35.71%的学生表示“任务需求”。

近日,记者采访了不少“刷课”的大学生。像刘晶一样,他们一边“上课”,一边做自己的事情,这几乎是这些刷网大学生的日常。但是,很多自修网课的学生也在刷群的影响下,跟风刷课。

“我用一个网页脚本来刷我的课。这个剧本被我的同学通过了。之前我静音自动播放自己的课。后来,我开始用剧本刷我的课。剧本更快。先打开剧本就行了。然后打开监听软件,登录自己的账号。一节课不到一分钟就要结束了。”南方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马东说。

在这些“天天刷课”中,普通选修课成了“重灾区”。

“网上选修课的学习效果不好。一些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课程内容非常枯燥。很多老师都在看课本,学习很枯燥。”四川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周亮说。

把课刷进日常生活,暴露教学管理漏洞

如此普遍的刷课现象也暴露出高校和教师教学管理的一些漏洞。

据了解,不少高校在防刷课的技术手段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有些课程,在课程中间增加了几个答题环节,防止学生“刷到底”。此外,部分高校将与相关网络平台合作。比如临沂大学教务处和网上课程公司不定期检测刷课现象。一经发现,本网课学习成绩记0分,取消以后参加网课资格。

但是,这些管理方法仍然无法堵住刷课的漏洞。

刘晶说,虽然老师一再向学生强调,如果选的课程在短时间内完成,就不会有学分,这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会通过“付费刷”的方式完成课程,即使自己刷了课程,也不会听视频里说的话。

“这些课程学完会有统一考试,但是同学们通常是通过搜索软件搜索题目得到答案,或者直接把题目复制到刷课平台的公众号来获取答案,后者更快、更精准。”刘晶表示,只要按照这些要求完成了“任务”,没有人会对学习后的效果进行检验,只要网络上有记录,一般学校和老师就默认学生们完成了这门课程的所有内容。


而对于不少高校教师而言,布置网课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来自广西某高校的青年教师张瑞表示,自己也曾给同学们布置过网课。虽然不愿看到学生们通过刷课的形式把这个课程学完,但张瑞自己也承认,这些网课其实用处不大。“我也大概看了一下这些课程的内容,讲的确实很肤浅。”


海南省某高校的程宇是一个教应用统计专业的青年老师,他自己也曾录制一些网课,也会给同学们推荐一些网课。“我通常会自己先看一部分,就如果觉得讲得好,再推荐给学生。”


程宇坦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认认真真录制一门网络课会花费非常多的精力。老师既有教学任务,也有科研压力,很多时候没有时间录制课程。此外,程宇认为,网络课程或者网络学校还缺乏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与学历学位相关的网课,学完这些课程之后,如何对学习效果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把关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何没人看?网课也应“内容为王”


如今,不少高校教师和教育界人士认为,网课“宁刷不上”,本质的问题是如今一些网络课程的质量不高。


记者采访发现,刷课的大学生们并不是不爱学习,一些大学生表示,自己也会在网络上找一些前沿的学术演讲,像追剧一样追知名教师在网络上的课程更新等等。


张宇表示,不少网络课程内容陈旧,即使是自己喜欢的话题,网课上的讲述方式也十分枯燥。“例如音乐鉴赏课程,我上的网课在用陈旧的方式讲创作时间和背景,却没有鉴赏这段音乐,我宁愿是自己听后写一篇听后感。平常,我自己也会追一些网络视频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那上面的‘网课’就显得更有趣,干货更多。”


而程宇认为,从课程角度出发,网课的本质其实是传播知识,解决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对于一些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让学生享受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网课的“内容为王”呢?


程宇建议,网课要有老师全程参与,不只是把课程录制好,把题目出好,还要全程跟随课程的进度。其次,要严格把关网络课程的质量,请有关专家和各个专业学生代表也参与课程评价,将一些质量不高的网课过滤出去,留下质量高、对学生真正有帮助的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何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建立健全网课的筛选、考核机制。陈何芳说:“从起点来看,如果一个网课的内容是独家且优质的,那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就值得要求同学们看。”此外,她还表示,网课不像线下课程一样,有淘汰机制,“只要学校要求,学生就必须要听完,这就让‘劣质’网课横行,网课整体质量受影响。”


人民日报评论:


付费刷课得不偿失


“付费刷课”显然已经背离了学习的初衷。当上课异化为刷课,当学习沦为形式,无疑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要看到,“付费刷课”不仅仅是个人选择、个人诚信问题。当通过刷课更容易取得高分,当刷课成为风气,不仅有损公平,还会让更多学子陷入刷与不刷的选择困境,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助长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思想。因此,整治“付费刷课”事关教学秩序、事关教育公平、事关学风校风,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整治“付费刷课”乱象,在线教育的各参与方责无旁贷。对于在线教育平台而言,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有效监管不诚信行为,维护网课的公信力,是一道必答题。比如,有的在线课程平台可对采用第三方软件挂机刷课等不良行为进行监测。不断查漏补缺、升级网课设置,才能让投机分子无漏洞可钻。对于教师而言,提高网课质量,提供内涵丰富且有趣味的在线课程,能更大程度上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们不想“刷课”。与此同时,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也承担着监督、管理职责。改进考核方式,不简单以后台的播放数据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加过程考核、内容考核,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投机行为。校方也应通过学习进度清零、成绩清零、记过处分等,加大对“付费刷课”等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涵养良好学风。此外,有关机构也应加大对违规开发刷课软件、提供刷课等灰色服务的平台进行整顿查处。


当然,无论是封堵软件漏洞、升级技术手段,还是调整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监管,终归是技术层面的“猫鼠游戏”,治标难治本。根治“付费刷课”乱象,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学子的学习态度。“付费刷课”看似“不劳而获”,实则主动放弃了学习的机会,还搭上了自己的信用,而所获不过是干巴巴的数字,可谓得不偿失。学习从来没有捷径,虽然学分为每门课标注出了终点,但恰恰是学习的过程,决定着学习的成效,学习态度、方式本身,也与学习结果一道构成教育的意义。锚定学分,将学习变成功利的算计、追求“性价比”的经营,无异于买椟还珠。从这个意义上,高质量地参与在线课程,才算得上不辜负宝贵的校园时光。


来源: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