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开个不愁销路的小厂,农村人怎么创业

25岁的阳光男孩周出生在浙江温州,当他看到自己治愈系统的微笑时,总是感到温暖。三月是贵州省册亨县桑娜村油菜花盛开的季节。2016年3月,即将毕业的周不辞辛苦来到这座大山,尝试用古法熬制3000瓶红糖。从此,他开始了自己艰辛而甜蜜的制糖之路。

桑娜村属于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册亨县。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多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这里,孩子一年只能见父母一次,老人只能在过年的时候享受团聚的温暖。2015年夏天,周还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因为姐姐的影响,他第一次来到了美丽的桑娜村。

虽然教书的时间很短,但他和每个孩子都相处得很好,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快,周发现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家里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他们大多数是照顾孩子的老人。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十几岁的大孩子会照顾弟弟妹妹。每天放学后,这些孩子都要在山路上走一个小时才能回家。当他们回到家,他们必须做饭、洗衣服、喂猪和做农活。孩子很懂事,很苦恼。他们很早就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这些孩子让心地善良的周感到眼睛里的痛。每次看到他们的小背影,他总是感慨万千。

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是非常缺爱的,如果他们这样长大,还能好好爱别人吗?每一个外出打工的父母都在努力工作,为孩子赚钱,为孩子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渴望,需要关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许钱不是最重要的,但父母的爱和陪伴才是他们一直渴望的。从这个时候起,周就在心里不停地想:我怎么能把父母留在家里呢?

南盘江流经广西、贵州两省交界处,沿着南盘江,风景秀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让人如痴如醉。但让周最难忘的是这里随处可见的甘蔗林。在这里,甘蔗是在冬天收获的,很多农民会把收获的甘蔗直接送到糖厂。此外,一些农民会制作一些红糖出售。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和他的母亲谈到了这里特殊的生红糖。听到这种生红糖后,母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停地叫儿子多买回家,不得不分给亲戚朋友。从这里开始,周的脑子里有了的灵感。也许他找到了让孩子父母留下来的方法。

周开始对进行询问和走访。他终于在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还在继承古制糖工艺,坚持用古法制作红糖。他赶紧让当地的一个朋友带他去红糖车间买红糖。这个小红糖作坊就建在山上甘蔗田旁边。崎岖的山路上交通很不方便,切好的甘蔗只能用马运到车间。这里的制糖规模很小,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甘蔗熬制一些红糖,不算大规模生产。周参观的糖厂只有两父子。平时农闲的时候,儿子都会出去打工,每年春节都只回家帮父亲煮红糖。

周一边等着红糖从锅里出来,一边和他大哥聊着天。他大哥每年春节只能在家待一段时间。儿童和老人只能呆在家里。全家团聚一年四季都很短暂。如今,老年人越来越老,身体也越来越好。

况越来越差,孩子也慢慢长大,都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两个人聊的正起兴的时候周建仁笑着问他: “如果我们能在这边开个小厂古法熬制红糖的话,你会考虑留在家里吗? ”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大哥非常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说:“工资只要不比在外打工少的太多我就愿意回家。在外务工也非常累,关键是老人和孩子只能留在家里,一年到头聚少离多,没法照料到,如果家里能够有个还不错的工作,谁想在外面漂着?”大哥在熬糖间隙点燃了一根烟,无奈的叹气。而周建仁却在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终于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周建仁的心中有了一个颇为大胆的想法,他要为这里的留守家庭做些事情。2016年3月,他马上就要毕业,可他却没有半分犹豫,向学校请了假就带着自己的执着的念想回到了大山,在那个叫做纳桑的美丽小山村,他开始自己甜蜜却又有些冒险的事业。


到底哪个品种的甘蔗最适宜熬糖?周建仁费尽心思去寻找,他不辞辛苦地跑遍了当地12个村25个组,走了近百公里山路。原材料不能马虎,制糖工艺更是不能掉以轻心,他几乎拜访了当地所有的制糖老师傅,虚心求教和老师傅们一起学习讨论制糖工艺的优化,反复的去试验多达数百次,才最终确定了稳定、规范、无添加的熬糖工艺。图为周建仁每到一个村子他就亲自去地里品尝甘蔗来测试甜度。


这份事业终于要开始了,从最初的找场地通水拉电,再到重新搭灶头收柴火;从购买各种器具,再到收甘蔗找工人;从榨汁过滤熬糖,再到出锅切块装瓶包装......周建仁每天都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每一天他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不言放弃。在大山里熬糖的这条创业路泥泞不堪,遍地荆棘,可他最终都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了下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经历了整整9个月的准备工作之后,他的工厂终于建成正式投产了。


现代化的制糖环境,工作间干净整洁,一尘不染。作为当地的第一家古法红糖厂,建厂之初他们就没有任何能够得以参考的标准,周建仁只能一步步的从卫生环境、技术支持、厂区建设,还有产品质量上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终于,他拿到了册亨县的第一张红糖食品生产许可证(全国仅有50多家企业拥有该证)。


拿到许可证后,周建仁就紧锣密鼓开始招工,工厂一期就招募了22名当地工人,有15名都是从外地回来的留守儿童父母。在这个大山之中,团圆欢聚是如此困难,留守是每个家庭的常态。 周建仁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一点点的改变这个常态,在这片离家千里的土地上,他想借助这块小小的纳桑红糖,把更多务工在外的的当地人留在家里。


在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周建仁就正式开始了古法熬制红糖的生产。看起来丝毫不惹眼的一块纳桑红糖,却要经过12道工序的精心打磨,才能得以完成。挑选甘蔗、榨汁、过滤、熬汁、捞沫、赶水、摇瓢、出锅、打砂、冷却刮模、倒模、烘干....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制作,每一关都丝毫不能懈怠。


当第一批古法红糖熬制成功的时候,周建仁就发现,他所做的事业不但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让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不再受离散之苦,与此同时他还拯救了面临失传危险的古法红糖熬制技艺。每次想到这里他就有了强烈的使命感,这让他对红糖的品质要求更加严格。他不但一直坚持用无公害种植的甘蔗,坚持用无添加的古法熬制工艺,还一直坚持保持干净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他要确保自己所生产的每一块纳桑红糖,每一口纳桑红糖水,全部都是新鲜蔗汁的最纯粹的凝聚。


无论是熬糖还是包装周建仁从未有一丝懈怠,为了区别于市场上一些劣质的红糖,他还邀请了专业设计师,为纳桑红包设计包装。“这大山里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土的,我们只要用心去做,它也可以成为送亲戚朋友的体面礼物。”周建仁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纳桑村。


纳桑红糖并不像市面上一般的红糖那样颜色深沉,打眼一看就知道这是纯天然的新鲜色泽,稍微凑上前一闻就能感受到那一丝丝淡淡的甘蔗香气萦绕鼻尖。干嚼一口,那股清甜马上融进口中恰到好处的渗进每一个张开的味蕾,那股独有的甘蔗清香撩人心扉,至纯至净。“我也不懂什么销售技巧,可我敢始终保证,我们所熬制的红糖,也许口味上会因人而异,但每瓶都是无任何化学添加的纯天然的放心糖。”周建仁向笔者说道。


如今,纳桑红糖已经开批量生产,周建仁却又要忙着为红糖找销路了。“无论多难,我们都始终坚持最初的梦想,坚持做出品质过硬,让人放心的天然红糖。”周建仁一直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坚持,梦想总会落地生花。截止笔者发稿,据周建仁介绍他们的红糖厂过去一年毛收益已经达到500万元左右,工人人均收入3000元——4500元,有效的带动了周边百姓的脱贫致富,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将来会有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加入到周建仁的红糖厂。


消费即是帮扶,购买也为公益。需要的朋友可以联系小编,把支教老师周建仁通过传统手艺制作的纳桑土红糖带回家,就可以品尝到更为纯正的原汁红糖。


源自:特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