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以土豆为例的头脑风暴 创业头脑风暴例子

齐鲁晚报齐鲁珍记者实习生李。

10月20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报告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市、县(市、区)设分会场。

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的韩宇南、刘长安、王健、向辉、刘东波、王希玲、朱震宇等7位同志,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感人故事和生动实践。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

据了解,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有54人,报告团8个。10月18日起,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巡回报道,首次实现全覆盖。

在济南召开的汇报会上,2020年国家扶贫奖获得者、北京凯达恒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长安作了题为《小土豆大情怀做有担当的民营企业》的报告。

以下是报告的内容:

有人说我不是商人,而是军人。我从来没有当过兵,但我尊重军人,我要像军人一样:我承诺,我愿意付出。

2015年5月,我和北京、蒙古挂职干部团队一起去了内蒙古乌兰察布。乌兰察布有“中国马铃薯之都”的称号,年产土豆400多万吨,但其产业仍处于低端水平,农民靠土豆过着贫苦的生活。急需现代化的马铃薯深加工技术来提高效率,我学农学,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工作20多年,这是我公司的技术优势。经过深入调研和市场分析,我们坚定了在内蒙古投资发展的信心。当时虽然我们已经把大部分资金投到了其他项目上,但还是决定在乌兰察布投资5亿元,用于马铃薯深加工项目。

这个决定一做出,我和公司所有的员工都把沉重的负担扛在了肩上。大家出于对凯达的信任和参与扶贫的责任,积极支持项目实施。然而,一下子投资5亿元新项目并不容易。为了筹集这笔资金,除了抵押公司的全部资产,我还抵押了家人和亲戚的财产。员工得知公司在内蒙古发展遇到资金困难,自发筹集资金。有钱的人出钱,没钱的人拿房子做公司的抵押。特别是那天在公证处,员工排队签字按手印的时候,一位员工的家属对我说:“刘先生,这是我们家唯一的套房。我可以把我所有的东西都给你。”看着员工签字按手印,看着公证处压房产证,真的不是一种心里滋味。如果投资失败,员工将无家可归,北京援助蒙古的形象也将受损。压力就是力量!只有把事情做好,才能无愧于员工的信任,无愧于养育我的北京市各级领导的信任,无愧于热切期盼过上好日子的农民的信任。

2016年4月8日,乌兰察布“蜀都凯达”正式开工建设。10月份局部下雪,工期只有6个月。根据协议,产品将在当年生产。很多人根本不相信,甚至有人说我们是来争地的。我对大家说:“即使剥了皮,掉了肉,也要同年开工,同年投产。让怀疑我们的人看一看,凯达的意思就是照他说的去做。”四月的乌兰察布,微风三尺,风吹满沙。要同时协调推进30多个土建、国内外设备、装修单位并不容易。我们住在工地,吃在工地,白天和晚上,我们走来走去,经常工作到深夜。我的团队成员都在北京。虽然只有四个小时的车程,但他们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回家了。

年底,建成占地200亩的加工厂,年马铃薯加工能力7万吨,年出口创汇1

工厂已经建成,但当地贫困户如何脱贫增收?采取多种长效造血扶贫机制,与合作社、大户、村集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胡,40多岁,是察右前旗村的一名农民。他过去常常抱怨种植土豆。“种了半辈子土豆后,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即使收成好,他还是赚不到钱。”。2018年他跟我们签了订单,我们给他技术指导,0.75元一斤买的。他感慨道:“有凯达的订单在手,高产肯定会有收获,赚钱的日子期待着!”先后与当地80多家合作社、大户建立订单合作,种植面积达到8万多亩,50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凯达以保护价购买,保证了农民和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每年都赚到钱。

同年,“全企业帮全村”在全国贫困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的就是赚更多。

村集体增加造血功能,我们先后与察右前旗、察右中旗19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结合各村特色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我们先后三次来到中旗东油坊村,和村委会一起商讨扶贫计划。最终确定帮村里成立合作社,60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000亩,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贫困户虽然挣钱了,但村集体收入还是零。于是我们又出资110万元为村集体无偿捐赠拖拉机、植保机、马铃薯收获机等农机具,建立现代化的农机服务队,为本村及周边村提供耕作服务。在我们的帮助下,2019年村集体纯收入已超10万元,预计未来十年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15万元。村支书贾德豹说:“凯达让我们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因小土豆而增收致富,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我们审时度势,结合国内国际双循环大背景,结合马铃薯定位为中国第四大主粮,顺应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决定在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建设中国最大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基地。四年多的时间,我们陆续建成了休闲薯条、豆制品、法式薯条加工厂,又从北京引进了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时建成了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和50万吨马铃薯仓储交易中心等全产业链项目。今年80%以上都将实现投产,如乐事、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等大品牌的薯条都来自凯达,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凯达从2016年来内蒙投资,从占地200亩扩建到现在的1400亩,从投资5个亿到现在计划投资32个亿,从建筑面积5万平米到现在的50万平米,在一片荒地上从一个工厂建成了国家级的马铃薯产业园。凯达以订单、就业等扶贫机制,已累计带动周边3万余人参与12.5万亩马铃薯、冷凉蔬菜种植,已帮扶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43人。产业园达产后可以实现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带动产业链产值24亿元,将有3万农户参与50万亩基地的种植。当地政府领导说:“凯达是我们多年来引进的最好企业。”


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将东部科技与西部区域优势相结合,实现产业扶贫。凯达在扶贫过程中,不仅是做大了,更是真正实现了企业、农民、地方的三赢。今年10月底,投资7亿元代表世界最先进技术水平的法式薯条加工厂即将投产,一天就能加工马铃薯800吨,全长500米的生产线,仅需20个工人。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我们将快马加鞭,把产业园建设成为代表世界领先科技水平和产业规模的马铃薯生产基地,打造成脱贫攻坚的示范产业园,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常有人问我,你一个民营企业怎么如此热心扶贫?我想说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有机会响应中央号召,参与国家脱贫攻坚,回报社会,我感到特别荣幸与自豪。我将不改初衷,一直走下去,在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行动中继续体现民营企业的社会价值和担当。


谢谢!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