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可研报告收费标准 什么是可研报告

来源:经济日报

证券公司作为“卖方”推出的研究报告,一直是很多投资者选股、择时、避险的重要参考,甚至被视为投资“天气预报”,但最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越来越差。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至少有上海硅业、深圳瑞捷、上海贝灵等12家上市公司以不同方式对券商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发表了不同意见。此前有券商内部人士爆料称,券商研究报告中不乏人情研究报告和付费研究报告。

据证监会统计,截至6月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40家。一般来说,大多数证券公司的研究业务和分析师可以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专业和诚实的原则,但少数研究报告存在“注水”、“硬伤”、“话太多”等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券商设立研究所的目的不明确,研究所定位模糊,研究报告同质化严重。大部分券商研究涵盖大部分行业,报告类型有“综述”、“深度”、“调查”、“季报”、“年中报告”、“年报”等。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券商研究变得短视,关注个股的短期波动研究。吹牛、空话、套话的现象时有发生。说到上涨就用“各种牛”来解释,说到下跌就用“各种底”来搪塞,对于行业的长期发展和基础研究来说是不够的。少数证券公司的研究业务呈现出卖出的趋势,研究人员更像销售人员,没有精力通过深入研究为公司服务。第三,长期以来,券商研究机构的收入依赖于公募基金的研究。由于客户过于单一,券商研究机构长期被动地“服务”基金公司。此外,券商研究院不直接产生收入,其间接收入在券商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很低,导致券商内部话语权较小。

在此背景下,弱势证券分析师如果再次发布看跌报告,很容易“得罪”相关买方机构或上市公司,给后续调查带来一定不便。长期来看,整个市场的看空报告越来越少,券商研究报告看错、“话太多”的现象越来越多。同时,为了抢占热门股,迎合买方机构的担忧,部分分析师以疫情防控要求不适合实地调研为借口,缩减实地调研流程,在分析撰写报告时“注水”,导致调研报告内容“硬伤”现象增多,也对券商声誉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

提升券商研究业务质量,要真正回归研究本质,明确战略定位,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推动研究服务产品化、项目化;券商自身要加快完善评价体系、激励约束机制,让分析师真正发挥研究才能,加快服务定价和绩效考核转型;犯错误的券商、分析师要认真学习行业自律规则,在提高研究报告质量、加强新媒体管理、严格数据统计等方面进行交叉检查,抓紧整改完善。

每一家成功的证券公司背后都是研究业务的支撑,投资者需要一份能够畅所欲言、了解市场的高水平研究报告。证券分析师应该不辜负这份珍贵的信任,为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贡献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