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太仓市发布招聘公告,面向全球招聘国有企业高管,包括投资与资本运营、工业地产投资运营、工业污水运营管理、房地产项目运营、旅游规划开发与投资管理等。除了年薪60万元到几百万元,还可以享受太仓相关人才政策的补贴。这个“小县城”,为何“抢人”如此“豪横”?
太仓虽小但信心满满。一直以来,太仓对人才的珍惜和向往,已经渗透到城市的基因中,融入到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在这片土地上,高新技术企业已达670多家,2.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在这里辛勤耕耘。在刚刚结束的太仓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她甚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从——人到2025年,太仓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人,科技领军人才超过700人。
太仓的自信从何而来?百强县的经济基础,连接长江入海的港口,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上海周边的这些城市可能都有。然而,太仓近年来的表现非常亮眼。笔者的观察分析主要有三点:一是“下一站在上海,下一站在上海”的区位优势持续锻造人们对“沪台同城”的强烈心理认同;二是30年来,坚持建设“德国企业之乡”,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精密机械等产业高地。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跑出“太仓速度”,跳出“县级城市思维”,快速聚集高端资源。
“德企之乡”,德资企业全国之最
1993年,一个叫斯塔姆的德国人来到上海寻找商机投资建厂,最终选择了上海周边的小镇太仓。如今,28年过去了,388家德国企业聚集在这里。
斯塔姆刚来太仓的时候,就被这里安静清新的环境所吸引。“我需要的是一个发展事业的地方,而不是繁华的大都市。”他“暂定”投资50万马克,创立了太仓第一家德资企业—— Kern-Ribes(太仓)有限公司。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来到太仓工作和生活。到2008年,太仓有100家德国企业。今年,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事务部联合授予太仓第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2016年,太仓德国中心开业,这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家德国中心。
如今,太仓的德资制造企业数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中国德资企业数量最多的县级市。这些企业年工业产值超过500亿元,也带动了太仓当地300多家民营企业。
1993年,来自德国符拔的肯-里伯斯在太仓定居。
大约在斯塔姆博士来到太仓的同时,一家名叫辛德尔加油站西餐厅的德国餐厅开始在北京滋生。十年后,这家餐厅的第一家江南分店落户太仓。创始人第一次去太仓“闲逛”时,“对太仓一见钟情”。如今,在途经太仓的柳河南岸,集齐了包括辛德尔加油站西餐厅在内的近百家外国特产店。越来越多的德国“风味”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也让太仓“德国企业之乡”的美誉响彻海内外。
六合良安
现在,它已经成为外国企业投资和做生意的沃土。目前,太仓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拥有外资企业150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30多家。多次荣登“中国最幸福城市”榜单第一名的太仓,如今常年有3000多名德国人在这里工作生活。正如施罗德的女婿施罗德所说:在德国人眼里,太仓就像是家乡的一个小镇,环境精致,生活舒适。
上海最近新建了一座城市"筑巢引凤”"。
太仓离上海真的很小,但经济长期走在中国百强县前列。
"6580349904143521037" mention-index="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92元,远高于江苏省的53102元。多年来,太仓市一直奉行“平时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为了吸引更多企业、更多人才来到这里,太仓没少花心思。就拿已经来到第13个年头的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来说,十多年来,通过举办精英周太仓分会场等重大人才活动,已经累计吸引了超2万名高层次人才来太创新创业,800多个人才科创项目落户,太仓的城市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不断扩大。为了让来到太仓的人们能安居乐业,一个崭新的“中德创新城”——娄江新城也正在加紧建设中,这块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土地,紧邻上海,是目前为止距离上海边界最近的沪外新城,未来将有30万人在此生活、工作。

目前,已经吸引了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在此新建校区,这也为太仓深度参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融入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和大飞机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在苏州这个科技创新竞争激烈的大市内,去年,在人才科技工作创新进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和高新企业数增幅等方面,太仓均居于首位。
原先在西安的企业嘉创飞航,去年跟随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来到太仓,原本只是想开个分公司,后来创始人符文忠发现“跟这边的政府在一块,沟通事情比较顺畅,包括可能我们没想到的、忘了的事情,他们都会提醒我,从服务的主动性来说,在这儿特舒服”,后来,他干脆把公司主体业务都搬到了太仓。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效果图
紧跟上海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航空制造业集群的步伐,太仓正在积极培育与之相配套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大产业”,加快形成五百亿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百亿级航空产业集群。去年,总投资额已经超过200亿元,航空产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元。
来到太仓和娄江新城的人们,可以感受到这里对人才的十足诚意, 6月份,太仓发布《关于打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试行)》,加大对太仓市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政策优惠,为太仓市接下来在这两个产业上的重点发力提供精准支持。创新类和创业类项目最高分别能获得100万元和1000万元资助。去年发布的《太仓市创新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更是明确提出,对世界知名院校或“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全日制毕业生最高给予5万元“首年生活补贴”。
“去年我刚来太仓,有幸被评为太仓科技领军人才,得到了政府提供的2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太仓对人才的重视,让海德韦尔(太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茸蕾感动,“让人感觉到温暖和激情,太仓确实是一个做事的地方,是一座爱才惜才的舒心之城。” 截至2020年底,太仓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超过20万,仅去年,太仓新增企业创新人才2.3万人,同比翻两番。

除了可以“乐业”,在这里也能“安居”,目前太仓已建和在建人才公寓超过1万套。领军人才和顶尖人才最高分别可获得300万元、500万元购房补贴。对于重点及以上人才子女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就读上海、苏州大市范围内非公立学校的,最高给予每年2万元补贴,享受期限为3年。

在娄江新城,规划建设中的的综合性体育文化中心和市级文化场馆,建筑面积都将达到20万平方米左右。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将分别于今年和明年9月投入使用。未来这里的人们,可以享受8条水绿廊道和4级公园体系带来的生态绿色体验;医疗上,上海九院、十院已建立太仓分院,按照三甲标准的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也将于今年10月开工建设;教育上,上海的明星教育品牌——世外教育,年底将开始建设包括幼儿园、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娄江新城正逐渐成为上海“五个新城”的“姐妹城”。
沪太同城,在太仓就在上海
日新月异的太仓不仅吸引着外国人,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也从隔壁跨河而来。对于生活或工作在太仓的人来说,“在太仓,就在上海”这样的感受越来越强烈。
2015年,中科院博士毕业的谭淼正考虑进行产业化落地,由于公司研发团队在上海,她拿着圆规,以上海人民广场为中心,在地图上画圈,选择直径不超过50公里的城市。谭淼说:“上海人民广场到太仓的直线距离是44公里,正是理想中的创业地。”等到真正落户太仓后,“没有感到一丝的机关官僚作风”更是让谭淼直呼“太舒心”。

从美国密苏里大学回国的“水刀爸爸”张仕进,曾与搭档共同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五轴联动智能水刀,一举打破欧美企业对高端水刀的垄断。2021年初,张仕进也将太仓做为事业的新起点。从那时起,他每天7点从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家中驾车出发到太仓的办公室,18点30分下班回家。现在,他已对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太仓的乡镇企业就有“星期天工程师”,彼时上海的工程师,会在周末到太仓进行产品制造指导。如今,太仓的交通便利和宜业程度,更是让“双城记”不只是个例。苏州瑞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新军,从上海来太仓创业已经两年多,“从工作生活的角度,现在的太仓和上海,也没有太大区别了,就像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家在上海的万新军,越来越觉得在太仓就是在上海。

随着去年沪苏通铁路开通,太仓到上海的通勤时间已经缩短为30分钟左右。6月份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正式开工建设,北延伸至太仓段项目也临近开工,接下来,一个县级市太仓,将有5条高铁、1条跨省地铁在此交汇成网,“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名副其实。

现在,太仓已经与上海张江、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成立上海飞地孵化器,与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大学等合作成立科创机构,“沪太同城人才先行”正在得到充分实践。如今的太仓,每年都有超过30%增幅的上海高校毕业生涌来,在今年的新增领军人才企业中,来自上海的人数更是已经超过四成。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和人才被太仓所吸引,这座城市的魅力正在得到释放,并且还在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俞宏浩
图片来源:太仓市委宣传部专题
来源:作者: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