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这栋两层楼的破旧老房子,我以为走错地方了。直到进店向老板确认后才知道。这就是曾经的罗村供销合作社,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这家有60年历史的商店是17年前一名员工拥有的。
供销社 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据业主叶朝明介绍,罗村供销社建于1957年。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亿万中国农民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已经离不开供销社。
当时供销社柜台上面有精美的海报和毛主席语录。用各种票买东西:菜票、肉票、布票、油票、肥票、农药票.这些购物票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现在已经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一些人收藏的东西。
“家里老人退休了,我来顶顶”。1983年,21岁的叶朝明加入供销合作社。“当时城南路整条街几十家店都是供销社,400多人在百货、日用品、五金店工作。”
“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农具部排队买东西。”叶朝明介绍,当时只有罗村这家店有农药化肥销售许可证,农民会早早来店里购买农药化肥。从早上7点开始,叶朝明和店里的几个员工一直忙到下午4点半。
“当时供销社的月薪是32.5元。每个月末,利润存货55%归单位所有,45%为奖金,按比例分配给每个员工。”叶朝明坦言,虽然当时收入不高,但还算不错。"当时,大米的价格是每斤25美分."
当时他没有想到,在这个行当里,竟然会是30年。中间供销社经历了各种改制,同事各行其是,有些年纪大的员工早年就老了。他今天还在这个几百平方米的地方工作。不同的是,过去他是员工;现在,他是老板。
60年老店丨17年老板
2000年左右,供销社改制为个体承包,职工有优先承包权,不承包的可以领取下岗补贴。“我原本打算从事服务业,对农产品比较熟悉。在供销社工作这么多年,我有些感触。”叶超明用10多万元买下了店里所有的二手货,承包了几家总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店铺,装修成现在的店铺。
城中路30号成了他的店。他没有拆掉供销社的招牌,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可以代表独家经营的带有个人色彩的牌匾。“这个招牌承载了一些回忆和感情,我不希望它这么快消失。这些年我也翻新过。”叶朝明开怀大笑。“只要说起罗村供销合作社的农具部,大家都知道来这里。”。
目前,他的店里有五名员工,包括当地人和来自肇庆的年轻人。商品种类繁多,从日用品到厨具、五金、农具、化肥、农药、婚庆用品等。甚至还有市面上罕见的商品,如竹筛、钢秤、超大铁锅等。
“如果你想买旧东西,你知道在这里买。”邻居周大爷说,他经常光顾叶朝明的店。目前“农具部”的顾客来这里买东西的,除了石山罗村、南庄、张槎的本地人,甚至三水的一些人。除了“老东西”,价格也是原因之一。
“招牌还会继续用,店家还会继续做,直到搬不动为止。”其实开这些店也不是免费的。关几天门不做生意,客户有意见或者输,相当于一年工作365天没有假期。“这一行就像t
商场难得一见的“老东西”
竹筛,是稻谷的味道,是面粉和节日各种饼的味道。

农具摆满了好几个大货架,小锄头、小铲子、镰刀……

煤炉是上个世纪必备品。小孩捡柴爿,大人生炉子煮饭,街头巷尾,场前屋后,随处可见生煤炉的忙碌景象。

摆在店里正中央的,是酒坛子、茶罐子和药煲。小时候爸爸和爷爷最喜欢用这样的酒坛子来泡蛇酒或药材酒了。


老式杆秤和秤砣。右手持杆的一段,秤砣在杆上刻度处快速找准位置,手起杆平,这是在旧时市场中最常见的场景。

在店门一隅,有好几种草帽。戴上一顶,手里拿着葵扇,这不是旧时夏天的标配吗?

喜庆的烛台、永结同心杯、寓意儿孙满堂的金玉满堂壶……这是旧时的“结婚红”。
来源:佛山新闻网黄江容、冯翠平、麻辰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