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艰辛的词语 创业的词

云顶是方毅集团在珠海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新香洲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图为渲染图。

大型宣传活动“特区40年,追梦人40人”分享了珠海40位奋斗者的人生经历和奋斗故事。

从1980年到2020年,珠海经历了40年的动荡岁月,昔日的渔村面貌焕然一新。一个边陲小镇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巨大的变化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奋斗史。40年来,他们挥汗如雨,为特区建设贡献力量;它们点燃青年,促进社会发展。他们用汗水浇灌丰收,用辛勤劳动前行。他们的奋斗,是珠海经济特区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一团与南方日报珠海办事处发起——宣传活动,另一团云顶为“特区40年梦想40人”作出特殊贡献。通过分享珠海40位奋斗者的人生经历和奋斗故事,可以透视珠海经济特区40年的沧桑巨变。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珠海,尤其是那些在平凡的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珠海建设做出贡献,实现自己小目标的普通人。”活动策划人李炳良说。

胡禹锡

1大时代变革中出现的机遇

1983年,珠海经济特区第四年成立。潮汕普宁的苏赞涛听说珠海经济特区发展迅速,就向同学借了250元,来到新特区。我父亲是一名中医。苏赞涛早年在家乡卫生站当学徒,掌握了一些药理知识,在拱北口岸市场开了药材摊,很快就发现了港澳台客人喜欢购买中药材的潜在商机。两年后,他开了一家药店,成了老板。

珠海经济特区的大力建设,为各行各业创造了许多机遇。这40年,不仅见证了珠海经济在一张“白纸”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增长,也见证了一代代“拓荒牛”在城市辛勤耕耘中实现的自我提升。

就在苏药材生意红火的时候,还在读书的朱伟强也萌生了创业致富的想法:“我白天读书,晚上帮澳门人卖牛仔裤,有所作为。”1988年5月,朱伟强看到报纸上写着“珠海可以办民营企业”时,拿着一麻袋20万元现金,拿着报纸到工商局登记,创办了珠海最早的民营企业之一。

现在,苏赞涛是珠海136家直营连锁药店“嘉宝华”的负责人,朱伟强最近当选为珠海市香洲区企业家协会会长。他们的经历是珠海经济特区发展企业家奋斗故事的缩影。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多人在伟大的时代里找到了机遇,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创造了全新的生活。机会是40后奋斗者回顾过去时经常提到的一个词。

宗尝到了特区快速发展的甜头。放弃家乡稳定的工作后,他从一个普通的服务员做起,凭借自己在餐饮行业的热爱和努力,晋升为酒吧部长、酒吧主管、楼层主管、楼层经理。“羽翼”丰满后,他约了厨师,找了主管,创办了“满庭香”餐厅,成功打造了珠海代表性连锁餐饮企业之一。

赤手空拳从家乡来到珠海的项大为,也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都市气质。2014年,他和妻子双双辞职下海。和他们的前辈一样,他们在市场上找到了空白地带,一举搅动了珠海的商业市场,创立了第一家从线上到线下的100%动物奶油蛋糕店。很快,他们在珠海拥有了15家门店、一家专业烘焙厂、一个产品研发基地和一个独立的培训中心。

“珠海的氛围积极向上,非常适合像我这样有想法的基层青年。来到这个城市反击,只要你努力

吸引力不断攀升


40年来,不得不关注的一个趋势是,珠海的城市吸引力在不断攀升。


周雪芳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于珠海渔耕之家,仍然记得小时候从三灶去拱北,还需要绕道中山,路上花费一两天的时间。但至上世纪90年代初,连接珠海东西部的珠海大桥通车后,她敏锐地察觉到,交通问题得到解决,城市发展速度更快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特区。


“全国各地的人口涌入,不少拖家带口,他们要安心投入工作,子女需要良好的教育。”1991年,周雪芳在拱北联安村一所小小托儿所的基础上,开设了一家民办幼儿园。最初有100多名孩子入学,家长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来珠海办工厂,有的来做贸易。


“那时珠海经济特区从全国各地招人特别好招,我的幼儿园老师都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刚从专业院校毕业,有的辞去公办幼儿园工作而来。”周雪芳回忆。


40年里,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1992年的“百万科技重奖”,如同一声春雷响,轰动全国。求伯君、雷军、史玉柱、董明珠等如雷贯耳的创业英豪都在此时期前来珠海寻梦。一大批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集团也闻风而动,南下珠海。


亿智电子创始人兼CEO陈峰,当年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时代机遇而从事了所热爱的事业,如今仍然十分感慨。毕业后,他本已打算签约进入深圳公安局工作,偶然得知珠海有大名鼎鼎的芯片设计公司——珠海亚力电子有限公司,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鼓起勇气来到珠海,直接向亚力的前台争取岗位,并顺利入职,从此踏入芯片行业。在陈峰看来,环境优美的珠海,特别适合像半导体设计这样需要坐长时间“冷板凳”才能有所产出的产业。


40年间,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珠海用高起点高标准高规划,为特区长远发展厚植生态优势。蓝天碧海、绿色宜居是珠海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也成为人们扎根定居的重要理由。


与许多位奋斗者相似,郑北森也曾对这座海滨小城一见钟情。1998年,他刚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来到珠海面试园林雕塑工作。沿着情侣路走了一圈,最后在九洲港海边的一块大石上躺了下来,他心想:“这座城市不仅漂亮,还非常干净,而且非常安静。要是能在这里安安静静搞搞创作,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就这样,他毅然选择了珠海。


事实上,正是在1998年,珠海捧回了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奖杯。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奖项,表明珠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环境优先”理念受到国际认可。联合国的颁奖词写道:珠海在多年的发展中经受住了人口迅速增长的考验,从一个贫穷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都得到全面提高的城市,成绩斐然。


3 从外来者到“创业二代”的转变


40年斗转星移,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迁,珠海的创业人群渐渐出现了代际更替,新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40位奋斗者中不乏“创业二代”的身影。他们多是随父辈来到了珠海,继续为经济特区建设添砖加瓦,从城市外来者变成了“创业二代”。


珠海古春堂凉茶董事长周永青,正是站在父辈肩上创新绩的“创业二代”。1989年,周永青父亲在香洲区“城郊里”(现名狮山路)开了一家凉茶铺,以此养活从粤北山区移居而来的一大家子人。周永青经历退伍转业、国企改革下岗后,回到了凉茶铺工作。


作为“创业二代”,周永青拥有与父辈不一样的眼光和魄力。为把事业做大做强,他曾果断关掉两家餐厅以专注凉茶生意,并重金聘请专业策划公司设计统一形象和标识,聘请专业化管理运营团队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及产品标准。随着门店数量日渐增多,为了统一标准和保障品质,他又投资数百万元引进全自动凉茶加工设备,组建中央厨房给每个门店配送产品,带来了凉茶生产工艺的突破性变革。父亲那间小小凉茶铺已被周永青打造成为首个入选“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的珠海品牌,线下门店多达150家。


成长于珠海,创业于珠海,“创业二代”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无论是子承父业,还是另辟蹊径,他们都在不断地创造创新,凭借努力,创下了属于自己的江山。


就在周永青父亲开凉茶铺的第一年,年仅7岁的周晓蕾也随父母从安徽淮南移居珠海。白手起家的过程中,周晓蕾一家人曾租住过体育场仓库,搬过十几次家。后来,从维修物业开始,到金属产品制造小工厂,她父母的生意越做越大,在珠海已建立了4个工厂。


英国留学归来,周晓蕾并未“女承父业”,而是选择了投身于新兴的业态——文化创意园区的运营。从珠海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V12开始,到左右创意园、乐士文化区,她已经参与了3座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筹划建设,帮助了众多文创领域的有志青年追求梦想,也实现了自己的梦。


这么多年来,周晓蕾对珠海经济特区发展感受最深的是关于人的变化。“我刚来的时候,珠海几乎全是本地人,现在珠海的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只要心有梦想,这里就是舞台。”


对话


一方集团营销发展中心副总经理甄勇


“书写并赞美那些为珠海付出的人”


问:作为活动赞助商,请介绍一下一方集团和一方云顶项目?


甄:一方集团是综合类的投资集团,房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开发是其中重要业务。一方云顶是一方集团在珠海的首个项目,地处新香洲的梅华西路与敬业路交界处,也是新香洲的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新香洲片区是居住功能较明显的区域,我们认为,该片区在生活配套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为。


我们计划把一方云顶打造为全新的复合类小型综合体,涵盖写字楼、酒店、商业广场等业态,满足人们办公、差旅、生活的不同需求。另外,主体塔楼设计为高150米的地标性建筑,也希望打造出新香洲乃至珠海的一张名片,为城市增光添彩。


问:举办“特区40年·追梦40人”主题宣传活动的初心是什么?


甄:今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一方云顶产品面世的可贵时机。作为城市建设者,一方集团渴望为珠海经济特区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作为这座城市的后来者,我们也渴望汲取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


谈及珠海发展史,绕不过的话题是人。正是一批爱珠海、对珠海有梦想、有热情的人挥洒了汗水,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所以我们选择与南方日报合作,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去书写和赞美这些为城市付出过的人。一方集团希望和他们一样,能够为珠海作出一份贡献。“特区40年·追梦40人”是给珠海送上的一份礼物。


诚然,这是一场公益性质浓郁的社会活动。我们认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实现了我们的预期,许多人通过“特区40年·追梦40人”了解了一方云顶。一方云顶将继续努力,发挥好城市综合体的社会功能,让珠海人的生活更加精彩和美好。


■声音


“珠海的城市环境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地建设和培育品牌。”


——元朗食品 伍素萍


“期待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嘉宝华 苏攒淘


“我扎根珠海四十多年,香洲土生土长。希望珠海像明珠一样发光发亮。”


——明力电气 朱伟强


“珠海是南中国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城市。”


——艺蓁建筑 张益


“环境优美,氛围轻松,空气特别好。人待着感觉舒服。”


——业涵传媒 叶建军


“几十年来,我们看到了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红红火火。”


——澳门RYB国际·三原色设计 符军


“似乎来到这里扎下根的人,都会对珠海产生一种特别的热爱。”


——乐士文化区 周晓蕾


“我对珠海第一印象非常好,算是一见钟情。”


——非常婚礼 刘敏


“珠海是一个非常适合草根创业的城市。”


——初选烘焙 项大为


“珠海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生活特点。”


——麦芒广告 姜鸣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珠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中光信集团 符锦


“刚来珠海,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珠海市美术家协会 郑北森


“生活在这么有活力、这么漂亮的城市里,人的灵感无穷。”


——古春堂 周永青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建设,相信珠海的现代服务业会越来越好。”


——拱北口岸中旅 吕营


“特别热爱这个城市,很有归属感。”


——果然有花 翁丽媛


“珠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心灵的栖息地。”


——开域集团 杜宜霖


“我所看到珠海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并不过分。”


——欧亚技工 黄海


“一来就爱上了珠海的蓝天白云,觉得这是个特别浪漫而且宜居的城市。”


——优化物联 聂敏


“珠海的发展变化特别大,包括城市的文化内涵方面。”


——珠澳樊登读书会 罗泓


“最大的梦想是组建珠海的帆船赛队。”


——九洲航海 高桂彬


“生活幸福指数高的珠海,是我今生正确的选择。”


——兰纹服饰 刘晓娟


“珠海是工作生活能够平衡的城市,工作觉得有活力,生活也挺舒服。”


——左岸控股 李炳亮


“在珠海的时间,比在生我养我的家乡待得还长。”


——广鸿纸业 袁多闻


“我经常骑摩托艇穿越港珠澳大桥,往返于东澳岛桂山岛万山岛之间,感觉非常惬意。”


——满庭湘 宗伟杰


“希望珠海能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体里做大做强、做排头兵。”


——中润集团 康明亮


“希望能把澳门和香港一些好的文创产品引进来,把珠海的文化名牌打造得更丰满。”


——凯旋路标 颜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我们更需要多元化的民办教育,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兴华教育 周雪芳


“经济特区的成就,得益于这座城市的人多年的付出和努力。”


——弘泰建材 范家权


“希望珠海借助大湾区的机遇,实现经济高速发展。”


——佳霖食品 黄树杰


“环境比较优美,整个城市的氛围也不浮躁,适合沉下心来做一番事业。”


——亿智电子 陈峰


“一定需要加大力度发展珠海的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品格。”


——珠海市音乐家协会 李需民


“珠海是我灵魂的故乡。”


——伍洲戏剧 伍洲


“希望珠海的海面上千帆点点,成为中国的游艇之乡。”


——绅威游艇 廖凯


“希望为珠海的二次创业和腾飞,贡献我们的力量。”


——满格网络 肖志晖


“通过我们企业的发展,更好地助推珠海的城市发展,这是使命,也是光荣的责任。”


——双喜电器、中泽睿创 姜圣泽


“珠海一年比一年好。相信会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视觉中国签约插画师 方蕙


“吾心安处即故乡。进退超然的城市特质,是珠海不可言喻的魅力。”


——北山停云书房 云朵


“人生最神奇的是相遇。我愿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为珠海画出更为美丽的画卷。”


——商鼎实业 杨潇祎


“珠海的‘二次创业’让房产经纪行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Q房网 王文旭


“人与人之间讲缘分,人与一个物件、一个事情、一座城市也讲缘分。”


——华旗国视 黎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