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小李的创业故事

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

几代人以来,他们过着面朝黄土,面朝天空的生活

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几家企业

有成功也有失败

现在

他不到30岁

已经成立了七家公司

他是我们鹰大学的校友

荔波

今年是李波从宁波大红鹰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的第三年,现在年收入几千万元。三年前的李博,不仅一无所有,还背负着大学创业失败的债务。

“一夜暴富没有神话。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敢想。”

李博的话透露了他对人生几起几落的感受。

李博出生在甘肃兰州的一个小村庄。他家祖祖辈辈面朝黄土,面朝天空生活。“小时候,我的家庭并不好。我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我家的收入靠种地。”。他回忆说,农忙季节,放学后他去地里帮父母干农活。

全家人都要靠天气吃饭。收成不好的时候,家里总是阴云密布。看着为了三个孩子读书,整天为了生计拼命攒钱养家糊口的父母,肖立波心里暗暗制定了一个简单的人生目标:“挣大钱,养家糊口,防止他们受苦!”

第一桶金让他一个月赚几万

当时网购开始如火如荼地席卷大江南北,李博觉得网购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在他的小县城,相对而言,交通不便,新闻闭塞,很少有人敢尝试这种“新奇”的购物方式,网上商品的低价让李博嗅到了商机。他把多年积累的“创业资金”全部拿出来放到网上,以平均不到20件的成本价批发了一些女装。他很快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女装店。起初,网上商店的顾客较少。李波利用夜市摆摊,每件平均售价80-100元。线上和线下业务蓬勃发展。

搜寻第一桶金的李博并没有就此止步。凭借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商业头脑,他发现了采购的商机。很多人有疑问,因为网购需要银行卡绑定账户才能支付。“我为什么不依靠自己的能力帮助同学买他们喜欢的东西?”就这样,李博开始采购,从衣服到考试复习资料和电子产品.他从网上搜货,稍微赚了一些采购费用。消息传开了,消息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找他买货。李波很快就月入一万元。当时当地公务员的月薪只有3000元左右,大城市的白领也就7000元左右。到高中毕业时,李博已经存了20多万元。

第一次失败的经历让他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怀着梦想,李博在填报大学志愿时特别关注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经济发达,商业援助历史悠久,创业氛围浓厚。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李博最终选择了宁波大红鹰学院。李博心里已经有了打算。大学第一年,他必须静下心来学习。他还需要时间去了解宁波。

大二时,他从杭州湾校区回到了学校本部,更强的创新创业氛围让李博重新活了过来。

在此期间,李博也加入了学校的军训教学团队,成为了队长。“教学团队的经历给了我非常特殊的人生体验。在团队中锻炼了个人能力,学会了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人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而李博也在这一刻慢慢学会了如何管理人和事。

le="font-size:15px;">“创业就是要创新,要改变传统的、雷同的经营方式,”他深切感受到。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帮人代购渐渐失去了优势,李博就在校园里寻找商机,短短一年时间,他做过旅游代理、驾校招生代理,这些基本上是“无本生意”,只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收入也不错。


一帆风顺的创业经历让李博信心满满,大三时他把先前创业得来的二三十万一股脑投入创业——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学校附近合开了一家200多平方的火锅店。一开始,火锅店在几个小年轻的精心经营下小有起色,但由于房东不再续租,火锅店不得不停止营业,李博亏了十几万惨淡收场。这是李博第一次尝试到生意失败的感觉。而这一次失败,他不仅赔光了先前所有的积蓄,还背负了沉重的外债。


不甘失败他再次创业


很快,李博面临着毕业找工作。马云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他觉得一个企业能做大做强,企业文化很重要,他想去阿里巴巴体验和学习一下,于是在学校招聘会上,李博向阿里巴巴投出了自己的简历。李博丰富的经历很快让他从七十几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在阿里巴巴的实习期间,李博每一天都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偶像的企业文化。“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的‘狼性文化’,简言之,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力量,一个企业想要做大,不能单枪匹马,必须学会团队协作。”33天后李博辞掉了令人艳羡的工作,再一次踏上了创业之路。


离开阿里巴巴后,李博拿着手里的1800元工资,在20平方的办公室里创办了第一家自己的公司——一里淘公司,自己又当老板又当员工,和十几个员工一起建立了这一家外卖平台。正当公司慢慢发展时,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等大型外卖平台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李博的里淘公司又一次被冲散在商海中。


他背负着20多万的债务关闭了公司,两次失败的经商经历,让李博穷困潦倒、负债累累。后来的一年多,李博给人做技术开发,做过网页,也运营过微信公众号,但他始终憋了一口气,不甘心自己就这样成了一个失败者。他决心再创业。没有启动资金,他东拼西凑,四处举债,好不容易才向亲戚借了五万元,当时他自己也没想到,就是这五万块,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个赌约让他成为商业新星


他敏感地看到产业园的商机,产业园是政府支持的项目,可以通过租用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装修改造再招商入驻从中赚取租金差价。但是产业园需要获得政府支持并且投入非常高,对于他一个没钱、没地位、没背景且毕业没多久的外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启动产业园项目前期至少要投入200万,而李博手上只有借来的5万元。


李博在周围一片不看好声中,埋头做了厚厚一本策划书,投到了宁波市江东区招商局。1次、2次、3次……50次,每一次投计划书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三个多月,李博一直锲而不舍地在招商局与街道办事处之间奔走,终于五十多次的坚持与真诚,感动了招商局的领导。他们决定给他一次机会,与他签订对赌协议。


摆在李博面前的是人生的一次博弈:2万多平方的闲置厂房,他要在一个月内完成装修和对外招商引资,如果盈利能达到200万,那么产业园的项目就交给他,若完不成任务,他的5万元就充当一个月的租金。这意味着,如果失败,李博将一无所有。


面对这样一个断水断电、闲置四年的厂房,李博第一次感到了压力,水电、装修都不是他擅长的领域,请不起设计师,他就自己在网上跟着视频学习。“其实我当时也没太大的信心,只想搏一把,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值得的。赢了,就成功;输了,不过是再多负一点债。”他将闲置资源翻新利用,通过办公室人员网上招商、业务员外出招商、与宁波房产中介合作的方式进行招商,最终以92%的出租率创造了宁波招商速度最快、入住率最高的案例,并且成功赚了350万,比当初协议中的金额整整多出了150万。


李博赢了。电视台、报社争相采访,一夜之间,他成了一个奇迹。


随后在一年的时间里,他连续创办了三个产业园,总共8万多平方。目前正准备创办第四个、第五个产业园。现在的他年收入上千万,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事业火红的李博最怀念的还是他的家乡,他想念父母,也想回去实现他儿时的诺言。“虽然老家的经济没有这里发达,机会没有宁波多,但我相信商机是靠人发现的,我会把自己事业的重心一点点向北转移。黄土地不是我的归宿,但是我定能让黄土地开出绚烂的花。”李博自信的言语中透露着浓浓的桑梓之情,他要把在宁波的实践、积累的经验,带回家乡。


创业没有捷径


更没有坦途


只有脚踏实地的付出与努力


正如歌词里所唱的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在下方写留言,与小编分享你的即刻心情,


请给官微菌一个zan哟~


热门微刊


宁波大红鹰学院


文案 / 俞乐宁、吴庆玲


排版 / 姜佳华


出品 / 全媒体中心


欢迎提供:校园原创文字/图片/视频


投稿邮箱:420151309@qq.com


原创首发稿件录用后即有稿费奉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