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华东师范大学插班生 华东师范创业比赛

安徽省全椒县六镇张村金蝉芦笋养殖基地鸟瞰图(6月21日摄)沈国社/本刊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血液。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无尽的创新源泉,活水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东西南北的大格局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剑指蓝天碧水的渐进转变

正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经理亚贞

作为“局外人”,刚到的时候,我们试图从新闻的角度“发现”安徽。因为,虽然我们曾经在与安徽相邻的两个省份工作,但和很多人一样,几年前我们似乎没有“看到”安徽。

原因很简单。此前,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的盛名之下,安徽稍显平淡。安徽在中部省份这个“阶层”中也不温不火。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33,354人发生了变化。作为“新安徽人”,不需要“下功夫”、“挖三尺”,就能“发现”各种颜色的安徽。

原因还是很简单的。今天安徽带来了自己的“流量”。从过去的低曝光到现在的频繁抢眼时刻,从悄然冒出来到势不可挡,——安徽“火了”。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安徽从审计员变成了代课学生,再变成了正式学生。新的战略地位和政策红利使安徽显而易见;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方面,2021年上半年安徽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前十;合肥跻身城市GDP“万亿俱乐部”,筛选出“最大黑马城市”“最牛政府风险投资机构”;“芯屏汽一体化”“集合终身智慧”,新兴产业的集聚让安徽显而易见;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下,安徽诞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学仪器“人造太阳”实现了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的新世界纪录,“九章”的问世使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了计算能力的全球领先,成功研制出世界上超导量子比特数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创新的源头让安徽显而易见。

今天的安徽,随处可见,值得去发现。

(一)

安徽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红色又热又暖。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源源不断的精神血液。

红色基因在这里无处不在,见证着党的百年历史。在合肥,燕桥路通向繁华大道。大别山上,红旗28年不倒,刘邓大军跃出千里。在皖南,新四军浴血奋战。在皖北平原,淮海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长江上,百万英雄如猛虎吞万里.

这里英雄遍地,精神代代相传。大别山精神照亮天空,新四军精神响彻云霄,渡江精神被吞噬。

ata-gid="347253" qid="6579675563944842509" mention-index="0">小岗精神石破天惊,王家坝精神感动神州……


这种传承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延乔兄弟视死如归,一批“抱薪者”为追求光明,燃烧自己,生命定格在最美年纪。袁国平烈士在皖南事变中,把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两弹元勋”邓稼先甘当无名英雄,舍弃名利。沈浩扎根小岗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传承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了解放全中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千万百姓踊跃支前,以木船突破敌军军舰江防天险。2020年,长江两岸再现百姓用自家船只摆渡解放军渡江抗洪,仿佛71年前的场景再次重演。


这种传承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10万多英雄儿女参加革命,绝大多数为国捐躯。王家坝闸16次开闸泄洪,沿淮儿女舍小家顾大家,暴雨洪峰中一次次作出牺牲,力保淮河大堤和中下游城市安全。


这种传承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白色恐怖下,首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潜山县委书记芮兰生被捕后,为严守党的秘密,面对高官厚禄诱惑、酷刑折磨,坚贞不屈,英勇牺牲。土地革命时期,仅潜山县9年间就有12任县委书记慷慨赴死,英勇就义。


延乔路、大别山、小岗村、王家坝,这就是安徽。


(二)


安徽,是一片蓝色的海洋。


蓝色,是创造,是未来。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创新永不停歇的源头活水。


从一群大学生创业团队创建科大讯飞,到“东超兄弟”依托“空中成像”技术带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对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睡在上下铺的兄弟,把创业创新搬出了校园。


从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到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新世界纪录,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从外省小伙黄汪靠“创新贷”打造出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可穿戴领域领军企业华米科技,到省级扶持200多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本地创业,各种要素供给让创新不再成为空想。


安徽创新馆作为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大型场馆,已成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科技大市场。2021年首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召开,60个项目“云签约”金额达282亿元。中国声谷作为全国第一个部省共建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入驻企业逾千户、营收逾千亿元。


动态存储芯片、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产业组成的“芯屏汽合”,互为依托,互为链条,逐渐取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式的煤炭、钢铁、铜业等传统产业,成为江淮大地产业新地标。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成为“发展增量”。


量子大街、中国声谷、“人造太阳”、“芯屏汽合”,这就是安徽。


安徽创新馆(2020年8月18日摄) 周牧摄/本刊


(三)


安徽,是一座金色的桥梁。


金色,是财富,是收获。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承接东西南北的宽广格局。


从地理上看,安徽地处中国十字坐标交汇处,居中靠东、承南接北,既是中部省份,又兼长三角新生,通过万里长江连通西部,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覆盖的省份。


战略优势的叠加,使得安徽发展左右逢源。安徽高铁运营总里程居全国第一,“米”字型高铁总体布局让省会合肥搭上发展快车,500公里半径范围内集聚中国40%的人口和50%的消费市场,而这里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充足的光照、土壤和墒情的不断改良,再加上优质的种子,迎来的必然是丰收,安徽也因此不断站上发展新风口。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联合开展,现代物流体系日益健全,百余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安徽服务长三角,打造引领国内大循环核心引擎、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让“一体化”与“高质量”含金量越来越足,为长三角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同探路。


开放之门越来越大。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中欧班列远行欧洲,安徽江淮汽车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资合作协议,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花开江淮。


战略优势叠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这就是安徽。


(四)


安徽,是一道翠绿的屏障。


绿色,是清新,是希望。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剑指蓝天碧水的奋进转型。


长淮之间,山峦起伏,河湖纵横,生态资源良好。天生丽质的安徽,是长三角西侧的绿色屏障。


行遍江淮山水纵横处,四大生态廊道渐清晰:长江生态廊道突出修复,淮河生态廊道突出治理,江淮运河生态廊道突出改善,新安江生态廊道突出增秀。今年上半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安徽省把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十年禁渔”全面推进,数万渔民上岸。长江水清起来了,岸绿起来了,产业优起来了,野生江豚群又出现了。


绿色崛起,改革开路。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三轮试点2020年圆满收官,为全国提供典范,试点工作正完善升级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林长制写入新修订的森林法,正式推广向全国。


重大工程不忘生态,引江济淮为鸟类让路,增设“鱼道”确保不同水系之间鱼类洄游畅通。高速发展不忘减碳,全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再生资源回收成产业新军,南北循环经济产业齐头并进。垃圾分类进村入户,变身肥料燃料……


安徽水系发达,与水为邻的安徽人也在与水共处、共生和斗争中不断进步。沿淮两岸,一批批生活在像孤岛一样的庄台上的百姓从“水口袋”迁出,搬进新居,还行蓄洪区该有的生态功能,给水出路、人有生路,在尊重自然、让道于水中实现人水和谐。


策高必当行远。从国土空间绿色转型,到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再到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安徽正朝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生态廊道、渔民上岸、生态补偿、林长制,这就是安徽。


安,平稳,定也。


徽,美好,善也。


在这里,我们看见的不只有黄山、西递宏村、文房四宝、六安瓜片,更看见了“十四五”开局的蹄疾步稳、美好安徽的渐行渐近。


在这里,我们听到的不只有徽方言黄梅戏、八百里皖江的潮起潮落,更听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心跳。


今天,因为看见而相信!


未来,因为相信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