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斌(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传统优势产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对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河南传统产业正处于关键的历史阶段。有必要扩大总量,做出一个优秀的结构。唯一出路是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创新主体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创新人才支撑,提升创新平台载体效能,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激发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围绕提升传统产业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等核心任务,着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充分激发传统产业创新主体活力。一是加快培育传统产业创新型企业集群。壮大传统产业创新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委托开发、购买知识产权等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加大对传统产业中小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创新化”道路,推动涌现出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中小科技企业。实施强化知识产权企业行动,加强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二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完善实施企业R&D财政补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R&D投资税收优惠、技术转移税收优惠、创新产品政府采购优惠等普惠政策,深化落实科技创新券制度,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投入成本。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围绕产业“四基”开展技术攻关。鼓励传统产业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研究中心,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专项,努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推动产业链在创新链中融合。打破创新与产业脱节,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当前要坚持市场导向和精准对接,协调产业链和创新链部署,畅通价值链跳跃关键环节,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围绕传统产业实施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开展重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布局资金链,实施河南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技术创新重大工程,实现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关键突破,形成一批重大创新产品
强化创新平台的载体支撑。创新平台是承载各类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活力的关键载体。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要加强要素集聚、资源共享和载体联动,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强化新R&D机构在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鼓励政策,引进高校、人才队伍、央企与传统产业结合形成新R&D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是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中的“试点”阶段,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试点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构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一网多平台”,整合科技、信息、培训等资源,实现政策、项目、产品等信息集中发布,为传统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加强创新人才保障。创新人才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要抓好创新人才建设,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集中力量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着力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通过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支持,加快集聚、培育和使用一批“高技能、缺技能”人才。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科技、农医紧缺人才、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开展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加大青年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力度,有效解决青年人才的实际困难,统筹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和青年人才普惠支持措施,推动形成“人才团队项目基金”培养模式。二是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促进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之间合理双向流动。
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一是着力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加强创新政策协调,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强各部门协作,统筹创新政策的制定、实施、实施和评价,解决各类产业创新政策衔接和协同性不强的问题,着力提升各类创新。
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兑现率。二是着力改善创新金融环境。产业引导资金进行整合,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重点产业链设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采取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对符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重点企业和重点技术转化给予支持。三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科技创新,要多一分理解和宽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来源: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