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为了让生病的父亲喝奶,胡买回了一头牛,并意外发现了致富的门路。现在有80头牛通过自我繁殖。李宏伟
十几年前,为了让生病的父亲喝奶,胡买回了一头牛,并意外发现了致富的门路。现在有80头牛通过自我繁殖。李宏伟
众信。中新网长治1月27日电:十多年前,男子为生病的父亲买牛,为1至80个山村增添了产业。
作者李
27日,50岁的胡和其他几名村民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姚家岭村半山腰的一个奶牛场喂牛。十几年前,为了让生病的父亲喝奶,胡买了一头牛,偶然发现了一条致富路。现在有80头牛,为这个小山村增加了一个新的产业,增加收入,致富。
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20多岁的时候开始养蜜蜂、养鸡、养猪,积累了养殖经验。2005年,因为父亲生病,需要喝奶,胡每天奔波十几里,到周边的村子里打奶。因为奶源短缺,他有时会空手而归。那年年底,他花了6000元买回一头牛。
目前,胡已经建成了一个能养200头奶牛的现代化奶牛场。养殖规模从最初的一头牛发展到今天的80头牛,每天产奶800多斤。李宏伟
有了奶牛,的爸爸每天早晚都能喝到鲜奶。同时听说胡家有一头牛,同村的村民开始在家里挤奶。胡发现,鲜奶有很好的市场和稳定的价格。
想起自己的养殖经历,胡决定在村里的老院里发展奶牛养殖产业。“我想找一个育种专家来研究和总结育种过程中的经验。所有的牛都是自给自足的。”胡告诉记者,2018年,他拥有48头牛,开始让同村的村民来打工挣钱。
“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感觉不能再停留在庭院养殖的层面。”胡说,2018年,学电气自动化的儿子胡亚东回国创业。在河南等地学习后,父子俩决定在姚家岭村新建一座现代化奶牛场。
有七八个村民忙完农活后在奶牛场干活。李宏伟
目前,胡已经建成了一个能养200头奶牛的现代化奶牛场。养殖规模从最初的一头牛发展到今天的80头牛,每天产奶800多公斤,供不应求。“我安心负责种地,儿子负责管理。”胡告诉记者,随着规模的扩大,奶牛场所需的人力也在增加。
姚家岭村53岁的农妇范西英,早年丈夫生病后,她养育了一对儿女。2018年,她去了一家奶牛场工作。现在是第四年,月收入2600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像范希英一样,农忙后在奶牛场工作的村民有七八个。
奶牛养殖需要大量的玉米秸秆,每头奶牛平均每年消耗10亩秸秆。胡的奶牛场每年可以消耗800多英亩的秸秆。他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村民采集玉米,免费为村民耕种土地,换取所有田地的秸秆。
此外,奶牛场的牛粪也是生产沼气的原料。胡与村内腐败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达成有偿使用协议,产生的沼气由周边村民使用。沼液成了大家种地的农家肥,沼渣成了给奶牛下床的原料。这样,有污染风险的奶牛场成为姚家岭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经营一个奶牛场,村民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当我有机会赚钱的时候,我会带着大家去赚。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奶牛场,逐步增加奶牛数量,力争达到300头的规模,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胡对说。(结束)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