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麦“上班”记》第一集说蒸饺才上班两天。不幸的是,他发烧了。
蒸饺的健康一直都不错,他长这么大了,发烧的次数都可以数,而且大部分都是自愈的,所以我不担心。
我整晚都很热,但是没有达到38.5度。一大早,蒸饺就醒了。他一听说不用去幼儿园,马上就在床上打了个滚,然后和我们聊了几里路,让他精神很好。我怀疑地看了看温度计上的数字37.5,问刘先生:“我们的温度计坏了吗?”
你不可能过上好日子。一旦你经历了美好的生活,再回到苦涩的生活是极其困难的。蒸饺虽然只上了两天班,但我尝到了甜头,不想从早到晚盯着魔鬼。这是我妈妈应该说的吗?
虽然身体不舒服,但不影响作家“写文章”的热情
一整天都在发高烧,周四黎明时开始冒汗。
虽然退烧了,但是直接送到幼儿园是不人道的。于是,帮她继续请假,让她再休息一天。
周五,已经休假两天的蒸饺又多了一天空闲,摘橘子,骑马。我们原本的计划是爬山徒步,没想到徒步的路被封了,连著名的产橘地黄沙坞都过不去。于是,我随便找了个地方,一个熟悉我的当地大叔去他家的橘子园摘了。天啊,8分钱一斤!皮薄汁甜,挑了一麻袋(回来后还是后悔挑的少)。我们走的时候,阿姨还给了我们一篮子自己种的蔬菜。
不要放开篮子
/large/pgc-image/383dbe7653a74742bc5d38a53a4d9ee6" />
橘子采摘完,时间尚早,烧麦一直梦想自己有匹马,正好附近有马会,可以体验。虽然没能登山徒步有点遗憾,但对烧麦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次出行。



于是,入托第一周,上学两天,请假三天。
周末,二姨瑶瑶来玩。通过自己去托班,烧麦对“周末”的概念彻底清楚了——周末就是不用上学,周末就是二姨瑶瑶会来玩,总之,周末就是放松和开心。
经过五天的修整,原本就不想“上班”的烧麦再次回到托班,会乐意吗?我要怎么样帮助她渡过这个困难的时期呢?这是我在那几天时间里,思考最多的问题。
调整自己的网课时间
平时日的上午8点开始我都有网课,烧麦的送园时间是8:20。原本我和刘先生的计划是,我上课,刘先生去送娃。但是,经过上一周的观察,我知道,这行不通——去了托班的烧麦变得异常粘我。
于是,我跟学生商量,把课提前至7点开始。这就意味着我6点就得起床,洗漱、做早餐、上课、喊醒烧麦、陪她做早起程序、送她上学。
“你这样太累了,而且你去送,她更不愿意分开怎么办?”这是刘先生的疑虑。在他看来,送孩子上学不必劳烦两个大人,他胳膊一夹,直接就给拎到幼儿园去了。
确实,亲自去送让我的早晨变得异常繁忙,可即便如此,我也不想“逃避”。关于分离焦虑,我以前写过,烧麦是很少会有分离焦虑的孩子。除了晚上她需要我在身边陪她一起睡觉,白天里整天不见也没有关系。但是去上托班毕竟是小朋友第一次一个人独自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巨大挑战,她需要足够的情感支持,我怎么能缺席?
秋末的早晨是凉爽清透的,温柔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投下斑斑驳驳的影子。烧麦拉着我飞快地跑,不时回头看看捣蛋鬼爸爸有没有追上来,跑累了,也会耍赖皮,让我抱一分钟。爸爸追上来,引来一阵大叫大笑。然后“停战”,小手牵起两只大手,小托班就到了。

骑在爸爸肩膀上,瞬间就开心起来
每当快到门口,老师出来迎接,烧麦还是会有些不情愿,我们没有停下来讲“大道理”,只是开心地挥挥手,道声“再见”,然后离开。我相信,愉快的送园过程不会让分开更难过,而如果最依赖的妈妈缺席,才会让她惊慌。

专属于烧麦的“日程表”
烧麦对“日程表”并不陌生,两岁生日那天,我就给她做过一个“我的一天”,并且打印出来。虽然是很简单的日程表,但是有了具象化的图片,烧麦的执行力确实提高了许多。

搬家以后,那张日程表不知道被我收在了什么地方,我也忘了日程表的存在,反倒是烧麦,提醒我找出来,我只好重新打印了一份。
因为抵触上托班,所以烧麦起床气严重,也就是说,起床到出门这段时间是最艰难的。于是,我又特意做了一份“Morning Tasks”,用了她自己刷牙、洗脸、穿衣、吃早餐的照片,打印出来,和她一起郑重其事地贴在了醒目的地方。

这个方法好用吗?
事实证明,是好用的。虽然早上起床该做什么事情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没有这张表,烧麦也知道。但是对三岁孩子来说,在执行过程中,总会被其他事物或者自己的情绪所转移,这跟小朋友的大脑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婴幼儿总会被新事物吸引,而持续注意能力较弱。让孩子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应该专注的地方,既依赖于大脑执行功能的发展,也离不开大人有效的帮助。那么大人的提醒“快点,该刷牙了,别磨磨蹭蹭的”是有效的帮助吗?显然不是。比起“碎碎念”,具象的图案更适合小朋友的发展水平和认知心理。

烧麦的起床气还是有一点的,但是晨起的效率却提高了许多。
穿好衣服,我会故意问:“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啊,是吃早餐了!”
“不是,是刷牙!”
“是吗?我怎么记得是吃早餐呢?我们一起去确认一下?”
“你看,这不是‘刷牙’嘛!你弄错了。”烧麦指着图片说。然后,乖乖走到卫生间刷牙去。
入园绘本
其实,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给烧麦买过新的绘本了。本想趁着双十一活动给她添一批,没想到被她非常坚定地拒绝了——“我已经有很多书了,暂时不需要新的。”经过观察,之前买的那些书她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好吧,我就当省钱了。(所以,对那些娃两岁多却号称共读过上千册绘本的育儿博主,我只能说“佩服佩服”)
这次烧麦入园,我很收敛地买了两本——《幼儿园的一天》《妈妈去上班》。

虽然《妈妈去上班》可供推敲的细节更多,也更温馨,但是烧麦却更喜欢幽默有趣的《幼儿园的一天》,看到小动物们也得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发生了那么多好笑的事情,她觉得好玩极了。也不自觉地把动物幼儿园和自己的托班作比较。

烧麦对自己属鸡感到无比自豪,常常模仿大公鸡叫,所以我们参照这两本书,一起编了《小鸡麦麦上幼儿园》的故事。不仅锻炼了语言能力,还帮助她理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天,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掌控感。

“神秘任务”
怎么样让烧麦对“上班”这件事多一些期待?
给奖励贴纸或者糖果也许有效,但能真正激发小朋友的内在兴趣吗?有没有别的方式呢?
我有了一个主意——我选了一些照片,里面既有她幼儿园的东西(比如小床、英文老师、植物),也有她在别处玩的照片(比如海洋球、乐高),打印在一张A4纸上。然后和她一起讨论——哪些东西幼儿园有?最后,让她夹在文件夹里,放进书包,带去学校观察。

“记住,这是一项神秘的任务,不能告诉别人哦。”
“嘘~这是秘密。”
下午放学,烧麦掏出文件夹,拿出笔,在每张图片旁的括号里勾勾画画,我一看,嘿,还真的全都答对了!

这样的任务让烧麦充满了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培养她的观察力。(其实,我才是那个最需要培养观察力的人。)
自己做“上班”准备
上托班需要带“健康卡”“家园沟通本”“一套干净的替换衣服”“一双备用鞋子”……不用说,这个也可以做成表格打印出来,两岁左右的小朋友就可以自己对照着整理了。

除此以外,还有临睡前自己选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烧麦一直都很有主见,不到两岁就对服装搭配和买衣服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如果没有事先沟通好,那早上穿衣时就会常常跟我产生分歧,这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让人生气。
以前没有上学压力,我并没有在意这件事。现在每晚临睡前,我都会搭配好两三套衣服让她挑选。当然偶尔也会有她都不满意,一定要穿什么什么裙的情况,好在她不是不讲道理的小朋友,只要提前耐心沟通,她都会愿意配合。


虽然自己整理书包、挑选衣服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她非常需要这种自主感。尤其是三岁生日过完,她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做所有的事情,自己洗澡、自己洗内裤、能学空手道和芭蕾舞、能帮妈妈淘米洗菜扫地拖地……每天都骄傲极了。

我很欣赏她的“自我成长”,也非常乐意给予她更多的“能力体验”。
心理建设
所谓“心理建设”,俗称“洗脑”。但是,不讲方法的洗脑反而适得其反,引起人的抵触心理。比如,烧麦正满脸不高兴地说“我不想上学,我的小托班真无聊”,你在一旁说“怎么会无聊呢?有那么多好玩的,还有老师和小朋友……”她会听吗?
我喜欢用开玩笑和游戏的方法潜移默化地给烧麦做“心理建设”,正好,刘先生也是个戏精,该配合演出的时候毫不含糊。
举个成功的例子,体检抽血,几乎是所有小小朋友都害怕的事情(一岁以内的小宝宝无知者无畏)。烧麦不是胆大的孩子,但是抽血却不会哭。原因就在于我给她非常充分的心理建设。
在体检前一个星期,我就会告诉她即将有这项安排以及为什么需要体检和体检的流程。说到抽血环节,烧麦肯定会说不喜欢,我就会说说自己小时候怕打针的糗事,让她知道“害怕”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然后呢,告诉她,抽血会有一点点疼,可是,时间却很短,有多短?我们一起数数,数到10,就完成啦!
烧麦在一岁多的时候,每次打疫苗、体检前我都会给她这样的心理建设。然后,医院里就听到我们一家三口的数数声。到现在三周岁,她已经熟练运用。有时候我去医院抽血检查时,她还会鼓励我:“别怕,你数到10就好了。”
任何方法都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哪怕是同一个孩子,对同一件事,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体状态下,都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有些东西却是共通的。烧麦相信了我的那句“数到10就好了”,前提是她信任我,知道妈妈不会骗她。
说回到入托的心理建设,其实,没有长篇大论或者碎碎念,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无条件的爱与理解,加上一点幽默感和小智慧,便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了。
烧麦能不能像一个勇猛的开拓者,踏着落满梧桐树叶的小路,奔向她的新天地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