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培训服务,注重权益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国务院近日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敲定新一轮就业促进工作任务书。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103010为促进就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工作指引,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要继续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的首位,通过全面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培育持续强大的就业新动能,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推动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明确未来五年促进就业的目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6564万人,城镇平均失业率控制在5.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2年提高到10.8年,技术工人总数由1.3亿人提高到2亿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面向“十四五”,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经济结构发生切换。“就业难”和“招聘难”并存。劳动年龄人口已进入负增长阶段,这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丰富政策工具箱,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韧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103010年提出“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的主要目标,———2025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性就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创业带动就业动能不断释放,应对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从主要指标看,包括城镇新增就业5500多万人,被调查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就业比重超过65%,全体职工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GDP增速,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约7500万次,新增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占比55%。以及33,354的绑定指示符。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
复旦大学全球科技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103010围绕新时期就业发展环境、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作出了系统部署,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质量就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扩大就业,提高质量,明确发力点。
未来五年就业优先政策将如何全面加强?如何扩大就业提高质量?
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003010提出加强就业优先导向宏观调控。把就业优先政策放在宏观政策层面并不断强化,完善调控手段,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强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a
《规划》提出在数字经济中促进就业创业,在培育和延续就业强大新动能方面。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发展新型就业模式。
e:15px;">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数字化会创造大量新业态、新模式,交易机会的增加也带来服务主体和就业规模的扩大,进而衍生更多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数字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不仅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也会间接带动数字化运营人才就业和灵活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提升就业质量。“未来,还要建立健全包括政府、平台企业、灵活就业从业人员等在内的协同共治体系,进一步规范平台企业用工,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的规范发展,扩大数字经济就业蓄水池。”吴琦说。
创业是就业的动力源泉。《规划》提出,强化创业带动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包括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政策支持,实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引导各类群体投身创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创业人才。全面升级创业服务,建设特色化、功能化、高质量的创业平台载体等。
姚凯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其实质是通过充分赋能创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进而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和乘数效应。
提升技能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促就业要瞄准重点群体、重点发力。《规划》提出,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包括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为城镇青年创造多样化就业机会,增强城镇青年职业发展能力。稳定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
“《规划》针对就业重点群体进行分类指导、科学规划,通过整合产业、市场、渠道、政策、技术等多种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姚凯指出。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规划》提出,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切实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等领域集中。
姚凯指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劳动者素质培养与日新月异的数智时代产业和技术发展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人才供给侧改革成为重要发力点。要把技能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
林致远表示,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应当从改革教育和培训体系入手,根据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需要,让更多潜在劳动力加入职业教育培训大军中,掌握重要的职业技能;同时着眼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壮大研究型教育队伍,为科技创新培育足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才。
作者:□记者 班娟娟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