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英雄大量涌现的时代,各种诞生理论再次盛行。
全文1537字,阅读约需3分钟
北京大学
最近网上发布了一篇题为《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文章。作者姓名丁鹏,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Xi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管理工程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诗刊》学会编辑。
丁鹏在龚自珍一百年前打来的那篇文章中说:“我劝上帝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要让人才年轻化、流失。”为什么现在的高校有所谓的鄙视链?不好意思,我本科不是北大的!但我的本科也是我的青春,我人生的财富,我的母校,我也爱它。我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贬低自己,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忘记祖先。
所谓高校鄙视链,大致是指“清北> 985 > 211 >一>二>三>专科”。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禁止招工政策时出现了“985/211”,但仍有不少单位打出“非985/211不招工”的招牌。
即使没有说清楚,这条鄙视链依然会藏在雇主的心里。而且可想而知,这个现实不会因为丁鹏的一篇文章而有太大改变,所谓的大学鄙视链还会存在,而且会长期存在。
高校鄙视链的本质是一种变相生育理论,是一种表现在学历上的谱系理论。它的缺点显而易见。它会影响甚至破坏自由、公平、创新的学术环境,也会束缚和限制各类人才成长发展的空间,甚至成为阶层固化的催化剂。
然而,高校鄙视链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名校长期积累的声誉和地位,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驰名商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才素质的保障。用人单位直接去名牌,既降低了寻找和考察人才的成本,又降低了用人风险,还提高了自身的声誉。
另一方面,人才在竞争中所需要的资本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来获得。不可否认的是,名校的师资水平和学术环境整体高于平均水平,在这里学习获得的资本也相对丰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自然会增加。除了考虑换门之外,这大概也是丁鹏人决心考上北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图片来自北京大学官网
老话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要考虑财富。当英雄也要问出处的时候,如何才能打破这种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学院鄙视链?
其实真正的英雄是不怕问出处的,那就是“英雄不怕生得太瘦,志高必自傲”。问了,是英雄,不问,还是英雄。因为,成为英雄并不取决于出处,而出处也不是衡量英雄的必要条件。
打破对高校轻视的关键不在于别人的眼光,一个在高校,一个在学生。一方面,高校要广纳贤才,相互赶超,努力营造学术氛围,提高自身学术能力和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学投入,用心培养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成学校的希望,而不是摇钱树。当然,这需要学校十年磨一剑,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时,同学们要知道,每一个走出校园的毕业生身上都打上了学校的无形商标,代表着学校,也影响着别人对学校的看法和口碑。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摆脱别人的轻视,而是摆脱自己的轻视,只有自力更生,勇于做事,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如果是这样,谁会看不起你。
只是今天云已经“封神”了,但谁在乎呢,他的母校是杭州师范大学。
我们当然不必为自己的出身感到羞耻,我们也没有
当今社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阶级崛起和阶级反击的故事;另一方面,重视母校,而不是单纯的重视家庭,也说明即使是新兴阶层也有固化的倾向和意图。
这可能是另一个值得警惕的现实。
文 | 赵清源 编辑|新吾 实习生|纯洁 大雄 校对|陆爱英
值班编辑:张一对儿 李二号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众号:bjnews_x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