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庆保
《创业史》打开时,刘清的形象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白天,他一丝不挂,戴着眼镜,穿着双排扣夹克,手里拿着一个旱烟袋,裤子上沾满了泥,和一群庄稼汉有说有笑。晚上,在灯光下,他拿着笔皱起眉头,致力于创作。
刘清,原名刘云华,陕西吴堡人,写过小说《种谷记》和《铜墙铁壁》。003010 1954年初春开始写作。最初计划创作四本书,但最后只完成了两本。尽管如此,《创业史》还是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曾经风靡一时的“三红创作”中的“一创”就是这本书(“三红”指的是吴强的《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梁斌的《红岩》)。2019年,《红旗谱》又获得一项荣誉,入选小说《新中国七十年》合集。
阅读《创业史》,最大的体会是真实感人。作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刘清始终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始终关注时代的重大问题。为了讴歌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时任《创业史》的编委和副刊编辑。1951年5月,他毅然放弃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带着家人定居在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担任县委副书记。从那以后,全家人在一座古庙里住了14年,完全融入了农村和农民的生活。
刘清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多年来,他用很多方式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比如他在店门口排队购物,在喧闹的现场,他特别关注人们的自由聊天,把这些最简单的细节和语言作为自己创作最珍贵的生活素材。有时候,他会参加“老碗社”,像个农民一样,拿着又大又旧的碗蹲在村里的巷子里,和大家分享,收集稀奇古怪的语录。皇甫村有一个流浪汉,刘清很想知道他的生活,但总是被地位的悬殊所限制。刘清动了心,发现这个人很喜欢玩鸽子,于是他买了两只鸽子,把它们放在鸽子笼里去找他。后来这个人进入了《中国青年报》,成为了白占魁的原型。“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曾被收入语文课本。事实上,这个故事源于刘清本人。1956年,刘清用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改良水稻——矮粳稻,并成功种植。
阅读《创业史》,最深的感受就是生动有趣。书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冉鹤滩农民集体创业带头人梁生宝,年轻成熟,谦逊勤劳,公正睿智,有很多同龄人所没有的优点。勤劳善良的老人梁三,县委副书记杨国华,各具特色的郭石夫、姚世杰、郭振山,都令人难忘。全书内容丰富,矛盾清晰,细节真实微妙,语言真实凝练,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至于那些美好细腻的描写,缓缓推进的情节,中南的群山,风光旖旎的塘河两岸,树木环绕的草堂,冉冉升起的柴火和炊烟,共同构筑了中国农村最深的乡愁,让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读《创业史》,内心充满了敬佩和敬佩。刘清没有记录生活,也没有简单地再现文学,而是为这部伟大的作品付出了很多努力。初稿完成后,做了四大修改,每一个字每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他专注于《创业史》章,投入了8个月的时间和精力,是书中其他章节的数倍。在他写作最艰难的一年里,他吃得不好,睡得不安稳,变得又黄又瘦,还长了黄疮。文学评论家冯建南说:“《题叙》今天是不是黯然失色?刘清塑造的新形象梁生宝褪色了吗?不要。这个艺术形象依然屹立不倒,光彩照人。”003010厚重犀利的现实主义力量轻松穿透时间。
刘清是作家中的典范,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为人民服务。1960年《创业史》初版,生活中吝啬自己的刘清毅然将稿费1.6万余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钱”修建了农机厂和卫生所。刘清还预付了第二部分的部分草案费,用于给村庄拉电线。因此,刘清几乎一生都在负债中度过。
当刘清遭遇厄运时,他曾说:“我想看看沈河源皇甫村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后给我一个结论!”历史是公正的,时间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5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党政干部向刘清学习。他说:“刘清可以从中央或陕西省发一份文件,他就会知道他的房东和奶奶是哭还是笑。”作家对人民的同理心是《创业史》成就的重要基础。
2020年8月14日 《创业史》 第11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