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现代诗,创业励志诗句

人物康震,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 《经典咏流传》 《朗读者》等栏目担任文学顾问、客座评论员。

书中插图之一《康震古诗词81课》,梁楷(南宋)《太白行吟图》,是中国传世的著名水墨画。

《河东狮》的原创是苏东坡吗?孟浩然去坦诚相见让唐玄宗下不来台?桃花潭有“万酒店十里桃花”吗?“泛舟吴栋万里船”寓意四川与江浙水路贸易的兴起?“坐等闲情知东风”的“东风”原本是儒家教化之风?……

《康震古诗词81课》,由著名古典诗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撰写,选取81首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进行简单解读。《春晓》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望岳》 《夜雨寄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些中国人从小就背下来的“不求人解”的古代名句,一旦放到它们诞生的历史语境中,就突然变得亲密无间,充满了血肉。虽然“文章是自然创作,但手到擒来”,只有了解作品背后的轶事和秘密,诗人的沉浮,时代的沉浮,才能真正理解诗人在每一种独特情境下选词造句的良苦用心。

康震说,这本书的结构是“一人一诗一时代”:从诗歌到人,从个体到群体,从诗歌到反映时代、观察历史、洞察人生。

为什么当代人需要读古诗?康震认为,诗歌使过去和现在感同身受,使现在和古人“互相欣赏”。中国古典诗词往往“感悲而喜,与物同来”,读者可以在古诗中看到自我形象。忆江南美景,

95537146776409358" mention-index="0">白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哀叹离愁别绪,李商隐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面对仕途坎坷,黄州的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相似的遭际,相似的情感,使古典诗词很能在当代引起共鸣。


以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为例。流放夜郎,本来是李白一生的至暗时刻。在白帝城,朝廷忽发赦免令,将流放减为免刑。年近花甲的李白欣喜若狂,于是在他笔下,彩霞满天,高猿长啸,轻舟一日千里。康震将《早发白帝城》看做60岁的李白的“青春之歌”,在那疾病缠身、壮志未酬、颠沛流离的晚境中,依然迸发出的灿烂的生命活力,着实动人。


因此康震说:“诗人,是以诗为马的骑士与勇士。”也因此,他常常从诗人那里寻求知音,汲取光芒和力量,“诗人写的是未来的世界,他激励的也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你相信诗,你就相信未来。”


专访


诗歌让古今“共情”


南都:《康震古诗词81课》一书,为什么以曹操的《观沧海》作为开卷第一首,而没有从《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当中选择一些同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康震:这跟我的个人爱好有关系。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曹操的诗上承诗骚传统,下开文人诗风气。宋人敖陶孙评价:“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所以我选他作为整本书的开卷。


前面当然也可以选。但是《古诗十九首》太过文弱,悲悲切切,朝生暮死。而曹操,包括曹植的诗,是在那个乱世里面唯一有英雄气的。再往前就到了《诗经》和楚辞,尤其是楚辞,篇幅太长,不太适合释读。所以选择曹操有我个人的因素,同时也跟读者的接受度有很大的关系。《诗经》和楚辞的语言,与我们现在一般民众相对来说比较远。但曹操写的是四言诗,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诗经的传统。


从曹操往下就到了唐代。中间隔了陶渊明谢灵运……整个汉末魏晋南北朝的诗都没有选。回头修订的时候可以再选,81首可以变成108首。


南都:《康震古诗词81课》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古典诗词普及读本。这些诗词曾经是和古人的日常生活、生命体验息息相关。到了今天,我们如何能从古诗词当中发现或者重建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联?


康震: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心理学现象:共情。古人的情感和现代人的情感虽然有差异,但也是大同小异。比如爱情,这种情感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可以说差别很小。除了古人可能有地位、身份上的差别,现在潜在也有这种差别,但就情感表达上、内涵上,“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写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失望、失落,我觉得古往今来差异不大。


正是这种共情,使得古典诗词在当代仍能引起共鸣。当代也有很多人在创作这种古体诗词。之所以我们还在学校教授古诗词,学者还在推广普及古诗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在推广普及这种情感,实际上是在突破古典诗词的语言与当代人语言习惯之间存在的隔阂。


古人在诗里是怎么处理情感的,是怎么表达情致的,是怎么讲一个道理的?古人有时候讲道理的方式可能比当代人还要聪明。比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种比喻现代人很难想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的这些诗句都非常巧妙。你不得不承认,古典诗词的思维方式,跟现在写白话散文的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它通过几个场景的灵活组合,就能传递出一个非常明快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有时候还很深刻,你接受起来还不费力。这是我们大家依然需要阅读古诗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南都:这让我想起,其实在《诗经》的时代,一些外交场合都是要频繁引用诗经的句子。


康震:当时还不叫《诗经》,就叫诗。实际上《诗经》里的很多诗当时是作为外交辞令。现在你会觉得奇怪,有话为什么不能直说呢?不能所有的话都直说。我们现在说“外交辞令”,既把事情说到位了,同时还能不伤情面,或者让对方感到很愉快,如沐春风般地接受了。这个时候就像孔子讲的,诗可以兴观群怨,兴是感发性情,群就是团结群众,观就是观察社会,怨就是监督批判。所以我觉得,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诗?它肯定是人出于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现在也有诗,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你说这个诗有什么意思呢?现代人为什么念念不忘呢?诗可以代表一种愿望、诉求,这不是散文能够达到的。散文让人觉得冗长乏味,掉链子。诗有一些特性是它所独有的。


诗的功能,从来没有消失过,它始终存在着。我觉得诗最大的功能是有激情,激情当先。再有一个是诗意营造。小说主要是讲故事,靠故事、靠情节吸引人。诗靠什么?靠激情,靠意境。热恋中的人都是诗人,这很能说明问题。


杜诗为士大夫树立了人格典范


南都:我记得你以前在某次讲座上说过,杜甫是一个将生活和诗歌完全融合起来的诗人,于他而言“一切皆可入诗”。日常生活里特别琐碎的一件小事,也能被他写到诗里。这是杜甫的个人特点,还是古典诗的一个传统?


康震:这个传统实际上是汉乐府的传统。汉乐府的传统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真情实感写诗,用诗来记录生活。后来我们把它叫做现实主义传统。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希望用诗来记录民族的历史、重大的事件,在表现这些事件的过程当中注入情感,并用这种情感去打动所有的人,让他们去同情弱者,去歌颂英雄。


杜甫诗里的这个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安史之乱期间。天下大乱,谁是忠臣,谁是奸佞,谁是小人,谁是君子?杜甫用诗来观察和分析他看到的一切。他觉得当时的社会出了问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矛盾尖锐对立,贫富分化特别大。同时他也同情弱者,“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说到他自己家里头的悲惨情况,然后他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想到还有人家里比我更惨。从这里你就能看出来,杜甫家里原来是一个家境挺好、社会地位蛮高的家庭,如果不是安史之乱,不是接触到底层民众,他不会写这些东西。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生活锤炼了他,现实教育了他。让他把眼睛从士大夫身上挪到了老百姓身上,特别是那些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杜甫是个官员,他家里饿死了孩子,这是很难想象的。何况一般的人家里呢?这些思考都是从现实中来的,所以他的诗才被人称为“诗史“,他才被称为“诗圣”。


南都:后来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跟杜甫有不同吗?


康震:白居易的身份不一样。杜甫写这些诗的时候,虽然也有身份,也有家财,但他辞官之后,由甘肃去成都,他基本上已经是个布衣了。他是在战乱之中一度为官,又在战乱之中一度沦为贫民。所以他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就不太一样。白居易始终是个官员。他有几句诗说: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他以一个官员的身份来感慨这个世界,同时也给予很大的同情。


但杜甫是身在其中。杜甫还有一个精神是白居易达不到的。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杜甫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自己过得很惨,但如果我的惨能换来广厦千万间,我也认了。这是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的,是很伟大的。姑且不说他为什么这样想,他能想到这一点就很厉害了。


从中唐以后,人们开始重视杜甫,原因就是,中唐以后社会动荡,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以前推崇的是王维的风格、李白的风格,后来发现杜甫有信仰,有抱负,有追求,哀黎民,叹百姓,这是士大夫干的事儿。杜甫通过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为后代士大夫树立了一个人格典范。


所以到宋代以后,千家注杜。古人是通过注释经典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方说,古代人不会写一个《孔子概论》,这是现代人的做法。但是他会注《论语》。魏晋南北朝的王弼注《道德经》,郭象注《庄子》,实际上是通过注释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什么这么多后人注释杜甫的诗呢?说白了就是共情心很高,大家都在杜甫的诗里找自己,找自己所处的社会,发感慨。


南都:宋人“千家注杜”,但宋诗却和杜甫的诗歌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宋诗有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吗?


康震:宋诗也关注现实,王安石的诗、欧阳修的诗,包括苏轼大量的诗,都是极度关注现实的。宋诗的主要特点就是好议论天下大事。因为宋代的外族入侵问题特别突出,把士大夫的爱国热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宋代的文人诗里,爱国主义倾向、反对异族侵略的倾向特别突出,然后又好议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一祖就是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但宋人是有意要变的,他不能写成唐诗。如果写成唐诗那样,那他就没有尊严了。


很多诗人靠诗来治愈自己


南都:叶嘉莹先生曾说“古诗词捞我”,在她遭遇人生苦难的时候,能够从古人的诗句当中获得莫大的慰藉。你个人研习古诗词有没有被古人“打捞”的时候?


康震:我觉得叶先生讲这个话肯定和她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可能从更积极的方面去看诗。我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了一句话:“诗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美学。”我讲这个话是有意思的。因为有诗,人生肯定会更精彩,生活肯定会更幸福,道路肯定会更宽广等等。而诗跟其他形式的文学之所以不一样,最大的区别是所谓“诗性的精神”,它描述的永远是“未来的世界”,它描述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严格来讲,我觉得不是“捞”的问题。而是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诗告诉他,光明就在不远的地方。你读一本小说未必立刻能感觉到这一点。


我觉得中国的古典诗词,尤其是浪漫主义诗词,像李白的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给人鼓舞的。他这首诗的题目叫《行路难》,他什么事儿都干不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是即便如此,“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最后却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性的精神就是,永远是使得人面向未来的,换句话说,诗人在写的时候,写的是未来的世界。他激励的也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你相信诗,你就相信未来。


其实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不太喜欢从古诗文本上去寻找什么。我更多的是从诗人的身上找到慰藉。有很多诗人是靠诗来治愈自己的。诗对诗人本身就像一剂良药。比如像李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是面向未来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不是写完这句诗就撂那儿了。他写完之后真的依然一路向前,投奔李光弼,想要参军,扫荡安史之乱的叛军。姑且不说老先生能不能做到,他是真的在实践。我觉得这些精神对我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南都:我觉得《康震古诗词81课》也不仅仅是在讲诗词,更重要的是也在讲诗人,讲人生和历史。


康震:是的。这些诗严格来讲,第一,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不需要你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最关键的是我怎么看这首诗。第二,在我看来这首诗里面有哪些跟诗人相关的故事,故事并不是只为了讲故事,而是通过这件事儿,你能感觉到这个诗人是个什么人。


这个书的结构就是,由这一首诗,看到这一个人,由这一个人,看到一群人,由这一群人看到这一个社会,由这一个社会看到这一个时代,然后由这个时代,又想到我的时代。只有这样,我这本书才有意思。讲每一个古人,都讲到的是自己,讲到每一首古诗,想到的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南都:你说的耳熟能详的诗歌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


康震:譬如说《赠汪伦》。当时去安徽的时候,李白的心情是很不好的。他去皖南,一般说是两个目的。第一是寻仙访友,第二是看大好河山。凡是要做这两件事,都是李白心情很不好的时候。汪伦在这之前跟李白并不是很熟,但是汪伦写信邀请他来玩儿,跟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去了以后发现,那酒店的主人姓万,还有个桃花渡,叫十里桃花。说得很“浮夸”,实际上不就是为了请李白去吗?去了以后玩得也很开心,临走的时候写了这首诗送给汪伦。


一般人认为这就是故事的全部了。其实不是,李白在那儿待了很长时间。他还有另外两首诗《过汪氏别业》,专门到汪伦的一个小别墅,那两首诗很长,写他从早到晚再到第二天,怎么跟朋友欢聚,怎么饮酒游乐。你可以看出,没有那两首诗里的经历,李白不可能写《赠汪伦》。换句话说,李白在这儿既找到了友情,也寻到了美酒,也获得了释放。他把别业写得就像皇宫仙境,在汪伦的山村别业里重新塑造了一个世界。你会感觉到李白这个人很神奇,他治愈自己的方式很特别。你是我的朋友,我到你家去玩,家里顶多是两室一厅,可李白写的是,海上有日出,家里有美酒,还有龙,还有凤,还有仙人。但塑造这个世界的前提是,必须有盛情的相邀,有知心的朋友。


一般人只知道这四句,殊不知这四句要写成,还有前面他跟汪伦的交往。汪伦实际上是在他很失意的时候,给了他最珍贵的,不是钱,而是友情。所以他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给那么多人都写过诗,你只记得其中有个人叫汪伦。所以从汪伦这里知道,经营朋友之道也很重要。得让他写首简单的诗,别写长了,写长了名字湮没其中,找不出来。题目就是《赠汪伦》,诗里又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严格来讲,诗歌艺术水平倒也不见得多高,但是诗写得这么直接,说明他很想表达对汪伦的感情。如果用了一百多个典故还没说到汪伦身上,那看来就不是“真爱”了。


应该打造更好的诗词教育


南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会被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吸引。比如钱钟书早年推崇杜甫,但他晚年特别喜欢白居易,跟白居易有许多惺惺相惜的地方。在你看来,在一个人的少年、青年、中年和暮年,分别适合阅读哪些诗人或者哪种类型的作品?


康震:人家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读诗也是一样。年轻的时候,确实可以读一些李白的诗,朝气蓬勃。我个人认为,其实年轻的时候不妨多读一点杜甫的诗,让人可以更早地认识社会。反而是到了老年的时候可能多读点李白的诗。虽然曹操很厉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大部分人到了老境,不免意气灰沉。所以读一点苏轼的《定风波》这一类的诗,对老年朋友反而是一件好事儿。但年轻的时候,不免年少轻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已经够轻狂了。这时候读一点苏轼倒霉时候的诗,杜甫的一些看社会的诗,反而是很好的。换句话说应该错着来。


南都:你怎么评价当下的传统诗词教育?怎么样才能让年轻的一代由衷地理解并且热爱古典诗词?


康震:中国有14亿人,在我的接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对古典诗词是非常热爱的。所以我觉得这里边有个概念得置换一下。不是说我们怎样教育青少年让他们更加热爱古诗词,而是说,我们的青少年本来是很热爱古诗词的,只是我们怎么样才能打造更好的诗词教育。让他们不仅喜爱古诗词,而且能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创作古诗词。让他们在创作当中更好地体会诗词之美,同样让他们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更加精准。


我以前有个概念,推广普及传统文化要精准。在青年少热爱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解读古诗词,同时使得他们理解到,每一首古诗词的成长,都有它们自己的环境,就像我们人的成长,也有环境。古典诗词的研究者应该更好地在现在的生活方式与古典诗词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南都:你认为有必要从小培养儿童吟诵古诗词的习惯吗?


康震:至少对于汉语这样有节奏感的母语,吟诵会使得孩子对古诗词有切身的体会。中国从古至今,对古诗词的吟咏传统是有它内在的深刻道理的。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语汇美,包括它所使用的固定的优美意象,随着你年龄的渐渐增长,你会慢慢体会到它。但如果你从来没有一个知识的积累,或者背诵的储备,你上哪儿去体会这些东西?我们过去的国学大家,他们也是从小就记诵很多古诗词。所以当他们后来回过头来去诠释古诗词的时候,就是信手拈来。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