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问题:年轻人在哪里就业难?你怎么想呢?怎么办?
新华社记者蒋琳、谢颖、李平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3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但16至24岁年轻人调查失业率保持在13.6%。
年轻人在哪里找工作难?选择职业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加强相关部门的服务和指导?记者采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
总量增长带来的就业挑战
“随着经济稳定复苏,今年就业形势总体有所回升。但是,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找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所长曾祥泉说。
“年轻人就业还面临一些困难,可能与春节后大量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造成的摩擦性失业有关。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需要一段时间,这方面的总压力确实存在。”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刘爱华说。
“虽然第一季度有效工作岗位数量同比增长102%,但找工作并不容易。近30%的受访者在3月份提交简历后没有获得面试机会。”无忧未来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表示,大学生签约率同比大幅提升,但不及2019年。
智联招聘顾问王奕心表示,与2019年相比,企业招聘人数和求职人数均同比增长,但招聘人数增幅低于求职人数增幅。
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然而,今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要多得多,包括自考、函授等非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以及2020年仍未就业的毕业生。
智联招聘平台数据显示,3月份,2020年毕业生仍有41.6万人,回国求职的海归人数也大幅增加。“随着6月份毕业季的到来,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说。
个性化需求使就业更加困难
年轻人的就业确实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但不少专家表示,年轻人的高失业率并不完全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造成的,而是与年轻人的择业观念缺乏转变、职业技能不匹配有很大关系。
曾祥权说,一流名校的毕业生一直“不愁嫁”,但一些普通高校尤其是二、三级高校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没有那么强,某一方面缺乏突出的技能。如果他们不愿意降低对行业、对雇主、对待遇的要求,就很容易“高人一等”,“无法做到高低贵贱”。
从招聘机构的数据来看,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求稳心态更加明显,在大企业和国企聚会,更难匹配岗位。
浙江某普通高校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研究生小乔告诉记者,包括自己在内的7名同专业准毕业生中,只有2人报名,还有3名公务员在备考,1人准备读博,1人延期毕业。
“近两年,企业越来越重视年轻人,但制造企业和民营企业很难招聘到应届毕业生。“95后”“00后”就业呈现明显的个性化趋势,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不愿意将就。位置远吗
去、收入低了不行,所以大学生更多面临的是选择困难和就业迁就的问题。”冯丽娟说。湖南一所三本院校的2021届毕业生小曹坦言:“参加了许多招聘会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家里人也支持我别凑合,实在不行毕业后继续找也没关系。学校比我着急,一直催着要赶紧确定签约。”
记者采访发现,面对就业压力增长,毕业生也有焦虑,然而部分人并没有改变实际选择时的要求,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在增长。
智联招聘进行的2021应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截至4月中旬,8000多名受访者只有56.9%选择找工作,较去年下降了18.9个百分点;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
(小标题)就业服务、职业引导需双管齐下
随着就业竞争加剧及雇主要求的提升,化解青年就业难题,既需要稳企业扩就业的政策服务,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增强实践经验、做出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技能。
“经过多年扩招,我国已有超2.18亿人具有大学学历。抛开经济的短期波动影响,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年轻人,始终面临就业选择和挑战的问题。而这不是临毕业最后几个月就能化解的,除了职业教育分流外,还应该从整个培养过程进行调整。”曾湘泉表示。
他说,比如高校专业设置和技能培养,能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企业需要进行及时调整?有些学生选择专业并非兴趣所向,学校能否提供更多实习、见习机会,开展必要的职业培训,引导学生尽早明确就业意向?
“红火的电竞游戏、娱乐直播平台,看起来从业门槛不高,实际上也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不少主播的学习态度、强度都远超普通大学生。无论从事哪一行,都最好提前了解、具备技能。”曾湘泉说。
实际上,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大学生群体也在调整发展路径,越来越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或投身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多元的就业形态。
宏观层面,就业优先政策仍在继续强化。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期限延长到今年底,并推出多项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举措。
随着经济复苏特别是服务业稳步恢复,吸纳就业能力将明显增强。人社部表示,下一步还将在岗位推送、能力提升、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力推进,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