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新股上市首日新规定,新股上市首日融券

近期,科创板进步明显加快。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发行阶段,科创板新股的股票配置和估值规则露出了冰山一角。

科技创新板股票份额是多少?如何定价?谁拿走了科创板最大的蛋糕?上市后如何交易?这次,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板的专题,并逐一分析。

科创板打新参与情况

战略投资者参与情况:主承销商跟投全面推广,睿创微纳试水高管跟投。

科创板新股、原a股的重大制度创新之一是全面推进战略配售制度。

其中,主承销商强制跟进是一大亮点。一方面,券商制度要求主承销商严格控制上市公司质量,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另一方面,也促使主承销商理性定价。

除了主承销商,可以参与战略配售的投资者也有很多种。但在科创板起步阶段,对于发行量不到8000万股、预计总募集资金不到15亿元的公司,只允许高管和关键人员效仿。

从前面四种情况来看,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参与战略配售的只有睿创微纳的高管和核心人员,共8人,参与金额在200万元至2400万元之间,体现了对发行价的认可和对公司未来增长的信心。

来源:中信证券投资咨询部wind。

网下询价的参与情况:机构整体参与度稳中有升,公募占绝对主导。

参与前四次报价的机构投资者中,公募基金提供的有效报价占比65%-70%,上升趋势明显,带走了科创板最大的蛋糕。

其他类型的投资者有自己的选择,根据标的选择是否参与询价。

来源:中信证券投资咨询部wind。

从实际配置情况来看,各类投资者的配置比例接近。比如华兴源创获配0.358%的A类投资者和0.346%的C类投资者,较此前a股明显收窄。

网上打新的参与情况:热情高涨,几近打满。

网上公开信息显示,截至6月20日,已有超过270万个人投资者开通科创板交易权限。截至6月30日,开业户数已接近320万户。

6月27日,华兴源创实际购买账户275.63万个,说明投资者参与热情高涨。

前三只新股的平均认购金额约占认购上限的90%,这也反映出投资者认购热情较高。

来源:中信证券投资咨询部wind。

科创板新股定价

平衡多方诉求,超募再现。

从四家科创板公司的定价结果来看,可以说有几家欢喜有几家愁。睿创微纳、天准科技、航科科技都实现了超募,并且

华兴源创募集的金额略低于预期。


在实际定价过程中,各家策略有所区别。


华兴源创由于是第一家,因此定价相对保守,尽可能多地照顾投资者的申购诉求。睿创微纳由于处于芯片行业,受到了机构的热捧,即使大幅超募,仍然有93%的报价可以获配。天准科技杭可科技基本或完全贴近四数区间下限,追求募集金额最大化。


在实际定价过程中,可比公司估值参考价值有限。


注:部分公司发行费用按照发行费率反推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投资顾问部


当下网下询价报价策略:按照主承销商估值区间的60%-70%分位值报价。


主承销商出具的估值区间具备很强的参考价值,大多数投资者报价都会按照主承销商出具的估值区间报价。报价最高的10%投资者会被剔除,报价较低可能因发行价较高而不能入围,特别是对于超募诉求比较强的公司,定价会相对偏高。


因此对于参与报价的投资者来讲,当下比较稳妥的策略是按照主承销商估值区间的中值小幅上浮。


新股上市交易策略


静观炒作,重视融券。


科创板开市后,有效申报价格、涨跌幅限制、盘后交易和融券制度等与主板和创业板均有较大差异,特别是科创板有严格的异常交易行为监控机制。


所以对开市初期仍可能会出现的炒作现象,普通投资者最好做到静观不参与,待新股上市交易平稳后再有序建仓优质个股。


一方面,我们以初期30家科创板企业上市,每家筹资10亿来测算,那么首批上市企业的总筹资额约300亿。但目前开通科创板交易权限的仅个人投资者就逾320万,预计到科创板开市时将会有约400万投资者参与交易,可用投资金额至少超过4000亿。


开市初期的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无疑是滋生投机炒作可能的根源。


但另一方面,±2%的限价申报机制、异常波动和交易行为的监控,以及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之后涨跌幅为20%的涨跌停安排,外加新股上市首日即可融资融券、同时融券来源和转融通机制大为疏通,普通投资者若仍以传统多头思维去参与科创板开市初期的股价炒作,将面临较大风险。


所以,在开市初期我们有如下操作建议:


  • 一是建议持有中签新股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在上市交易第一天兑现收益;


  • 二是普通投资者静观炒作不参与;


  • 三是重视科创板的融券创新、逐渐形成多空交易思维和策略;


  • 四是回归基本面,待到新股上市交易一段时间、股价和换手均趋于平稳后,再有序建仓优质个股,做成长价值投资。


科创板与主板交易规则的差异


资料来源:交易所网站,中信证券投资顾问部


本 文 作 者


本文源自中信证券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