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塑料水果筐粉碎机 塑料筐粉碎机价格

文/蒋蓝

一个人的公司

在绵绵秋雨的季节,我来到了位于阿坝州西北角的壤塘县中壤塘乡整洁的街道。这个地方常住人口9000多人,海拔3300米。因为它周围的植被茂密,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成群结队的喜鹊是这一带的常客,让我想起杜甫“一鸟轻于一鸟,万人鸣枪”的场景。

在一座石屋的门楣上,有一个带有藏语标志的巨大徽记,很像一只奔跑的牦牛。下面是藏文、中文、英文、日文的大牌子,写着“有机燃料有限公司”。不要说是在中让堂乡,也就是在让堂县,可能是唯一一个。

房子里满是黑暗的东西。有口袋,蛋糕状,手持,手工藏香,和一个帐篷状的塑料桩。一问,竟然全是牦牛粪!我非常惊讶。

我的盐乡自贡市,一直说“山中有许多牛犊,短街上有许多牛肉,河里有许多盐船,窄路上有许多轿子”。在没有机器动力的时代,盐场制盐的主要动力是耕牛。正常情况下,自贡盐场的牛常年保持在3万头左右,盐业高峰期的耕牛数量达到10万头之多。

因为自贡地区柴火贵,人们把牛粪做成牛粪饼,晒干后在牛粪巷里当燃料卖。或者把牛屎倒在山坡草原上,春天草坝上会生一种菌类,味道很鲜美,叫露水菌。觅食的牛通常吃湖兜,这种东西经常在牛粪中没有被消化。有人专门清理这样的虎头,炒着卖。它风味独特,没有分支。这叫“牛粪护兜”。

我陷入了遐想,却发现一个英俊的年轻人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他不高,身材瘦削。又笑了,露出一口漂亮的白牙。就四川的藏区而言,我的印象是,大部分能轻易到达成都的藏民,基本都能说四川话。我问他:“你姓什么?”

笑一笑,年轻人。

一旁的美女冲过去说:“这是燃料公司的经理桑顿。他的中文不太好。公司2020年6月才成立,目前只有岳父在帮忙。”

我明白了,这是一个人的公司。而且,它是一家具有全球视野的公司。

桑登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冥想”。我去过理县著名的三堂寺。三道寺每年都有庙会,这不仅是普通百姓为纪念亚红诸巴大师修建三道寺的功德而举行的佛教祭拜活动,也是藏民一年中最隆重的祭拜活动。寺内有一块魔石,是青海、西藏、甘孜等大型寺庙所没有的佛教手印,相当于镇寺之宝。

桑登顺拿起一块牛粪,双手捧着。我恍然大悟,每一块处理过的牛粪都是用手捏的,上面有一个奇特的手印。桑顿说这个手印充满了谜团,大五明和小五明是有区别的。藏民一见钟情,虔诚而幸福。

不要低估一个人的陪伴。这是西藏第一家加工牦牛粪的绿色公司。

在去年公司成立之前,三登靠一个人卖牦牛粪,年收入40万元。今年订单量达到3万袋,收入肯定超过80万元,牛粪香收入15万元左右。这个绿色环保产业,实际上带动了30多位老人和残疾人脱贫致富。

村民制作牦牛粪绿色燃料

妙手点粪成金

所有的游客都走了,只剩下美女翻译桑顿和我。桌上的热马茶和白烟婀娜多姿,夹杂着香料的味道飘在空中,宛如置身于草原梦境的深处。

之下,雪峰构成的天际线发出钢锯的幽蓝。真乃一条界破青山色。


在他身后有一幅嵌在玻璃框中的彩色照片。“那是我的老家——尕多乡热布卡村,”桑登用手指点着照片的最下端:“那个最破旧的房子,就是我的家。”


热布卡村距离壤塘县30多公里,属于典型的牧民村落。以前从热布卡村到壤塘县城车程需要3个小时以上,一到雨季则曲河河水就会淹没岸边的农房和土地,到处都是泥泞。


桑登出生于1989年,有5个兄妹,靠母亲拉扯长大,家境贫困,母亲早早就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桑登对我讲:“今天找今天吃的,明天找明天吃的。”生活的压力早早就落在了他肩上,打零工、做小工,靠体力的活路他几乎都做过。攒下了一点本钱,桑登与中壤塘镇的索朗卓玛喜结良缘。由于中壤塘镇交通便利,他就开了一家服装店。随着电商的冲击,服装店生意越来越差。


桑登承认:“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容易被替代。我想找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甘孜州有一家羊粪加工公司,变废为宝成为当地流传的佳话。桑登立即打起了自家牧场牛粪的主意。家里有50多头牦牛,牦牛全身都被人研究、利用够了,浑身是宝。那么牛粪呢?


牦牛粪在藏语中称为“久瓦”,桑登再熟悉不过。牧民用牦牛粪盖房子、围炉子、搭狗圈,甚至在冬季被当成储藏鲜肉的“冰箱”。牦牛粪之所以独特,就在于流动的牛群可以吃到最好的草。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牦牛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这并非夸张,牦牛从不喝脏水,也不吃脏草。


通过了解,他知道加工羊粪的技术,能让羊粪在80-100℃条件下,经过8-10小时将有机废弃物分解发酵。桑登认为:“我小时候学过一点藏医学,就知道牦牛粪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科学界作出的结论是:牦牛粪的燃烟能够杀死300多种微生物病毒。既然羊粪可以深加工,所以我觉得牛粪也可以一试。”


收集来的一袋袋牛粪运进家里经过实验,总是没有达到桑登的要求。牛粪的燃点较高,没有树枝辅助很难点燃,而且容易产生四处飞扬的灶灰,影响环境卫生。原本做这项牛粪燃料产品就是为了迎合当下人们对环保的追求,让大家既能取暖又能降低树木的砍伐,保护好生态。所以,决不能弄巧成拙。


桑登并不气馁,开始一遍遍地做实验,直到他弄懂了如何分解牛粪中的废弃物,再加入40%的香柏木的锯木屑,通过自然风干,最终得到了合格的燃料。


“现在,我只要搓一搓就知道牛粪中的废弃物被分离干净没有。”桑登说,壤塘的牧民一直以来就有将牛粪作为燃料的习惯,但没有经过提炼的牛粪不仅烟大、灰多,而且燃烧极快、白白浪费了原料。通过他加工出来的牦牛粪经过分离、捏形、暴晒、风干等工序后,燃烧时间延长了一倍多。一般而言,一炉加工过的牦牛粪可以燃烧40多分钟。更关键在于,极大地降低了灶灰的产生。


为进一步变废为宝转换牛粪产品,桑登还将柏树、糌粑等融合到牛粪中加工出了不同的产品。桑登还给自家的有机燃料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桑家牛粪。于2020年6月3日注册公司,正式生产有机燃料。


牦牛粪是大有讲究的。清晨、上午的牛粪最为清洁,中午之后气温升高牛粪发酵,容易滋生细菌。所以,桑登在上壤塘、中壤塘、黑多、南卡达乡等地牧区敞开收购上午收集的牦牛粪。30多位留守老人参与到这一行列当中。一袋大约50斤,公司付给牧民9元钱。经过加工后,一袋可以卖到16.5元的价格。


“我身体不好,不能到牧场上放牛,以前只能守在家里没事可干,现在到公司劳动,不仅包吃,每天还能挣到100元多元钱。”年近50岁的柔基卓玛是公司里的一名临时工,也是中壤塘乡壤塘村的精准贫困户,依托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柔基卓玛于2019年脱贫。


看着家里孩子为了不返贫四处挣钱,她也想为家里出把力。2020年6月,柔基卓玛听说村里的桑登开了一家公司,需要工人做工,这个将牛粪捏出形状就能挣钱的工作正适合她。“现在我一个月能挣3000元,一家人的生活费都够了。”柔基卓玛说,与她一样在这里打工的老人有10多名。“来订燃料的人很多,跟着桑登干我们也有信心。”在老人们心中,桑登不仅开发出了一个新行业,还让留守在村里的老人通过自己的双手挣到钱,很是开心。


桑登的信心不是仅凭一腔勇气:“我现在就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建好自己的工厂,把产品推向更远的地方。”


藏族民间有一句谚语:“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牧民梦见自己捡到了牛粪,梦见遇到背着满筐牛粪的人,梦见自己一脚踩在牛粪上,这都会被认为是喜庆、吉祥、招财进宝和交好运的预兆。


桑登幽默地说:“看起来,我交了‘牛屎运’!尕真切(谢谢之意)。”


做香就是在施药


2020年9月初,桑登在第二届“创青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这是他第一次获奖,印证了他的一个观点:真正的发现并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要有第三只眼睛。


桑登为我斟满了一杯马茶,接着点燃了一支熏香。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神奇的味道,锐利、执著、直走心脾,心绪荡如草原,霍然辽阔。藏香源自藏医的熏疗之法。一方面用它朝圣拜佛,避鬼驱邪,另一方面燃点由诸多名贵藏药材和香料制成的藏香,可以修身养性,增强体能,藏香的生产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


桑登说:“你也许想不到,我制作的藏香,灵感就是来自平时闻到的牦牛粪燃烧的味道。你看到的这种香,最为普通了,我叫它公共藏香。”


藏族公共藏香的配方是以牛粪为主,并配制了六铜木力、六铜草甸、白赞、红椒、阿嘎等7种物质和8种药物。藏族公共藏香的功效是可预防结冰、感冒等多种疾病,并可吸收室内的水分和气味。


桑登起身,带我来到后院,那是一个简易的生产区,几位本地老人忙碌着:将一袋袋牛粪和藏药材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并倒入粉碎机碎成粉末;再将粉末状的藏香原料倒进拌料机,并加水搅拌凝固。制作是纯手工,采用的是打了孔的羊角为模具,依靠拇指之力推挤出来,然后再放到木板上风干……一根根由牛粪、檀香和名贵藏药组成的藏香就做出来了。


做香者有利人之心。做香就是在施药。不能说桑登就是牦牛粪熏香的发明者,但他至少是四川藏区的第一人。更关键在于,参与制作藏香的,10多位村民,每天可以获得150元的工资,而熟练工的报酬是每天200元,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桑登出产的六七种不同配料的藏香,早已走出壤塘、阿坝州地界,在青海、西藏已小有名气了。


我注意到,桑登出产的每一把熏香,仅采用最简单的细线捆扎,不但没有包装盒,甚至连一只塑料袋也不使用。


桑登说:“用包装盒就会增加销售价格。用塑料袋的话不利于环保。我就是要提供最廉价、最环保的绿色产品。”


门外继续下着连绵的秋雨。熏香的淡蓝色烟雾在水汽浓郁的门外凝聚着,并不散开,就像一只打开翅膀的大鹰。


桑登一直使用微信,成为了他记录生活、宣传绿色理念、了解世界的最主要手段。今年8月一天,他发了一张自己喝茶的照片,并用藏文写了一句话:“属于自己的道路;人生的幸福生活。”看起来,在他锐意远行的足迹里,一方面在追逐那“游牧人”的梦想,另外一方面,他又是务实的。


我告诉桑登,《庄子·知北游》里有一个故事: 有一次东郭子向庄子请教:“平时所说的‘道’在哪里存在呢?”庄子答:“道是无处不在。”东郭子请他具体指点明白,庄子说“道在蝼蚁、蚂蚊身上。”东郭子认为这种打比方不高明。 庄子又说:“在很小的谷稗子上也有”,“在瓦片、砖头上也有。”东郭子越听越认为这些比喻每况愈下。庄子接着说:“即便是在屎溺里也有啊!”东郭子一听,不应。不应,就是不予理会。


以道眼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堑久贵贱善恶之殊。庄子深谙其理,故曰道在屎溺。我对桑登说:“你其实比东郭子高明多了。”


桑登似懂非懂。他笑了,露出了一口好看的白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