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梦见自己开始创业 梦见创业

给青春一个奋斗、创业、梦想的机会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海南青年的新时代创业

青年兴旺时国家兴旺,青年强盛时国家强大。海南岛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在“象牙塔”里钻研创新,在田间地头探索耕作技术……他们设计的产品用于企业生产,种植的咖啡成为品牌,他们总结的耕作技术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本报采访了在我省不同行业奋斗的年轻人。张欣时代的这张年轻面孔,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创业事迹,默默为海南的发展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南方都市报记者党超峰/文

年轻人面对——实事求是

精心助力辣椒种植收购,追求品质卓越

澄迈青年陈大卫:电商农业创造财富

在和一个大学室友聊天时,室友抱怨他们在当地买的辣椒太贵,不正宗。但海南当地辣椒种植面积30多万亩,年产量3万多吨,每年三个月收获的辣椒可以满足全国市场一整年的需求。陈大卫发现卖辣椒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偶尔有农民朋友向他哭诉手里的辣椒卖不出去,他听到农民朋友哽咽的声音,这让陈大卫坚定了通过电商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滞销的信念。

追求品质卓越的陈大卫决定,收购辣椒的人必须有20多年的种植经验。种植辣椒的农民必须使用农家肥,不能使用化肥;每个辣椒都必须是手工挑选的,不能漂白。只有选择品质优良的辣椒,才能把品质相同、外观不佳的辣椒打磨成辣椒。

严格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产品分级营销也征服了客户的心。手选辣椒颗粒等产品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回头客也越来越多。订单量一下子暴增70%以上,很多国内外商家都来抢购。

通过不懈努力,农业特色产品线年销售额近500万元,平均每亩增收20%以上,不仅解决了农民农产品滞销问题,还直接或间接带动数十户农民增收致富。看到这种情况,身边的朋友和村民都跟着他的脚步,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副产品。

“Xi总书记说,年轻人做事要脚踏实地,做人要脚踏实地。我要做的就是带大家走向小康社会。”陈大卫说。

年轻的面孔——努力工作

回乡创业成立合作社打造品牌咖啡

琼中村干部黄秀武:用民间咖啡致富

黄秀武,39岁,现任长兴村委会委员、长兴肥水有机咖啡合作社理事长。

2008年,在国外打拼8年后,黄秀武满怀信心回国创业,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调查村民的主要经济作物。除了饱和橡胶、槟榔、椰子等。没有发现效益更好的作物。于是他耐心地继续调查。令黄秀武好奇的是,村子周围有五十亩老咖啡树。这更加坚定了他带领村民发展咖啡产业的信心。

根据国内外及省内咖啡产业调查,近十年咖啡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他在掌握咖啡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开始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咖啡,向村民传授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确保村民生产的咖啡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2013年7月10日,大家一致同意后,组织成立了分散的咖啡农

合作社,即 “琼中飞水有机咖啡专业合作社”。为了更多的乡亲入社种植咖啡,合作社免费发放咖啡苗给乡亲种植,收获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并将年产的咖啡豆集中处理,统一销售,从而减少风险,提高收益。


在短短的两年内,咖啡业在村里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合作社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30人,咖啡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0多亩发展到800亩,合作社咖啡产销经营收入达到29.7万元,并全新推出新的咖啡项目:咖啡体验观光园,咖啡制作体验,咖啡培训中心等。


青年面孔——信念坚定


抓住时机成立互联网公司打造“智慧党建”平台


儋州女青年邓小星: 致力建设美丽乡村


“习总书记说过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015年,邓小星成立了海南网沃科技有限公司,决定返回儋州创业。她认为,打造“智慧党建”平台是大势所需,这个时机必须抓住。


邓小星的公司推动了大学生返乡创业及村官创新创业等事迹,建设了儋州3个美丽乡村(屋基、石屋、力乍),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其中石屋村的中国村官精神馆于2016年开馆至今,共接待4万多人次的游客;屋基村的博物馆等,2017年04月至今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


2016年4月首届及2017年6月第二届中国(海南)基层党建与村官创业论坛在儋州那大镇石屋村举行,网沃团队负责整个论坛的策划、实施工作。邓小星在村官论坛上向全国著名村官分享“互联网为基层党建提供重要平台”获得了高度认可。由于此次活动引起了热烈反响,浙江省的七一村和江苏的华西村和石屋村结成对子,屋基村与其他三个名村也结成对子,实现共同发展。


那大镇智慧党建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影响力不断扩大。中组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副主任赵安华曾表示,那大镇的智慧党建项目,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青年面孔——勇于创新


屡获创新创业奖项,被称为“科研新星”


海大学子李伟: 不负大学 青春韶华


去年,李伟因设计出的“开椰壹号”,受到了二十多家媒体栏目报道,现已被海南天水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在校期间,李伟凭借创新设计多次获得省内外大赛奖项,被称为“科研新星”,在海南大学校园里,提起李伟可谓无人不知。


今年23岁的李伟,是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担任班级班长、副年级长、致远班党支部副书记、椰风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专业排名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还得到原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炽昌教授和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武耀廷教授的高度赞誉,被评价为当代大学生的榜样。


主动寻找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来自农村的他在刚步入大学时,就立下了“不负大学青春韶华”的目标。


每天早上六点,他便背起书包匆匆走向自习室;放学后他习惯性的在教室继续学习一个小时;喜欢读书的他经常会去图书馆。


教师课题任务量大、难度高是众所周知的,为了提高科研素养,他主动找到老师寻找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即使对老师研究方向没有任何基础也毫不气馁,他积极查阅资料,及时向老师、研究生求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对有限元、人机工程学、耦合仿生学一窍不通到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始终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的他,在对传统家居的现状进行深刻反思之后,克服技术难度和实验条件简陋等难题,成功研发“智能室内场景控制系统”项目,该项目在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APP专项赛中获得海南赛区第一名,项目也得到许多企业的支持与认可。


设计“开椰壹号”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李伟有幸得到去椰子加工厂调研的机会,然而他发现椰子加工产业目前仍然停留在手工阶段,他立志要提高椰子加工效率,助力椰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回到学校后他立即投入到研发之中,没有科研经费他去带家教,没有试验室他在校外租房研究,从产品的设计到性能分析、从数据计算到改进创新,在反复地思考与上百次的试验后,最终设计出“开椰壹号”,受到了二十多家媒体栏目报道,现已被海南天水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


已经保送到北京大学的他,并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更珍惜大学的最后一年时光,依然坚持在实验室进行新的项目研究,持续一年多的辛苦研究,终于将椰子无损检测机器设计完成,这是椰子产业首次提出无损检测概念并进行设计研究,该机器嵌入智能识别与无损检测模块,可以实现椰子的品质检测、自动剔除内部损坏椰子的功能,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无污染化大生产。


青年面孔——锐意进取


人生突遇变故仍不放弃创业


白沙残疾青年高胜章:双手酿造 甜蜜生活


高胜章,土生土长的海南白沙人,白沙县打安镇南达村的贫困户。2013年年初,身患残疾的高胜章和亲戚朋友各种东拼西凑之后,筹到1万元的启动资金后,高胜章的养蜂创业致富道路开始了。


刚开始养蜂的时候,他每天都要被蜜蜂蜇几针,双手被蜇得像包子一样,同时也因起初的时候准备不足、技术欠缺等原因,他所养殖的中华小蜜蜂死的死,飞走的飞走,没有因为养蜂赚到钱,反而还亏损了许多。


但他不想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后,通过不断地学习观看各种教学视频、书籍,请教当地的专业人员,在经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实践;从小有起色,再到现在的养蜂行家里手,他成功了。


“现在的他虽然谈不上致富,但最艰难的日子算是熬过去了,基本实现了当初‘让家里好过起来’的愿望。”高胜章说。


自身的经历使他更明白残疾人创业致富的不易,成功后的他得知周边贫困家庭的贫苦,他在2016年先后带领6户贫困户(其中4户残疾人)一起奋斗,传授他们养蜂经验和技术。


“从开始每户只有3到5箱蜜蜂,到最多时期一共200箱,大家一路相互扶持,用勤劳双手酿造甜蜜生活,现在这6户人家都成了养蜂专业户,一步步致富,改善生活条件。”高胜章说。他的举动也得到了当地乡政府的重视与信任,任命他为养蜂领头人,让他继续带动邻村田表村委会7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养蜂业。


去年10月下旬,高胜章将养蜂红利发放到到了贫困户社员的手中。在谈到今后的愿景的时候,他信心满满的说道:“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在政府和白沙电商扶贫中心的帮助下,明年将继续带动其他贫困家庭养蜂,计划达到500箱蜂窝。同时,希望成立种养合作社,在带动更多的贫困户的同时,打造当地的养蜂产业。”


青年面孔——敢闯敢干


摸索养殖技术、免费提供扶贫场地


澄迈返乡大学生吴一凡:敢做先锋 不做看客


“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澄迈永发镇返乡大学生吴一凡将习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始终牢记在心,他返乡创业从事海南黑山羊养殖,通过学习、摸索、尝试、从理论到实施,反复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海南黑山羊养殖技术,并免费义务为农村散户出诊和技术培训。


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吴一凡和贫困户成立澄迈永发火山岩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半年的努力,由原来的5户贫困户现增加到101户贫困户429人。


合作社秉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本地特色黑山羊养殖产业,发动和推广贫困户养殖山羊,并对贫困户养殖山羊进行全程的技术支持和养殖管理,确保以本地特色产业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


2017年,为了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并作为解决农村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及创业青年交流学习的综合点位。吴一凡自愿提供个人一栋900平方米的楼房,在5年期间免费用于配合镇政府的扶贫工作,打造永发镇脱贫示范点。


该示范点将以合作社为中心,以澄迈县永发羊文化为主题,以解决镇贫困户就业并带动周边贫苦户发展为目标,以当地就业困难贫困户为用工主体,合作社贫困户按股份比例进行盈利分红为举措,集品尝、销售、宣传、推广为一体,切实执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链”的发展新规划。